送伯陽韓御史省墓歸山陰原文
南台聲望如君少,近沐明恩展祭歸。
潞渚霜寒冰欲合,薊門風急雪將飛。
青驄蹀躞辭丹闕,金豸輝煌照錦衣。
三十年來重交好,臨岐不忍遽相違。
詩詞問答
問:送伯陽韓御史省墓歸山陰的作者是誰?答:李時勉
問:送伯陽韓御史省墓歸山陰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送伯陽韓御史省墓歸山陰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微韻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五十一
參考注釋
南台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後,稱 長安 曰 南台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焉。號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後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後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後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又 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台名。即 戲馬台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於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 項羽 掠馬台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誥 輯註:“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遊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 謝靈運 、 宣遠 等,並從作詩。’” 宋 蘇軾 《台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註:“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台》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鍾書 註:“ 南台 ,一稱 釣台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台,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聲望
眾所仰望的名聲
蒼在朝數載,多所隆益,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偉》
如君
妾的別稱
明恩
謂賢明君王的恩惠。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昧道懵學,孤奉明恩。” 宋 王安石 《游鍾山》詩之四:“榮祿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宋 秦觀 《賀孫中丞啟》:“光奉明恩,進陞中憲。”
寒冰
亦作“ 寒氷 ”。寒冷的冰。《詩·大雅·生民》:“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晉 陸機 《從軍行》:“夏條集鮮藻,寒冰結衝波。” 元 王士熙 《玉環引送伯庸北上》詩:“推雪漉寒氷,凝此英瓊瑤。” 清 錢謙益 《石田翁畫奚川八景圖歌》:“ 有竹莊 中好賓主,寒冰栗玉清眉須。”
薊門
即 薊丘 。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薊門》:“京師古 薊 地,以薊草多得名……今都城 德勝門 外有 土城關 ,相傳是古 薊門 遺址,亦曰 薊邱 。”參見“ 薊丘 ”。
青驄
毛色青白相雜的駿馬。《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唐 杜甫 《高都護驄馬行》詩:“ 安西 都護胡青驄,聲價歘然來向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趁斜陽南山雨收,控青驄煙驛水郵。”
蹀躞
(1) 小步走路的樣子
蹀躞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古樂府《白頭吟》
(2) 往來徘徊
丹闕
(1).赤色的宮闕。 唐太宗 《秋月即目》詩:“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敦煌曲子詞·獻忠心》:“朝聖明主,望丹闕,步步淚,滿衣襟。”
(2).借指皇帝所居的宮廷。 明 呂大器 《晚至閬州》詩:“一葉 嘉陵 下,冰心對緑漪。豈無丹闕戀,終抱白雲思。”
輝煌
(1) 光輝燦爛的
燈火輝煌
(2) 傑出的;燦爛的
輝煌的文化
錦衣
(1).精美華麗的衣服。舊指顯貴者的服裝。《詩·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毛 傳:“錦衣,采色也。” 孔穎達 疏:“錦者,雜採為文,故云采衣也。” 唐 李白 《越中覽古》詩:“ 越王 句踐 破 吳 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行儀衛》:“象七頭,各以文錦被其身……錦衣人跨其頸。”
(2).指禁衛軍士卒。《前漢書平話》卷上:“黃羅旗蓋下,見三千個錦衣簇擁,二百員戰將遮護。”
(3).指錦衣衛。亦指錦衣衛的官員。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察智·周新異政》:“公在 浙 多異政,時錦衣紀綱擅寵,使千戶往 浙 輯事,作威受賂, 新 捕治之。” 清 余懷 《板橋雜記·軼事》:“ 定生 大為錦衣 馮可宗 所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聽説要拿廵按 黃澍 、督撫 袁繼鹹 、大錦衣 張薇 。”
三十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歲。《穀梁傳·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贈王威古》詩:“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3).指三十年。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交好
往來密切,結成知己或友邦
臨岐
亦作“ 臨歧 ”。本為面臨歧路,後亦用為贈別之辭。《文選·鮑照<舞鶴賦>》:“指會規翔,臨岐矩步。” 李善 註:“岐,岐路也。”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喫。” 宋 范成大 《譚德稱楊商卿父子送余作詩以別》:“臨岐心曲兩茫然,但祝頻書無別語。”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三折:“自執手臨岐,空留下這場憔悴,想人生最苦別離。” 清 顧炎武 《酬李處士因篤》詩:“泚筆作長歌,臨歧為余貺。” 郁達夫 《別掌書某君》詩:“這我新詩錦不如,臨歧叩馬請回車。”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穀梁傳·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記·項羽本紀》:“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
(2).不忍耐;不忍受。《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二:“ 阮士瑀 傷於虺,不忍其痛,數嗅其瘡。” 宋 蘇軾 《休兵久矣而國用日困策》:“不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
(3).不收斂。《楚辭·離騷》:“ 澆 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 堯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願意。《孟子·離婁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記·亷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三國志平話》卷上:“﹝妻子﹞到於庵門,見學究疾病,不忍見之,用手掩口鼻,斜身與學究飯吃。”
(5).捨不得。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予初閲時,不忍釋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 香山 詩﹞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於不忍釋手。” 郭小川 《木瓜樹的風波》詩:“此刻呀,他還不忍和同志們告別。”
相違
(1).互相避開。《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2).彼此違背。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宋 蘇軾 《戲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直知難共語,不是故相違。”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然泛覽古人日記,實與此道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