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什倫布廟疊去歲韻原文
寺圖後藏奉阿彌,福壽如山自兆釐。
本擬來宗闡法教,那期入寂示恬熙。
滅生原不拘三乘,規律猶然貽一枝。
如是去年對談處,笑茲搆築信何為。
詩詞問答
問:札什倫布廟疊去歲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札什倫布廟疊去歲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札什倫布廟疊去歲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二
2. 札什為唐古特之福壽倫布為須彌之語
參考注釋
後藏
西藏 舊分 康 ( 喀木 )、 衛 、 藏 、 阿里 四部。 清 雍正 年間劃 康 部 寧靜山 以東地歸 四川省 ,以西與 衛 部合併稱 前藏 ; 藏 部稱 後藏 。
阿彌
見“ 阿彌陀佛 ”。
福壽
幸福長壽。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 盜跖 、 莊蹻 之福壽, 齊景 、 桓魋 之富強,若引之先業,冀以後生,更為通耳。”《宋史·張齊賢傳》:“ 齊賢 母 孫氏 年八十餘,封 晉國太夫人 ,每入謁禁中,上嘆其福壽,有令子。”
法教
(1).法制教化。《荀子·儒效》:“其言行已有 * 矣,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史記·李斯列傳》:“今陛下並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顯至尊,務戒慎,垂法教也。”
(2).佛法之教化。《 * 華經·光瑞品》:“在於會中,為雨法教。”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逮 皇魏 受圖,光宅 嵩 洛 ,篤信彌繁,法教逾盛。” 唐 張說 《陳州龍興寺碑》:“道心包舉,等太虛而無際;法教流通,彌曠刼而常在。”
入寂
猶圓寂。舊稱佛教僧尼之死。 宋 蘇軾 《請淨慈法涌禪師入都疏》:“京師禪學之盛,發於 本 秀 二公。 本 既還山, 秀 復入寂。”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十章:“ 三藏 寢疾,有遺文 嚴正勖 示因果,以之付弟子 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時入寂。”
恬熙
安樂。 元 王逢 《覽周左丞伯溫拜御史扈從集》詩:“游豫循常度,恬熙屬纍朝。”《明史·申時行傳》:“然是時天下承平,上下恬熙,法紀漸不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不知本住林泉,耕田鑿井,恬熙相安,原無所戚戚於中也。”
不拘
不論,不管
不拘什麼任務,只要對人民有益的,我都願意接受
三乘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註:“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規律
(1) 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和反覆出現的關係
這句話,不只說出了氣候上的一條規律,也是人類生活中的一條哲理。——《秋色賦》
(2) 有節奏的;不是雜亂的
風吹葉子,發出一種規律的簌簌簌的聲音
猶然
(1).舒遲貌。《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逸周書·官人》:“喜色猶然以出。” 朱右曾 校釋:“猶然,舒和貌。”
(2).微笑自得之貌。《莊子·逍遙遊》:“ 宋榮子 猶然笑之。” 陸德明 釋文:“ 崔 李 云:‘猶,笑貌。’”
(3).尚且。《史記·遊俠列傳》:“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4).尚且如此。 清 方文 《胡母節壽詩》:“世變節義如輕塵,男子猶然況婦人。”
(5).仍然。《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張勝 的心,死後猶然相從。”《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一對料絲燈﹞今已六十餘年,猶然簇新。”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一部分一:“至今四十多年了,這幅畫景,猶然清清楚楚的擺在腦際。”
(6).仍然如此。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唐 世士人宴聚,盛行葉子格, 五代 、國初猶然,後漸廢不傳。”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關鎮雜記·秦皇島》:“﹝ 秦皇 ﹞下馬拜,荊皆垂首向地,如頓伏狀。至今猶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稱某某拜,開國猶然,近人多易以‘頓首’二字。”
一枝
(1).一根枝杈。《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晉 張華 《鷦鷯賦》:“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後用以比喻棲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詩:“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宋 曾鞏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一枝數粒身安穩,不羨雲鵬九萬飛。” 清 方文 《廬山·玉簾泉》詩:“小樓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於細長的東西。《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等到望見過往的客商到了,一枝響箭便算個號令,大家纔不約而同的下山。” 老舍 《趙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項微俯,拿了一枝香菸。”
(3).一支。一個支派。《景德傳燈錄·元安禪師》:“ 石頭 一枝,看看師滅矣。”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聞。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剎院寺祖墳,是東門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無地,遂葬其傍。”
(4).一支。猶言一隊。《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正遇著 范 賊一枝游兵,劫奪行李財帛,將人口追得三零四散。”《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臣當引一枝兵,為 蔡 鄉導。”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去年
上一年
我從去年辭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搆築
興建,建造。 宋 蘇軾 《乞罷宿州修城狀》:“右臣今相度上件改鎮作縣事,係已行之命,兼搆築廨宇,略已見功,恐難中輟。”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