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鷹來原文
野鷹來,霜風高。
山寒鳥死狐兔逃,我有鮮肉肥爾膏。
軟皮為鞲絲為條,山中忍飢良獨勞。
野鷹來,高高台,斂翅猴立何為哉。
當途猛虎闞我室,赤精細骨皆凡才。
野鷹來,沔之水,昔年種柳今如此。
巢危雛弱將奈何,野鷹歸來吾望爾。
詩詞問答
問:野鷹來的作者是誰?答:胡尊生
問:野鷹來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胡尊生的名句有哪些?答:胡尊生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皇元風雅卷之四
參考注釋
風高
(1).風大。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詩:“秋晚岳增翠,風高湖涌波。” 唐 柳宗元 《田家》詩之三:“風高榆柳疎,霜重棃棗熟。”
(2).風儀高超。《魏書·高允傳》:“榮曜當時,風高千載。”
寒鳥
寒天的鳥;受凍的鳥。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八:“迴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 晉 陸機 《苦寒行》:“陰雲興巖側,悲風鳴樹端,不覩白日景,但聞寒鳥喧。” 唐 韋應物 《同越琅琊山》詩:“餘食施庭寒鳥下,破衣桂樹老僧亡。” 宋 梅堯臣 《過鳴雁城》詩:“代謝隨秋草,英靈化死灰,我來空詠古,寒鳥有餘哀。”
狐兔
狐和兔。亦以喻壞人;小人。 漢 揚雄 《長楊賦》:“虎豹狖玃,狐兔麋鹿。” 唐 崔顥 《古遊俠呈軍中諸將》詩:“地迴鷹犬急,草深狐兔肥。”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 黃 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 清 玉瑟齋主人 《血海花·嚼雪》:“縱橫狐兔擅威權,空叫我嫠緯淒涼痛抱天。” 梁啓超 《留別澳洲諸同志》詩之一:“狐兔中原惡,干戈舊歲徂。”
高台
(1).高建樓台。《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 ,高臺廣池,湛樂飲酒。”《左傳·昭公二十年》:“其適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後人。”
(2).高的樓台。 晉 左思 《吳都賦》:“造 姑蘇 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 明 王世貞 《登岱》詩:“ 軒轅黃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開。”
(3).比喻京師。《文選·曹植<雜詩>之一》:“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 李善 注引《新語》:“高臺,喻京師。”
(4).頭之別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形貌·頭》:“《黃庭經》:高臺通天臨中野。”原註:“頭為高臺。”
斂翅
收攏翅膀。 晉 陶潛 《閒情賦》:“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 南朝 梁簡文帝 《祠伍員廟》詩:“惟有三青鳥,斂翅時逢迎。” 宋 梅堯臣 《春寒》詩:“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參見“ 斂翼 ”。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當途
指掌握政權;也指掌握政權的人
當途者
當途之人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資治通鑑》
虎闞
虎怒視貌。語本《詩·大雅·常武》:“闞如虓虎。” 清 黃遵憲 《哀旅順》詩:“炮臺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
精細
精緻細密
帶蜘蛛網狀的精細網織品
凡才
平庸的才能。《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周瑜 病,因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 瑜 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瑜 以凡才,昔受 討逆 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桓公 問 桓子野 :‘ 謝安石 料 萬石 必敗,何以不諫?’ 子野 答曰:‘故當出於難犯耳。’ 桓 作色曰:‘ 萬石 撓弱凡才,有何嚴顏難犯!’” 唐 元稹 《為蕭相讓官表》:“臣猥以凡才,謬居重任。”
昔年
前幾年;從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奈何
(1) 怎么辦
無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於酒肆。——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懲治;對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