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韻送延年原文
心源寂靜映寒潭,每欲操存更養涵。
顧我1一1日思攀劇論,荷君時與得高談。
眼前舊識知多少,物外深交沒二三。
幸久相親頻握手,遽成分別又東南。
詩詞問答
問:再用韻送延年的作者是誰?答:羅從彥
問:再用韻送延年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再用韻送延年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羅從彥的名句有哪些?答:羅從彥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覃韻
參考注釋
心源
猶心性。佛教視心為萬法之源,故稱。 唐 元稹 《度門寺》詩:“心源雖了了,塵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問心源無所有,答雲疎懶味偏長。”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渾淪與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貞統於《乾》《坤》之妙。”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純瑩智照直證心源,不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發揮光大。”
寂靜
沒有聲音;安靜
屋子陰暗而寂靜
寒潭
寒涼的水潭。 南朝 宋 謝靈運 《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淒淒陽卉腓,皎皎寒潭絜。”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許地山 《鬼贊》:“有一次,我獨自在空山里走,除遠處寒潭的魚躍出水聲略可聽見以外,其餘種種,都被月下的冷露幽閉住。”
操存
(1).執持心志,不使喪失。語出《孟子·告子上》:“ 孔子 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朱子全書》卷三:“為學之要,只在著實操存,密切體認自己身心上理會。” 宋 李光 《贈趙璚夫》詩:“操存有約要真見,記問夸多隻謏聞。”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原道》:“丹經言鼎鑪是安身立命也,採藥是收斂精神也,火候是操存之意也,沐浴是日新之功也,抽添是勤怠之節也。” 明 彭時 《彭文憲公筆記》:“先生平昔涉歷艱險,操存有素,故禍福不足以動心。”
(2).指操守、心志。 明 徐階 《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詩:“願言勵操存,千里同襟期。”
劇論
(1).深刻論議;激切論辯。 宋 范仲淹 《舉張昇自代狀》:“清介自立,精思劇論,有憂天下之心。”《元史·元明善傳》:“初在 江西 、 金陵 ,每與 虞集 劇論,以相切劘。” 明 唐順之 《與陸五台儀部書》:“兩番劇論,辨難往復,殊豁心曲。” 清 汪懋麟 《陳學士招飲寓齋》詩:“劇論忘宵寒,鄰街已舂磨。”
(2).有關戲劇理論或戲劇作品的評論性文章。
高談
亦作“ 高譚 ”。1.侃侃而談,大發議論。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接識》:“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為不遜。” 北周 庾信 《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高譚變白馬,雄辯塞 飛狐 。” 明 許承欽 《將相談兵歌題蔡懷真畫冊》詩:“蟹羹魚炙行日夕,高談話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這班‘社會的棟樑’么?”
(2).不切實際的議論。 晉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靈 聽聖言而數驚, 秦孝 聞高談而睡寐。”
(3).高明的談吐;高尚的言談。 南朝 梁 蕭統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高談屬時勝,寡聞終自恧。” 宋 秦觀 《送喬希聖》詩:“杖藜對客騁高談,自覺胸襟輩 堯 禹 。”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高譚羣兒驚,健筆小儒怍。”
眼前
(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農舍
(2) 目前,當前或面臨
眼前的問題
識知
(1).知道;識察。《莊子·繕性》:“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陳鼓應 今註:“ 俞樾 説:‘識、知二字連文。《詩》曰:“不識不知。”是識、知同義,故連言之曰“識知”也。’” 宋 歐陽修 《代曾參答弟子書》:“吾以謂夫子之道, 江 漢 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吾與諸足下豈所識知。” 清 朱之瑜 《答魏九使書》:“識知其為人者,其是先定,而後得徐議親翁之去就。”
(2).見識;知識。《漢書·晁錯傳》:“臣 錯 屮茅臣,亡識知,昧死上愚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奬,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
多少
(1) 指量度或數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你有多少錢
(2) 或多或少;未特別指出的或未確定的東西(如數量或價格)
按多少錢一里收費
(3) 稍微
天氣多少有些變化
(4) 疑問代詞
(5) 問數量
正不曾問得你多少價錢。——《水滸傳》
(6) 表示不定的數量
最後終於寫出來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歡樂,只有這位業餘作者才知道
物外
世外;世俗之外
飄然物外
深交
(1) 密切地交往
你不願和他深交,也不要得罪他
(2) 深厚的交情
並無深交
二三
(1).謂不專一;反覆無定。《書·鹹有一德》:“德唯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 孔 傳:“二三,言不一。”《晉書·慕容垂載記》:“雖曰君臣,義深父子,豈可因其小隙,便懷二三。” 宋 文天祥 《羅融齋墓志銘》:“不以利害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這事斷要死爭,二三不得的。”
(2).約數,不定數。表示較少的數目,猶言幾。《國語·吳語》:“﹝ 越王 ﹞曰:‘ 勾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漢 王褒 《僮約》:“日暮以歸,當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詠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滸傳》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驚,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趕了二三里。” 石楠 《張玉良傳》:“她一定會興奮得兩頰泛上荷紅,上面滴灑著二三點露珠。”
(3).約數,不定數。謂二成或三成。 漢 班固 《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漁 《奈何天·逃禪》:“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4).約數,不定數。謂第二或第三。 宋 陳亮 《謝張侍御啟》:“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數。”
(5).約數,不定數。猶言再三,多次。《百喻經·婦詐稱死喻》:“婦於後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6).即六。《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載祀二三,而國富刑清。” 張銑 註:“二三,謂 明帝 六年也。”
相親
(1) 互相親愛;相親近
(2) 定親前家長或本人到對方家相看婚姻對象是否合意
握手
通常用於會見或告別時,兩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後兩手上下輕輕搖動,以表示友誼、熱情、良好祝願,或慰問,或僅系一種禮節
成分
(1) 構成物體的個體物質
(2) 任一事物的組成部分
把問題分解成各種成分
(3) 正式參加工作前的主要經歷或職業,也指個人所屬的階級
東南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