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在庭侄頷漕歸蜀原文
伯祖昔為郎,出乘使者轓。
德星照東蜀,遺愛及後昆。
登車問民瘼,手拊創痍痕。
遂使吾蜀人,不知獄吏尊。
迢迢六十年,乃復見曾孫。
曾孫早讀書,待詔金馬門。
一選文昌省,駸駸西掖垣。
凜然七尺軀,雲夢不足吞。
乃居嚴徐間,鍤齒吐吻唇。
青雲豈不願,侷促畏短轅。
收拾五車書,歸掃西山墳。
平生有家學,舍魚取熊蹯。
況茲甘棠俗,尚懷挾纊恩。
上以慰慈母,一笑請平反。
下以慰父老,俯不怍九原。
更酌老翁水,我為歃此言。
詩詞問答
問:送在庭侄頷漕歸蜀的作者是誰?答:蘇過
問:送在庭侄頷漕歸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參考注釋
伯祖
父親的伯父
出乘
乘務員隨車工作。《當代》1983年第5期:“行李員每次出乘,都要在 茶埡站 和男朋友嘰嘰咕咕。”
使者
(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辦事的人
歡迎來自親密鄰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2) 比喻帶來某種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國的人們也真懂得欣賞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德星
(1).古以景星、歲星等為德星,認為國有道有福或有賢人出現,則德星現。《史記·孝武本紀》:“望氣 王朔 言:‘候獨見其星出如瓠,食頃復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 漢 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 司馬貞 索隱:“今按:此紀唯言德星,則德星,歲星也。歲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四:“ 陳仲弓 從諸子姪造 荀季和 父子,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內有賢人聚。”《北史·韋敻傳》:“ 弘正 乃贈詩曰:‘德星猶未動,真車詎肯來?’”
(2).喻指賢士。 唐 杜甫 《行次鹽亭縣聊題四韻奉簡嚴遂州》:“全 蜀 多名士, 嚴 家聚德星。” 明 許時泉 《蘭亭會》:“歸去奈何春,且開顰,縱沒金人,也有德星分,莫使 秦 人獨擅名。”
遺愛
(1).謂遺留仁愛於後世。《國語·晉語二》:“死必遺愛,死民之思,不亦可乎?”《漢書·敘傳下》:“淑人君子,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餘思。” 唐 王維 《故右豹韜衛長史賜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門而鳧舃,皆為政以德,遺愛在人。” 明 何景明 《送石令之廣濟》詩:“知君忠孝志,遺愛 楚 人間。”
(2).指留於後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恩惠、貢獻等。《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天子以 張翕 有遺愛,乃拜其子 湍 為太守。” 晉 陶潛 《影答形》詩:“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陳毅 《哭彭雪楓同志》詩:“壯哉身殉國,遺愛萬人懷。”
(3).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愛的人。《左傳·昭公二十年》:“及 子產 卒, 仲尼 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杜預 註:“ 子產 見愛,有古人之遺風。”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 孔明 ﹞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新唐書·崔琳傳》:“﹝ 崔琳 ﹞ 天寶 二年卒,祕書監 潘肅 聞之,泫然曰:‘古遺愛也!’”
(4).愛未遍及;偏愛。《後漢書·宦者傳·張讓》:“ 扶風 人 孟佗 ,資產饒贍,與奴朋結,傾竭饋問,無所遺愛。奴鹹德之。”
(5).謂拋棄親愛之人。《宋書·氐胡傳·胡大且渠蒙遜》:“臣伏尋 頭元嘉 以來,實有忠誠於國,棄親遺愛,誠在可嘉。”
(6).指死者遺留下的所愛的人或物。《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太后因不悅道:‘先帝遺愛之人,官家如何不惜?’ 神宗 受命,就有個釋放之意。”
後昆
亦作“ 後緄 ”。後嗣;子孫。《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追羨遺績,紀述前勛,於是刊碑,以示後緄。” 宋 蘇軾 《吊徐德占》詩:“死者不可悔,吾將遺後昆。”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後昆。後代;後嗣。後,通“ 後 ”。 明 無名氏 《玉環記·延賞慶壽》:“止因無子,他日招壻,以續後昆。”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創痍
亦作“ 創夷 ”。1.創傷。《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 高帝 蒙霜露,沬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創痍,以為子孫成萬世之業,艱難危苦甚矣。”《三國志·吳志·程普傳》:“攻城野戰,身被創夷。”
(2).指受傷之人。《後漢書·袁譚傳》:“放兵鈔突,屠城殺吏,冤魂痛於幽冥,創痍被於草棘。”
(3).指戰禍造成的破壞。《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於今創痍未瘳, 噲 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新唐書·馮盎傳》:“天下初定,創夷未復,大兵之餘,疫癘方作。” 王闓運 《胡公祠碑》:“創夷在側,兵革不息。”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獄吏
舊時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
迢迢
(1) 形容遙遠。也作“迢遞”
千里迢迢
(2) 漫長;長久
夜迢迢
恨迢迢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曾孫
(1).孫子的兒子。《左傳·昭公七年》:“余將命而子 苟 與 孔烝鉏 之曾孫 圉 相 元 。”《晉書·荀勗傳》:“ 荀勗 字 公曾 , 潁川 潁陰 人, 漢 司空 爽 曾孫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還有個曾孫,叫做 卜兌 ,只有八歲,代人家放牛去了。”
(2).對曾孫以下的統稱。《詩·周頌·維天之命》:“駿惠我 文王 ,曾孫篤之。” 鄭玄 箋:“曾,猶重也。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 清 金人瑞 《古墓吟》:“物理自無定,曾孫非不賢。”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待詔
(1).等待詔命。《文選·揚雄<甘泉賦>序》:“ 孝成帝 時,客有薦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張銑 註:“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績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 清 惠士奇 《送蔣樹存之官餘慶》詩:“待詔吾留 金馬門 ,修書君上 南薰殿 。”
(2).官名。 漢 代徵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詔公車,其特異者待詔 金馬門 ,備顧問,後遂以待詔為官名。《漢書·王莽傳中》:“ 莽 誅滅待詔,而封告者。” 唐 有翰林待詔,負責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等事。後改為翰林供奉。 明 清 翰林院屬官有待詔,秩從九品,掌校對章疏文史,為低級事務官。
(3).待命供奉內廷的人。 唐 代不僅文詞經學之士,即醫卜技術之流,亦供直於內廷別院,以待詔命。因有醫待詔、畫待詔等名稱。 宋 元 時對手藝工匠尊稱為待詔,本此。《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裱褙鋪里﹞ 璩待詔 問:‘府幹有何見諭?’虞候道:‘無甚事,閒問則個。’”《水滸傳》第四回:“ 智深 走到鐵匠鋪門前看時,見三個人打鐵。 智深 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么?’”《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看那娘子,正與澆蠟燭待詔説話。”
(4).舊時農村里稱理髮師為“待詔”。 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二章:“ 楚用 幾個人早都交卷完畢,在理髮室找待詔梳了髮辮。”
金馬門
漢 代宮門名。學士待詔之處。《史記·滑稽列傳》:“ 金馬門 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唐 劉禹錫 《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詩:“籍通 金馬門 ,身在 銅駝陌 。” 宋 高似孫 《緯略》卷七:“待詔 金馬門 , 漢 盛選也。以 漢 之久,而膺此選者僅若此耳,殊不輕畀也。”亦省稱“ 金門 ”。 漢 揚雄 《解嘲》:“與羣賢同行,歷 金門 上 玉堂 有日矣。” 唐 李賀 《酒罷張大徹索贈詩》:“ 金門 石閣 知卿有,豸角雞香早晚含。”
文昌省
尚書省的別稱。 宋 陸游 《寄楊濟伯》詩:“昔日文昌省,頻年 灧澦堆 。”參見“ 文昌臺 ”。
駸駸
(1) 馬跑得很快
駕彼四駱,載驟駸駸。——《詩·小雅·四牡》
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三國魏·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2) 又如:駸駸(馬快跑的樣子)
(3) 迅疾
然後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駸駸進於大同之世矣。——《老殘遊記》
掖垣
(1).皇宮的旁垣。 唐 杜甫 《春宿左省》詩:“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仇兆鰲 註:“掖垣,禁牆也。” 宋 王安石 《次韻祖擇之登紫微閣》之一:“漠漠秋陰護掖垣,青雲祗在兩楹間。”
(2). 唐 代稱門下、中書兩省。因分別在禁中左右掖,故稱。後世亦用以稱類似的中央部門。《新唐書·權德輿傳》:“左右掖垣,承天子誥命,奉行詳覆,各有攸司。”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上:“ 梁丞相 叔子 , 乾道 初,任掖垣兼講席。” 清 王焜 《虎丘三姜先生祠》詩:“掖垣抗疏觸天威,拜杖淋漓血染衣。”
凜然
(1) 恐懼、畏懼
眾官凜然
(2) 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
凜然正氣
七尺軀
一般成人的身軀。借指男子漢,大丈夫。《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晉 陸機 《輓歌詩》之二:“昔為七尺軀,今成灰與塵。”《岐路燈》第一○二回:“日落鋪氈坐臥,雙眸三寸燭,斗室七尺軀,養精蓄鋭,單等次日文戰。”
雲夢
亦作“ 雲瞢 ”。1.古藪澤名。 漢 魏 之前所指 雲夢 範圍並不很大, 晉 以後的經學家才將 雲夢澤 的範圍越說越廣,把 洞庭湖 都包括在內。《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 荊州 ,其山鎮曰 衡山 ,其澤藪曰 雲瞢 。” 鄭玄 註:“ 衡山 在 湘 南, 雲瞢 在 華容 。” 南朝 陳 張正見 《賦得韓信》:“ 淮陰 總 漢 兵, 燕 齊 擅遠聲……所悲 雲夢澤 ,空傷狡兔情。” 唐 李頻 《湘口送友人》詩:“去雁遠衝 雲夢 雪,離人獨上 洞庭 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 洞庭 ,蒼蒼 雲夢 ,控西南之險,當 江 漢 之衝。”
(2).借指古代 楚 地。 唐 陸龜蒙 《慶封宅古井行》:“一朝 雲夢 圍兵至,胸陷鋒鋩腦塗地。”
不足
(1)
不充足,不夠,滿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樂府詩集·陌上桑》
最愛湖東行不足。——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沒有
信心不足
(3)
少於,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不值得,不必
嚴徐
(1). 嚴安 、 徐樂 的並稱。 漢武帝 時二人上書言事,皆拜郎中。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南朝 梁 任昉 《奉答敕示<七夕詩>啟》:“晚屬天飛,比 嚴 徐 而待詔。” 唐 常袞 《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詩:“ 北朝 榮 庾 薛 , 西漢 盛 嚴 徐 。”
(2).泛指有才識之士。 宋 曾鞏 《送李莘太傅》詩:“君王覽豪俊,應復召 嚴 徐 。”
吻唇
猶口舌。借指物議。 宋 朱熹 《與楊教授書》:“又況孤危之蹤,無故常招吻唇。”
青雲
(1) 比喻高官顯爵
平步青雲
(2) 舊時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雲之士
(3) 比喻隱居
形入紫闥,而意在青雲
(4) 天空
豈不
難道不…?怎么不…?
豈不容易?
侷促
見“侷促”
短轅
(1).《晉書·王導傳》:“初 曹氏 性妬, 導 甚憚之,乃密營別館,以處眾妾。 曹氏 知,將往焉。 導 恐妾被辱,遽令命駕,猶恐遲之,以所執麈尾柄驅牛而進。司徒 蔡謨 聞之,戱 導 曰:‘朝廷欲加公九錫。’ 導 弗之覺,但謙退而已。 謨 曰:‘不聞餘物,惟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後以“短轅”指代牛車或粗陋小車。 唐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笑傲張高蓋,從容接短轅。” 宋 蘇軾 《書韓乾<牧馬圖>》詩:“ 王良 挾策飛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轅。” 清 吳偉業 《贈遼左故人》詩:“短轅一哭暮雲低,雪窖冰天路慘悽。”亦作“ 短轅車 ”。 宋 劉克莊 《鵲橋仙·足痛》詞:“不消長麈短轅車,但乞取,一枝鶴膝。” 明 高啟 《臨頓里》詩之一:“時尋 戴顒 宅,自駕短轅車。”
(2).折斷的車轅木。 唐 杜甫 《木皮嶺》詩:“高有廢閣道,摧折如短轅。”短,一本作“ 斷 ”。 蔣禮鴻 《杜詩釋詞》:“作斷者正字,短其通用字也。”
收拾
(1) 整理;布置;整頓
收拾房間
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故鄉》
(2) 修理
收拾鞋子
收音機壞了,你給收拾收拾
(3) 料理
收拾莊稼
(4) 懲治
收拾這個壞蛋
“我早晚要收拾你!”奧楚蔑洛夫向他恐嚇說。——《變色龍》
(5) 殺死
非收拾了他不可
(6) 收斂
收拾起笑容
(7) 收攏;收攬
收拾人心
(8) 烹調
到廚下去收拾幾樣菜
(9) 準備
收拾行李
(10) 消除
收拾了憂愁
(11) 消滅
游擊隊只用了二十分鐘就把據點裡的敵人給收拾了
(12) 整治
國事遂不可收拾。——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五車書
《莊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書五車。”後用以形容讀書多,學問淵博。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呈茂中》詞:“算胸中,除卻五車書,都無物。” 明 沉鯨 《雙珠記·假恩圖色》:“人讀五車書,偏我無一句。” 清 高昌寒食生 《乘龍佳話·下第》:“問世休矜三尺劍,驕人還是五車書。”亦省作“ 五車 ”。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二:“兩説窮舌端,五車摧筆鋒。” 唐 知玄 《答僧澈》詩:“五車外典知誰敵,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孫枝蔚 《溽暑過汪舟次園中留飲分得鴉字蘿字》詩:“有客尋三徑,因君破五車。”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家學
書香世家中相延續的學問
劉君有家學,三世道益孤。—— 蘇軾《劉壯與長官是堂》
熊蹯
熊掌。《左傳·文公元年》:“十月,以宮甲圍 成王 。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 三國 魏 曹植 《名都篇》:“膾鯉臇胎鰕,寒鱉炙熊蹯。” 宋 陸游 《東窗偶書》詩之二:“萬事何曾有速淹,熊蹯魚腹自難兼。” 清 趙翼 《食田雞戲作》詩:“由來雋味在翹肖,何用猩唇貛炙熊蹯胹。”參見“熊掌。”
甘棠
(1).木名。即棠梨。《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 所茇。” 陸璣 疏:“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 宋 張孝祥 《青玉案·餞別劉恭父》詞:“甘棠庭院,芰荷香渚,儘是相思處。”
(2).《史記·燕召公世家》:“ 周武王 之滅 紂 ,封 召公 於北 燕 …… 召公 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後遂以“甘棠”稱頌循吏的美政和遺愛。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非有聖智之君,惡有甘棠之臣?”《隸釋·漢趙相雍勸闕碑》:“至 趙國 府君,在官五載,蒞政清平,有甘棠之化。” 元 武漢臣 《玉壺春》楔子:“三年為吏在 錢塘 ,近奉徵書入 建章 。自省循良無實政,終慙父老説甘棠。” 明 王玉峰 《焚香記·赴任》:“乘遭遇,甘棠定擬政聲馳。”
挾纊
(1).披著綿衣。亦以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溫暖。《左傳·宣公十二年》:“ 申公巫臣 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杜預 註:“纊,綿也。言説(悅)以忘寒。” 晉 潘岳 《馬汧督誄》:“霑恩撫循,寒士挾纊。”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逆萌》:“管取春溫如挾纊,組練三千。” 清 秋瑾 《日本服部夫人屬作日本海軍凱歌》:“貔貅海上軍容壯,冒雪凌霜如挾纊。”
(2).把絲綿裝入衣衾內,製成綿袍、綿被。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造綿》:“其治絲餘者,名鍋底綿,裝綿衣衾內以御重寒,謂之挾纊。”
慈母
古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古稱撫育自己成人的庶母為慈母
請平
請和,求和。《左傳·文公十三年》:“冬,公如 晉 朝,且尋盟。 衛侯 會公於 沓 ,請平於 晉 。”《資治通鑑·周赧王八年》:“ 韓公 仲侈 入謝於 秦 以請平。” 胡三省 註:“請平,猶請和也。”《續資治通鑑·宋理宗淳祐元年》:“ 蒙古 伐 高麗 , 高麗 屢敗,乃復入貢請平。”
父老
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亦尊稱老年人
九原
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縣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後世因稱墓地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老翁
(1) 老年男子
(2)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