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文入蜀詩卷原文
萬里有行役,三巴誰賞音。
經過下簾客,風調倚樓吟。
羯鼓高臨水,蟬花秀出林。
舊遊離亂後,棖觸十年心。
詩詞問答
問:跋子文入蜀詩卷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跋子文入蜀詩卷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跋子文入蜀詩卷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九
參考注釋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行役
(1).舊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詩·魏風·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 賈公彥 疏:“行謂巡狩,役謂役作。”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行役留三 楚 ,思歸又一春。”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計之,二十歲而入伍,五十歲而出伍,始終三十年,止歷七踐更耳。”
(2).泛稱行旅,出行。 南朝 梁 柳惲 《搗衣詩》:“行役滯風波,遊人淹不歸。” 唐 李白 《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三:“天下名山福地,類因行役窮日力,且為姑俟回程來觀之語所誤,竟失一往,貽終身之恨者多矣。” 清 戴名世 《憂庵記》:“余好游,時時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憂庵也。” 郁達夫 《星洲既陷厄蘇島困孤舟中賦此見志》詩:“傷亂倦行役,西來又一關。”
三巴
(1).古地名。 巴郡 、 巴東 、 巴西 的合稱。相當今 四川 嘉陵江 和 綦江 流域以東的大部地區。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巴志》:“ 建安 六年, 魚復 蹇允 白 璋 爭 巴 名, 璋 乃改 永寧 為 巴郡 ,以 固陵 為 巴東 ,徙 羲 為 巴西 太守,是為 三巴 。”《資治通鑑·晉安帝元興三年》:“ 玄 以 桓希 為 梁州 刺史,分命主將戍 三巴 以備之。” 胡三省 註:“ 三巴 , 巴郡 、 巴東 、 巴西 也。 杜佑 曰: 渝州 ,古 巴國 ,謂之 三巴 。以 閬 、 白 二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也。”
(2).多泛指 四川 。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遵 文翁 之遺訓,學富 三巴 。” 明 施敬 《巴陽夜泊》詩:“獨棹 三巴 夜,秋高片月孤。” 黃鈞 《自成都歸舟中作》詩:“久客 三巴 事可哀, 錦江 七月放船回。”
賞音
知音。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之一:“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 金 段成己 《望月婆羅門引》詞:“風流已置,撫遺編,三嘆賞音稀。” 清 趙翼 《王夢樓輓詩》之二:“黠痴各半無真癖,謗譽相兼有賞音。”
經過
(1) 通過
到現在大約經過六、七人之手
(2) 經歷的過程
事情的全部經過
(3) 從某處過
這汽車經過北海公園嗎?
風調
(1).人的品格情調。《北齊書·崔瞻傳》:“ 偃 弟 儦 ,學識有才思,風調甚高。” 唐 白居易 《和殷協律琴思》:“秋水蓮冠春草裙,依稀風調似 文君 。” 明 湯顯祖 《紫釵記·謁鮑》:“俺已看下 鄭娘 小女,此女美色能文,頗愛慕 十郎 風調。” 清 侯方域 《李姬傳》:“﹝ 李姬 ﹞少風調皎爽不羣。”
(2).詩文的風格,格調。《詩人玉屑》卷十引 宋 李錞 《李希聲詩話》:“古人作詩正以風調高古為主,雖意遠語踈,皆為佳作。”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吾鄉 陳星齋 先生《題畫》云:‘秋似美人無礙瘦,山如好友不嫌多。’ 江陰 翁徵士 朗夫 《尚湖晚步》云:‘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二語同一風調。” 劉師培 《南北文學不同論》:“若夫詩歌一體,或崇聲律,或尚修詞,或矜風調,派別迥殊;然雄健之作,概乎其未聞也。”
(3).事物的風味特色。 清 納蘭性德 《念奴嬌·宿漢兒郎》詞:“便是腦滿腸肥,尚難消受,此荒煙落照,何況 文園 憔悴後,非復酒壚風調。”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秋》:“又曾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像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1).和協。《南齊書·樂志》:“邦化靈懋,閫則風調。”
(2).風和順。 唐 劉禹錫 《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詩:“雨歇晚霞明,風調夜景清。”
倚樓
倚靠在樓窗或樓頭欄幹上。 唐 杜甫 《江上》詩:“勳業頻看鏡,行 * 倚樓。” 宋 黃庭堅 《南鄉子·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詞:“諸將説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元 黃庚 《西州即事》詩:“一雨洗空碧,江城獨倚樓。”
羯鼓
我國古代一種鼓。腰部細。據說起源於羯族
蟬花
(1).一種菌類植物,寄生於蟬的幼蟲體上。幼蟲死後,菌抽莖成長,頂端有花茸生,故又稱蟬茸。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 成都 有草名蟬花。今有乾者,視之,乃蟬額裂面抽莖,上有花。善治目,未知如何用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蟬花》﹝集解﹞引 唐慎微 曰:“蟬花所在有之,生苦竹林者良。花出頭上,七月采。”
(2).蟬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蟬花》:“花冠以像名也……古俗謂之胡蟬, 江 南謂之螗, 蜀 人謂之蟬花。”
秀出
美好特出。《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風流秀出,臣不如 恭 ,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唐 白居易 《代書》:“今其讀書屬文結草廬於巖谷間者,猶一二十人,即其中秀出者有 彭城 人 劉軻 。”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 金華 秀出向東南,遠勝 陽明 與 勾曲 。”
舊遊
從前遊玩過
重歷舊遊令我思緒萬千
離亂
(1).變亂。常指戰亂。《晉書·刑法志》:“是時承離亂之後,法網弛縱,罪名既輕,無以懲肅。” 唐 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別》詩:“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一本作“ 亂離 ”。 明 屠隆 《綵毫記·難中相會》:“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陳毅 《冬夜雜詠·吾讀》:“干戈離亂中,憂國憂民淚。”
(2).歷亂。紛雜貌。 南朝 梁 沉約 《反舌賦》:“其聲也,驚詭噂噆,縈紆離亂。”
棖觸
(1).觸犯,觸動。《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無量 號訴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樹邪?’自是羣鹿馴擾,不復棖觸。” 金 李純甫 《虞舜卿送橙酒》詩:“何物督郵風味惡,棖觸閒愁無處著。” 茅盾 《子夜》五:“這在從前不過覺得可笑而已,但現在卻因棖觸著 吳蓀甫 的心緒而覺得可恨了。”
(2).感觸。 唐 李商隱 《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君時臥棖觸,勸客白玉杯。”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看折柳,聽吹笳,離腸棖觸斷無些。” 清 趙翼 《青山莊歌》:“我聞此語心棖觸,信有興衰如轉轂。” 鄒韜奮 《萍蹤寄語》一:“倚裝待發,棖觸萬端。”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