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春曉歌

作者:王克義 朝代:明代

蓬萊春曉歌原文

碧雲初散扶桑樹,六龍已駕羲和馭。

海上神山曉色分,琪花瑤草濕香霧。

雙雙彩鳳棲梧桐,嗈嗈相應朝陽東。

四海蒼生盡蘇息,萬國如在春風中。

憶得當年來上國,棘圍鏖戰文場屋。

瓊林宴罷醉扶歸,不讓當時步瀛客。

厥來出宰十八年,於今捧詔還朝天。

上林春色正明媚,百花燦爛爭芳妍。

自喜生逢堯舜世,愧乏涓埃酬聖帝。

吟詠非才丹淚垂,強作狂歌歌舜治。

詩詞問答

問:蓬萊春曉歌的作者是誰?答:王克義
問:蓬萊春曉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克義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克義名句大全

注釋

1. 明正德《瓊台志》卷三六

參考注釋

碧雲

(1).青雲;碧空中的雲。《文選·江淹<雜體詩·效惠休“別怨”>》:“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 張銑 註:“碧雲,青雲也。” 唐 戴叔倫 《夏日登鶴岩偶成》詩:“願借老僧雙白鶴,碧雲深處共翱翔。”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悵佳人未來,碧雲冉冉;王孫去後,芳草萋萋。” 程善之 《古意》詩:“高城回首碧雲邊,玉漏淙淙天未曙。”

(2).喻遠方或天邊。多用以表達離情別緒。 唐 韋應物 《奇皎然上人》詩:“願以碧雲思,方君怨別餘。” 宋 王禹偁 《仲鹹以四韻見寄因次原韻兼紓客情》:“喜霽未遑抽賦筆,勞君先惠碧雲詩。” 宋 柳永 《傾杯》詞:“最苦碧雲信斷,仙鄉路杳,歸雁難倩。”

扶桑

(1) 亦名朱槿,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觀賞植物

(2) 神話中的樹木名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經·海外東經》。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箋疏:“扶當為榑。《說文》雲:“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後用來稱東方極遠處或太陽出來的地方

扶桑開朝暈,此高台端。——《文選·陸士衡·樂府·日出東南隅行》

行乎東極之外,經扶桑之中林。——左思《吳都賦》

(4) 傳說中的東方海域的古國名,我國相沿以為日本的代稱

扶又若薺。——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魯迅《送增田君歸國》

赤縣扶桑一衣帶水。—— 郭沫若《沁園春》

六龍

(1).謂《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孔穎達 疏:“乾元乃統天之義,言乾之為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御於天體。六龍即六位之龍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謂之六位也。”

(2).指太陽。神話傳說日神乘車,駕以六龍, 羲和 為御者。 漢 劉向 《九嘆·遠遊》:“貫澒濛以東朅兮,維六龍於扶桑。” 晉 郭璞 《遊仙詩》:“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時變感人思,已秋復願夏。”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詩:“六龍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 薛蕙 《效阮公詠懷》:“六龍匿西山,濛汜揚頽波。”

(3).古代天子的車駕為六馬,馬八尺稱龍,因以為天子車駕的代稱。 漢 劉歆 《述初賦》:“揔六龍於駟房兮,奉華蓋於帝側。”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金鰲山》:“少焉,千乘萬騎畢集,始知為六龍臨幸。” 吳梅 《步北城獅子山訪閱江樓遺址不得》詩:“六龍曾此駐雲車,何處重尋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後賢志》:“ 宓 六子,皆英挺逸秀,號曰六龍。”《晉書·溫羨傳》:“父 恭 , 濟南 太守,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曰六龍。”《晉書·卞壼傳》:“父 粹 ,以清辯鑑察稱。兄弟六人並登宰府,世稱 卞氏 六龍。”

羲和

(1). 羲氏 和 和氏 的並稱。傳說 堯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兩對兄弟分駐四方,以觀天象,並制曆法。《書·堯典》:“乃命 羲 和 ,欽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2).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 羲和 弭節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註:“ 羲和 ,日御也。”《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原註:“日乘車,駕以六龍,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太陽的母親。《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 甘水 之間,有 羲和之國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淵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陽。《後漢書·崔駰傳》:“氛霓鬱以橫厲兮,羲和忽以潛暉。” 李賢 註:“羲和,日也。”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時主掌全國財賦的官吏。《漢書·王莽傳中》:“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後漢書·魯恭傳》:“祖父 匡 , 王莽 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海上

(1).海邊;海島。《呂氏春秋·恃君》:“ 柱厲叔 事 莒敖公 ,自以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則食菱芡,冬日則食橡栗。”《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公孫弘 ﹞家貧,牧豕海上。”《後漢書·荀爽傳》:“﹝ 荀爽 ﹞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 漢 濱。” 明 陸深 《春雨堂隨筆》:“予家海上,園亭中喜種雜花。”

(2).指湖濱。《文選·江淹<恨賦>》:“遷客 海 上,流戍 隴 陰。” 李善 注引《漢書》:“ 匈奴 乃徙 蘇武 北海 上無人處。”

(3).海面上。《漢書·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則方士爭言之。” 南朝 梁 沉約 《夕行聞夜鶴》詩:“愍海上之驚鳧,傷雲閒之離鶴。”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進士見寄次韻》:“意超海上鷹,運跼轅下駒。”

(4).指 上海 。猶言 滬 上。《海上花列傳》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來,南部煙花日新月盛。” 馮自由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壬寅春,旅 滬 志士 餘杭 章炳麟 ……因聯絡 海 上有志之士,發起中國教育會為策動機關。” 王旡生 《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係》:“吾聞 海 上諸君子,發大願合大力,既賡續此報,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嘗不為之距躍三百,喜而不寐也。”

神山

神話中謂神仙所居住的山。《史記·封禪書》:“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 蓬萊 神人。” 宋 蘇軾 《石芝》詩:“神山一合五百年,風吹石髓堅如鐵。”

曉色

拂曉時的天色;晨曦。 唐 虞世南 《和鑾輿頓戲下》:“銀書含曉色,金輅轉晨飇。” 宋 秦觀 《滿庭芳》詞:“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 清 黃鷟來 《秋曉行阧山》詩:“曉色破蒼煙,青山入雲際。”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凝凝的細露,淡淡的曉色,長林豐草間偶然一陣一陣清風。”

琪花瑤草

(1).古人謂仙境中的花草。 唐 王轂 《夢仙謠》之一:“前程漸覺風光好,琪花片片黏瑤草。” 元 王沂 《和王繼學題瓊花圖》:“琪花瑤草本同科,摹寫詩人費切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老翁看那裡面光景時:雖無華屋朱門氣,卻有琪花瑤草香。”

(2).指名貴的花草。 袁鷹 《春華》:“比起園林和花圃里那千紫萬紅的琪花瑤草,這瓶鮮花自然不能算多,也未必全是佳品。”

香霧

(1).香氣。 南朝 梁 劉孝標 《送橘啟》:“南中橙甘,青鳥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 明 張月塢 《一封書·次韻送別》曲:“離亭宴未終,玉肌消,金釧鬆,晴波香霧籠,人自傷心水自東。” 茅盾 《子夜》一:“而在這香霧中, 吳老太爺 看見一團蓬蓬鬆鬆的頭髮亂紛紛地披在白中帶青的圓臉上。”

(2).指霧氣。 唐 杜甫 《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仇兆鰲 註:“霧本無香,香從鬟中膏沐生耳。” 宋 蘇軾 《與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歸》詩:“淒風瑟縮經絃柱,香霧淒迷著髻鬟。” 清 龔自珍 《南歌子》詞:“香霧漫空溼,珠簾窣地橫。”

雙雙

(1).相併;成雙。《公羊傳·宣公五年》:“‘冬, 齊 高固 及子 叔姬 來。’何言乎 高固 之來?言 叔姬 之來,而不言 高固 之來,則不可。 子公羊子 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 何休 註:“言其雙行匹至,似於鳥獸。” 唐 權德輿 《秋閨月》詩:“稍映妝臺臨綺窗,遙知不語淚雙雙。”《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説著便自己過去,扶了 張姑娘 同 安公子 站齊了,雙雙磕下頭去。” 茅盾 《脫險雜記》十八:“那兩個蹲在地上的挑夫好像觸了電,一下子就雙雙跳了起來,而且搶過我們的行李,就要上挑了。”

(2).一對對。 南朝 梁 簡文帝 《詠蝶》:“復此從風蝶,雙雙花上飛。” 宋 柳永 《安公子》詞:“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西遊記》第二十回:“崖前有怪石雙雙,林內有幽禽對對。”

鳳棲梧

詞牌名。即《蝶戀花》。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四:“ 蜀路 泥溪驛 , 天聖 中,有女郎 盧氏 者,隨父往 漢州 作縣令,替歸,題於驛舍之壁。其序略云:‘登山臨水,不廢於謳吟,易羽移商,聊舒羈思。因成《鳳棲梧》曲子一闋,聊書於壁。’”

嗈嗈

象聲詞,形容鳥叫聲

相應

(1) 相宜,應該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環境保護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2) 彼此相當的或互補的;互動,互惠

商定彼此都給對方公民以相應的權利

朝陽

早晨剛剛升起的太陽

迎著朝陽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蒼生

(1).草木叢生之處。《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 孔 傳:“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蒼然生草木,言所及廣遠。”

(2).指百姓。《文選·史岑<出師頌>》:“蒼生更始,朔風變律。” 劉良 註:“蒼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詩:“往者災猶降,蒼生喘未蘇。” 明 楊慎 《李光弼中潬之戰》:“儒者紙上之語,使之當國,豈不誤蒼生乎?” 鄒韜奮 《經歷》三二:“有害盡蒼生的黨,有確能為大眾謀幸福的黨。”

(3).罵落第秀才的話。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五出:“狀元真大才,衙門面向兩扇開。你還不曾會讀書,蒼生還相見,休要來。”

蘇息

(1).休養生息。《書·仲虺之誥》“後來其蘇” 孔 傳:“待我君來,其可蘇息。” 唐 姚合 《聞魏州破賊》詩:“生靈蘇息到 元和 ,上將功成自執戈。”《明史·李賢傳》:“帝用其言,四方得蘇息。” 楊篤生 《新湖南》第四篇:“事至今日,尚欲求蘇息於恐怖政府之下,諸君,諸君,吾則安能忍而與此終古歟?”

(2).復活;甦醒。《三國志·魏志·杜襲傳》“祖父 根 ,著名前世” 裴松之 注引《先賢行狀》:“誅訖,車載城外, 根 以撲輕得蘇息,遂閉目不動搖。” 唐 杜甫 《喜雨》詩:“穀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提狐置室中,俟其蘇息,送至曠野,縱之去。”

(3).猶休息。 三國 魏 嵇康 《難自然好學論》:“操筆執觚,足容蘇息。” 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卷七:“吾軍方自遠來,曾未蘇息。” 許地山 《危巢墜簡·春桃》:“她每天的疲勞就是這樣含著一點微笑,在小油燈底閃爍中,漸次得著蘇息。”

謂更生,恢復。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序:“ * 既除,蒼生甦息。” 元 耶律楚材 《用萬松老人韻作十詩寄鄭景賢》之三:“絶後重甦息,飛花枯木林。” 鄧溥 《得大我書聞其歸自柏林喜而不寐》詩:“病體居然得甦息,故人無恙慰心情。”

萬國

萬邦;天下;各國。《易·乾》:“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史記·東越列傳》:“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愬?又何以子萬國乎?” 唐 杜甫 《垂老別》詩:“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明 李夢陽 《贈何舍人齎詔南紀諸鎮》詩:“日月重懸萬國朝,雷雨赦過羣方悅。”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一人之詔旨立憲,憲其所憲,非大地萬國所謂憲也。”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國際資本家萬矢一的地傾向著我們這個還在資本制度以前的 中國 ,把我們 中國 已經作為了萬國的商場,彼此在這兒互相爭逐了。”

如在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謂祭祀神靈、祖先時,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後稱祭祀誠敬為“如在”。《後漢書·順帝紀》:“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今遣侍中 王輔 等,持節分詣 岱山 、 東海 、 滎陽 、 河 、 洛 ,盡心祈焉。”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當年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棘圍

(1).指科舉時代的考場。 唐 、 五代 試士,以棘圍試院以防弊端,故稱。 宋 黃庭堅 《博士王揚休碾密雲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詩:“棘圍深鎖 武成宮 ,談天進士雕虛空。”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 清 鈕琇 《觚賸·洪廟神夢》:“謂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圍,年將四十,始舉於鄉。”參閱《通典·選舉三》。

(2).用荊棘圈成的場地。《新唐書·柳子華傳》:“﹝ 柳 ﹞為 昭應 令,檢校金部郎中、脩宮使。設棘圍於市,徇邑中曰:‘民有得 華清 瓦石材用,投圍中,踰三日不還者死。’不終日,已上積矣。營辦略足。”《宋史·李仕衡傳》:“前守捕群盜妻子寘棘圍, 仕衡 至,悉縱罷之使去。”

戰文

(1).以詩文相較量。 唐 裴度 李紳 等《劉二十八自汝赴左馮途經洛中相見聯句》:“插羽先飛酒,交鋒便戰文。” 唐 劉禹錫 白居易 《樂天是月長齋遂為聯句》:“持論峯巒峻,戰文矛戟深。”

(2).指應科舉考試。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

場屋

穀場上的小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有人見黑狐醉臥場屋中。” 王厚禮 王可祥 《一個做了三年生產規劃的合作社》:“除了搞好田間生產以外,又抽出兩千多勞動日參加了其他基本建設,例如填大場、蓋場屋、築壩、開渠、作豆腐、推粉等。”

(1).戲場。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場屋》:“場屋者,於廣場之中而為屋,不必皆開科試士之地也……故戲場亦謂之場屋。”

(2).科舉考試的地方,又稱科場。 宋 王禹偁 《謫居感事》詩:“空拳入場屋,拭目看京師。”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名高場屋已得雋,世有龍門今復登。”《資治通鑑·唐武宗會昌六年》:“ 景莊 老於場屋,每被黜,母輒撻 景讓 。” 胡三省 註:“ 唐 人謂貢院為場屋,至今猶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顏氏》:“閨中人,身不到場屋,便以功名富貴似汝廚下汲水炊白粥。”

(3).引申指科舉考試。 宋 王禹偁 《贈別鮑秀才序》:“或門 * 墜者,繼其絶以第之;或場屋衰晚者,哀其窮以與之。” 阿英 《藝術家的故事·重塑杜甫像》:“經過一年多,突然有一個久困場屋、靠‘捻小像’為生的儒生來應募。”

瓊林宴

宋 太平興國 九年至 政和 二年,天子均於 瓊林苑 賜宴新進士,故稱。後世賜宴雖非其地,然仍襲用其名。 宋 辛棄疾 《婆羅門引·用韻別郭逢道》詞:“見君何日?瓊林宴罷醉歸時。”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每年狀元及第,赴 瓊林 宴,遊街三日。”《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為的是 瓊林 宴的這一天叫他去折取杏花,大家簪在頭上,作一段 瓊林 佳話。”參見“ 瓊林苑 ”。

醉扶歸

曲牌名。南、北曲仙呂宮過曲。南曲全曲六句,四十一字,六韻。北曲全曲六句,三十五字,六韻。

不讓

(1)

不遜讓;不推辭

當仁不讓

(2)

不同意,不許

我想幫幫忙,他還不讓呢

當時

就在那個時刻;馬上

當時就簽約雇用你

出宰

由京官外出任縣官。《後漢書·明帝紀》:“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 受其殃。” 唐 韓愈 《縣齋讀書》詩:“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 宋 梅堯臣 《送董著作知北海縣》詩:“出宰得古邑,農鉏多帶經。” 清 方苞 《巡撫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黃公墓志銘》:“公起蔭子,厲學聞顯,未壯出宰,厥猷已遠。” 嚴復 《救亡決論》:“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筆登朝,公卿跬步。”

於今

(1) 至今

車站一別,於今十年

(2) 如今;到現在

還朝

返回朝廷。《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二十九年冬,還朝,上以御所乘蒼鷹船上迎之。” 元 吳澂 《賈侯修廟學頌》:“ 至大 二年,還朝拜戶部尚書。”《儒林外史》第一回:“入了 浙江 境,才打聽得 危素 已還朝了。”

上林

(1).古宮苑名。 秦 舊苑, 漢 初荒廢,至 漢武帝 時重新擴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 、 戶縣 界。《三輔黃圖·苑囿》:“ 漢 上林苑 ,即 秦 之舊苑也。《漢書》云:‘ 武帝 建元 三年,開 上林苑 ,東南至 藍田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旁 南山 而西,至 長楊 、 五柞 ,北繞 黃山 ,瀕 渭水 而東,周袤三百果。’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

(2).古宮苑名。 東漢 光武帝 時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陽市 東, 漢 魏 洛陽 故城西。 東漢 永平 十五年冬,車騎校獵 上林苑 ,即此。

(3).古宮苑名。 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在今 江蘇 南京市 玄武湖 北。見《宋書·孝武帝紀》。

(4).泛指帝王的園囿。 宋 岳飛 《從駕游內苑應制》詩:“勒報游西內,春光靄上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何處家山,回首上林春老, 秣陵 城煙雨蕭條。”

(5).指 司馬相如 的《上林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相如 《上林》,繁類以成艷。” 唐 李白 《大獵賦》:“《上林》云:左 蒼梧 ,右 西極 。”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臉上的喜色

明媚

(1) 明麗嫵媚

明媚的景色

(2) 明閃閃有魅力

(3) 鮮妍悅目

鮮妍明媚。——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百花

亦作“ 百華 ”。各種花。 北周 庾信 《忽見檳榔》詩:“緑房千子熟,紫穗百花開。” 唐 熊孺登 《祗役遇風謝湘中春色》詩:“應被百華撩亂笑,比來天地一閒人。”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李密學會流杯亭》:“來從百花底,轉向眾賓前。” 郭小川 《投入火熱的鬥爭》詩:“就連夢,都像百花盛開的曠野,那般清新。”

燦爛

光彩鮮明奪目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色彩燦爛

光輝燦爛

自喜

亦作“ 自熹 ”。亦作“ 自憙 ”。1.自樂;自我欣賞。《莊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漢書·佞幸傳·董賢》:“為人美麗自喜。”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吾以之自熹,吾以之 * 。”

(2).自己愛好。《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吳起 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漢書·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羣臣自憙。” 顏師古 註:“憙,好也,好為志氣也。”《後漢書·公孫述傳論》:“ 述 雖為 漢 吏,無所憑資,徒以文俗自憙,遂能集其志計。”《金史·王晦傳》:“ 王晦 字 子明 , 澤州 高平 人。少負氣自憙,常慕 張詠 之為人。”

堯舜

(1) 堯和舜。據說都是上古的賢明君主

(2) 泛指聖人

涓埃

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略盡涓埃之力

聖帝

猶聖主,聖君。 漢 東方朔 《答客難》:“今則不然,聖帝流德,天下震慴,諸侯賔服,威振四夷。” 唐 白居易 《泛渭賦》:“我為人兮最靈,所以愧賢相而荷聖帝。”

吟詠

亦作“ 吟詠 ”。1.歌唱;作詩詞。《詩·周南·關雎序》:“吟詠情性,以風其上。”《晉書·郗鑒傳》:“躬耕隴畝,吟詠不倦,以儒雅著名。”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四:“至 六朝 時乃略有詠之者,至 唐 而吟詠滋多。”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八:“ 於庭 先生兼工吟詠,曾贈余詩四章。” 巴金 《一顆紅心》:“他在黑暗中閉目吟詠,摸索著寫下四十多首詩。”

(2).有節奏地誦讀;吟誦玩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 唐 杜甫 《至後》詩:“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雲笈七籤》卷一○四:“﹝ 杜沖 ﹞閒居幽室,吟詠《道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女﹞拾得舊箋一折,上書《惜餘春》詞……女吟詠數四,心悅好之。” 柯靈 《三十八年前的一張舊報》:“我有了再次吟詠 小川 同志的舊作的機會。”

(3).指詩詞等韻文。 唐 劉禹錫 《董氏武陵集記》:“寓其情懷,播為吟詠,時復發笥,紛然盈前。”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書生窮眼,偶值聲伎之宴,輒不禁見之吟詠,而力為鋪張。”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吾之吟詠,無不為宗邦神往。”

見“ 吟詠 ”。

非才

(1).無能,不才。指才不堪任。 晉 乾寶 《晉紀總論》:“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六:“司刑司直 陳希閔 以非才任官,庶事凝滯。”

(2).用為自謙之辭。 唐 岑參 《佐郡思舊遊》詩:“同類皆先達,非才獨後時。”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又八年, 修 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

強作

(1).勉力而做。《孔叢子·執節》:“ 魏安釐王 問天下之高士, 子順 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 魯仲連 乎?’王曰:‘ 魯仲連 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強裝作。 宋 蘇軾 《題<文選>》:“ 淵明 《閒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 屈 宋 所陳何異?而 統 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臉色蒼白,強作鎮靜地站在 鄧軍 面前。”

狂歌

縱情歌詠。 漢 徐幹 《中論·夭壽》:“或披髮而狂歌,或三黜而不去。” 唐 杜甫 《贈李白》詩:“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湯朝美司諫見和用韻為謝》詞:“説劍論詩餘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 陳去病 《晝寢雜感》詩:“客難解嘲俱未洽,狂歌哀哭更何徒。”

詩詞推薦

蓬萊春曉歌原文_蓬萊春曉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