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頎的《送綦毋三寺中賦得紗燈》
全文:
禪室吐香燼,輕紗籠翠煙。
長繩掛青竹,百尺垂紅蓮。
熠爚眾星下,玲瓏雙塔前。
含光待明發,此別豈徒然。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含光
(1).蘊含光彩。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後以形容女子光彩動人。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肯向天涯托掌珠,含光佳俠意何如?”
(2).猶和光。謂內蘊不外露。比喻至德。 漢 蔡邕 《陳大丘碑文》:“赫矣 陳君 ,命世是生,含光醇德,為士作程。”《魏書·常景傳》:“其贊 揚子云 曰:‘ 蜀江 導清流, 揚子 挹餘休。含光絶後彥,覃思邈前修。’”
(3).比喻隨俗浮沉。 唐 李白 《行路難》詩之三:“有耳莫洗 潁川 水,有口莫食 首陽 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4).猶斂光。收斂光輝。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行》:“天雞相呼曙霞出,斂影含光讓朝日。”
(5).寶劍名。《列子·湯問》:“ 孔周 曰:‘吾有三劍,唯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 清 湯璥 《<交翠軒筆記>後序》:“覩其劍,而無 薛燭 之識以察之,則含光、承影與苗山、羊頭同利矣。”
明發
(1).黎明;平明。《詩·小雅·小宛》:“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朱熹 集傳:“明發,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二人,父母也。” 唐 王維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詩:“羨君明發去,采蕨輕軒冕。” 清 周亮工 《寒食後一日新鄉道上示許傅岩》詩:“烽燧十年歸未得,卻愁明發渡 旃然 。”
(2).謂孝思。 晉 陸機 《思親賦》:“存顧復之遺志,感明發之所懷。”《宋書·禮志四》:“伏惟至尊孝越 姬文 ,情深明發。” 宋 蘇軾 《永安陵等忌辰奏告昭憲等表本》:“顧明發之永懷,仰徽音之如在。”
(3).早晨起程。 晉 陸機 《招隱》詩之二:“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宋 楊萬里 《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詩:“翁欲還家即明發,更為梅花留一月。”
(4).謂揭發查清。《後漢書·循吏傳序》:“明發姦伏,吏端禁止。”
(5).闡明,發明。《隋書·律曆志上》:“ 焯 皆校定,庶有明發。”《太平廣記》卷二二六引 唐 顏師古 《大業拾遺記·觀文殿》:“其所撰之書,屬辭比事,條貫有序,文畧理暢,互相明發。”
(6). 清 代軍機處草擬上諭有明發、廷寄之別,有關巡幸、上陵、經筵、蠲賑、及內侍郎以上,外臣總兵、知府以上黜陟調補的諭旨,稱為明發,經內閣傳抄以次交於部科。參閱 清 梁章鉅 《樞垣記略·規制一》。
豈徒
難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孫丑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後漢書·杜喬傳論》:“夫稱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葉適 《紀年備遺序》:“相與論舊事,追念愴然。然則 文昭 豈徒以博習自是而已哉!” 明 李東陽 《送王公濟歸武昌歌》:“豈徒文思比 唐 勃 ,應遣頌聲如 漢 褒。” 陳毅 《頤和園“五一”春遊紀盛》詩:“集體歡樂如海,豈徒車水馬龍!”
李頎名句,送綦毋三寺中賦得紗燈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