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禮成述事原文
六宗禋祀溯洪元,都為吾民衣食源。
近以三春幸蒙澤,遠因百穀更祈恩。
單心惟在敬誠實,敕命寧關禮樂繁。
昭假正逢霈甘澍,淵衷感切莫能言。
詩詞問答
問:雩祭禮成述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雩祭禮成述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雩祭禮成述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一
2. 祭時正值雨
參考注釋
宗禋
對祖先的祭祀。《後漢書·宦者傳論》:“自古喪大業絶宗禋者,其所漸有由矣。”《南齊書·高帝紀上》:“彝器已塵,宗禋誰主,綴旒之殆,未足為譬,豈直《小宛》興刺,《黍離》作歌而已哉。”《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明堂樂章》:“象天御宇,乘時布政。嚴配申虔,宗禋展敬。”
洪元
道家指天地初開、混沌未分之時。《雲笈七籤》卷二:“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
衣食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種基本生活資料
三春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 班固 《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 李白 《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 《鬥鵪鶉·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 《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 岑參 《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 陸機 《答賈謐》詩:“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將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註:“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蒙澤
(1).蒙受恩澤。《後漢書·楊厚傳》:“﹝ 楊統 ﹞ 建初 中為 彭城 令,一州大旱, 統 推陰陽消伏,縣界蒙澤。”
(2).地名。 春秋 宋 地。故城在今 河南 商丘 東北。《左傳·莊公十二年》:“ 宋萬 弒 閔公 於 蒙澤 。”
遠因
不是直接造成結果的原因
百穀
穀類的總稱。百,舉成數而言,謂眾多。《書·舜典》:“帝曰: 棄 ,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唐 褚亮 《雩祀樂章·雍和》:“百穀斯登,萬箱攸薦。”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六》:“凡民以有易無,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麥、百穀、竹、木……筆楮使相當。”
指眾谷之水。《文選·宋玉<高唐賦>》:“遇天雨之新霽兮,觀百穀之俱集。” 李善 註:“百穀者,眾谷雜水至山之下。” 唐 劉禹錫 《重送浙西李相公新加旌旄》詩:“城下清波含百穀,窗中遠岫列三 茅 。”
單心
孤忠之心。《晉書·慕容垂載記》:“陛下單馬奔臣,臣奉衞匪貳,豈陛下聖明鑑臣單心,皇天后土實亦知之。”
誠實
內心與言行一致,不虛假
敕命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詔令。《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敕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他說,你的處分,頂多不過是敕命退出。”
(2). 明 清 贈封六品以下官職的命令稱“敕命。”見《正字通·攴部》、《清會典事例·中書科·建置》。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昭假
向神禱告,昭示其誠敬之心以達於神。《詩·大雅·雲漢》:“大夫君子,昭假無贏。” 毛 傳:“假,至也。” 馬瑞辰 通釋:“言誠能昭假於天,其感應之理無有贏差者。”又《周頌·噫嘻》:“噫嘻 成王 ,既昭假爾。”一說,明告。 高亨 註:“昭,明也。假,讀為嘏,告也。”又一說,招請。見 郭沫若 《讀了關於〈周頌·噫嘻篇〉的解釋》。《後漢書·馮異傳》:“昔我 光武 受命中興,恢弘聖緒,橫被四表,昭假上下,光耀萬世。”
甘澍
甘雨。《後漢書·段熲傳》:“臣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 宋 劉子翬 《新涼》詩:“喜茲甘澍足,普潤無遺墟。” 明 高啟 《贈步鍊師禱雨》詩:“須臾甘澍何滂沱,十日不雨應無禾。”
淵衷
淵深的胸懷。多用來稱頌皇帝。 宋 蘇舜欽 《京兆求罷表》:“雖淵衷廣納,未欲加罪於瞽言;而卑論弗臧,安可尚居於厚位。” 宋 張孝祥 《西江月·張欽夫壽》詞:“諸老何煩薦口,先生自簡淵衷。” 明 宋濂 《送呂仲善使北平采史序》:“惟我皇帝既成大統,即蔽自淵衷,孜孜以纂脩《元史》為意。”
感切
(1).猶感化。《三國志·蜀志·許慈傳》:“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 愍其若斯,羣僚大會,使倡家假為二子之容,傚其訟鬩之狀,酒酣樂作,以為嬉戲,初以辭義相難,終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2).親切動人。 宋 歐陽修 《<江鄰幾文集>序》:“又類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殷勤者以此也。”
(3).深切感動。《東周列國志》第五九回:“ 鄭成公 因 楚王 為他射損其目,感切於心,不肯事 晉 。”
(4).傷感淒切。《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尚書正為女兒骸骨無尋,又且女婿將到,傷痛無奈,忽見 裴 家蒼頭有書到,愈加感切。”
能言
(1).長於辯論;有獨到的見解。《鬼谷子·中經》:“能言者儔善博惠。”《世說新語·文學》“ 晏 聞 弼 名” 劉孝標 注引《王弼別傳》:“ 弼 字 輔嗣 , 山陽 高平 人,少而察惠,十餘歲便好 莊 老 ,通辯能言,為 傅嘏 所知。” 宋 葉適 《制科》:“用科舉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其偶然得之者,幸也。自 明道 景祐 以來,能言之士有是論矣。”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故 曹 劉 阮 陸 ,下及 李 杜 ,異曲同工,各擅其時,並稱能言,何也?”
(2).議論而有見解者。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能言莫不襃 堯 ,而 堯 政不必皆得也;舉世莫不貶 桀 ,而 桀 事不必盡失也。” 北魏 《高湛墓誌》:“皇上動哀,能言灑淚。”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雩祭禮成述事原文_雩祭禮成述事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