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

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原文

常捏龜毛為罝網。磨鍊兔角作刀槍。

大悲澤里網得鹿。鐵圍山中捕得羊。

白牛駕車來運載。乾闥婆城中作宴會。

二乘門外不忍看。菩薩端坐意氣大。

辟支四果心生疑。聲聞緣覺無所知。

修道若達此法門。始能行得大慈悲。

詩詞問答

問:《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2. 君不見。行路難。行路難。道上無蹤跡。

參考注釋

龜毛

見“ 龜毛兔角 ”。

罝網

亦作“ 罝罔 ”。1.漁獵之網。《鬼谷子·反應》:“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漢書·貨殖傳序》:“豺獺未祭,罝網不布於壄澤。” 宋 梅堯臣 《陽武王安之寄兔魚》詩:“二物本潛伏,誰言罝網疎?”

(2).指漁獵。《墨子·尚賢上》:“ 文王 舉 閎夭 泰顛 於罝罔之中。”

磨鍊

亦作“ 磨鍊 ”。亦作“ 磨練 ”。猶鍛鍊。《朱子語類》卷十七:“只恁地強信不得,須是學到那田地,經歷磨鍊多後,方信得過。”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昔 賈長沙 以經濟之才,備 宣室 之問, 漢文 知其才,而欲磨鍊其才,故未大用。” 老舍 《茶館》第三幕:“我在外邊也混了這么多年,磨練出來點了,誰跟我瞪眼,我會伸手打!” 巴金 《無題·先死者》:“ 中國 的土地在受難,在受磨鍊,在受熬煎。”

兔角

兔不生角,故以“兔角”喻必無之事。《楞嚴經》卷一:“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前蜀 貫休 《聞赤松舒道士下世》詩:“玄關評兔角,玉器琢雞冠。”

作刀

工匠使用的刀具。 潘漠華 《鄉心》:“他那天穿了一件舊藍布的夾襖,腰裡圍了一條邊緣破了的布裙,手裡拿了一把作刀,在那兒修理那籬笆。”

大悲

(1).極悲哀。《呂氏春秋·明理》:“夫有天賞得為主,而未嘗得主之實,此之謂大悲。”

(2).佛教語。救人苦難之心,謂之悲;佛菩薩悲心廣大,故稱大悲。《大般涅槃經》卷十一:“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 唐 楊炯 《盂蘭盆賦》:“上妙之座,取於 燈王 之國;大悲之飯,出於 香積 之天。” 傅尃 《感秋》詩之四:“誓願眾生終度盡,幾時穩放大悲船。”

得鹿

(1).《列子·周穆王》:“ 鄭 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之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塗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後遂以“得鹿”指虛幻的人世富貴。 宋 陸游 《和陳魯山十詩以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為韻》之七:“誰知嘆亡羊,但喜有得鹿。”

(2).《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文選·班彪〈王命論〉》“至比天下於逐鹿” 李善 注引《六韜》:“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後以“得鹿”比喻取得天下。 唐 溫庭筠 《經五丈原》詩:“下國 臥龍 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鐵圍山

(1).佛教語。佛教認為 南贍部洲 等四大部洲之外,有 鐵圍山 ,周匝如輪,故名。 前蜀 貫休 《還舉人歌行卷》詩:“厚於 鐵圍山 上鐵,薄於 雙成 仙體纈。”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司馬遷班固言出崑崙》:“佛書説有四天下……此四天下之外,乃有 大鐵圍山 、 小鐵圍山 圍焉,是謂一世界。”參閱《法苑珠林》卷四。

(2).地名。又稱 鐵城 。故城在今 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南 玉林市 南。《元一統志·湖廣·鬱林州山川》:“ 鐵圍山 在 興業縣 南五里…… 蔡絛 以坐父 京 累,貶 白州 ,嘗游息於此,作《鐵圍山叢談》。”

白牛

(1).白色的牛。 晉 王嘉 《拾遺記·昆吾山》:“ 越王 勾踐 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祠 昆吾 之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毛篇》:“ 太原縣 北有 銀牛山 , 漢 建武 二十一年,有人騎白牛蹊人田,田父訶詰之。” 唐 司空圖 《涔陽渡》詩:“兩岸蘆花正蕭颯,渚煙深處白牛歸。”

(2).見“ 白牛車 ”。

駕車

駕駛車輛

運載

裝載和運送

增加貨場的運載量

乾闥婆

1.梵語Gandharva的譯音,亦譯作"健闥縛"﹑"犍闥婆"。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天龍八部"中的一類樂神。

2.古代西域對樂人的美稱。

3.指海市蜃樓。

中作

謂工程在進行中。《漢書·溝洫志》:“ 韓 聞 秦 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乃使水工 鄭國 間説 秦 ,令鑿 涇水 ……中作而覺。” 顏師古 註:“中作,謂用功中道,事未竟也。”

宴會

會聚宴飲

款留宴會。——《廣東軍務記》

乘門

指和尚。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釋教》:“僧曰乘門。”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穀梁傳·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記·項羽本紀》:“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

(2).不忍耐;不忍受。《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二:“ 阮士瑀 傷於虺,不忍其痛,數嗅其瘡。” 宋 蘇軾 《休兵久矣而國用日困策》:“不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

(3).不收斂。《楚辭·離騷》:“ 澆 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 堯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願意。《孟子·離婁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記·亷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三國志平話》卷上:“﹝妻子﹞到於庵門,見學究疾病,不忍見之,用手掩口鼻,斜身與學究飯吃。”

(5).捨不得。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予初閲時,不忍釋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 香山 詩﹞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於不忍釋手。” 郭小川 《木瓜樹的風波》詩:“此刻呀,他還不忍和同志們告別。”

菩薩

(1)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端坐

端正地坐著

端坐讀書

意氣

(1) 志向與氣概

意氣風發

意氣揚揚。——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精神;神色

意氣自若。——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意氣之盛。——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3) 志趣

意氣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緒

意氣用事

辟支

(1).佛教語。辟支迦佛陀的略稱。 宋 曾鞏 《靈岩寺兼簡重元長老二劉居士》詩:“法定禪房臨峭谷,辟支靈塔冠層巒。” 明 屠隆 《曇花記·仙佛同途》:“願希普門大士,不作辟支菩薩。”參見“ 辟支佛 ”。

(2).嗶嘰的舊譯。斜紋的毛織品。

四果

(1).佛教語。聲聞乘聖果有四,舊譯依梵語稱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新譯將前三果譯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書》:“吾不翔翮於四果,卿尚無疑其集佛。” 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非唯四果不議,固亦十地罔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納縛僧伽藍》:“伽藍西南,有一精廬。建立已來,多歷年所,遠方輻湊,高才類聚,證四果者難以詳舉。”

(2). 宋 代民間教派名。 宋 陸游 《條對狀》:“惟是妖幻邪人,平時誑惑良民,結連素定,待時而發,則其為害,未易可測。伏緣此色人處處皆有, 淮南 謂之二禬子,兩 浙 謂之牟尼教, 江 東謂之四果。”

生疑

引起懷疑或疑心

我覺得那種做法非常令人生疑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緣覺

佛教語。梵語Pratyeka-buddha。舊譯為辟支佛,意譯為緣覺,也作獨覺。一般謂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於無佛世,觀外緣而無師自悟者為獨覺。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九之三:“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為獨覺。” 唐 呂岩 《敲爻歌》:“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項驚。” 唐 希運 《傳心法要》卷四:“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依佛家無常說,應該講遷,現在反講不遷,正是針對聲聞緣覺執著無常不懂得真正的意義者而言。”

所知

(1) 已掌握的知識

所知不多

(2) 指相識的人

他所知的只是有限的幾個人

修道

(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孫子·形》:“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南史·袁粲傳》:“混其聲跡,晦其心用……修道遂志,終無得而稱焉。”

(2).特指道家修煉以求成仙。 漢 王充 《論衡·道虛》:“夫修道求仙,與憂職勤事不同。”

(3).指學習、實行宗教教義。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罪累?幸熟思之!”《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 皇甫 真人已知斬妖劍不靈,自去入山修道去了。”

(4).遵循某種原則、規律。《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誅殺不以理,重賦斂,竭民財……財竭則不能無侵奪。”

法門

佛教用語,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門徑,今泛指修德、治學或作事的途徑

慈悲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詩詞推薦

  • 紅衲襖

    沈采明代〕淨上:頭戴著鐵兜鍪猩網紅。身披著金鎖鎧須彌重。不怕你密森森鎗和戟。不怕你亂紛紛刀與弓。我自有拔山力蓋
  • 次韻王照鄰去秋送行並呈滕彥真

    趙蕃宋代〕風人伐木歌,詠寫求友聲。亦有脊令賦,月邁而日征。平時朝夕居,一旦離合情。何以著此情,賦詩兼軸盈。怪來
  • 送中書舍人鄭惠叔入國二首

    曾豐宋代〕北戎輕用武,西漢重開邊。幣帛毫芒費,生靈百萬全。幾馳銜命使,今輟判花員。專對從容道,王君正樂天。
    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原文_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頌古三十二首

    釋明辯宋代〕高安灘頭百雜碎,象骨峰前眼搭痴。敢道鼓山無鼻孔,藂林千古笑嘻嘻。
  • 感事

    朱槔宋代〕大弓竅陽氏,神鼎淪泗淵。何須識微士,周魯必不全。武庫一朝火,斬蛇逐飛煙。傷心睨前事,氐虜定紛然。
  • 偈一百二十首·其一百九

    釋懷深宋代〕炭頭今日地爐開,澀雨慳風惱破懷。老僧向火吃酸豏,誰管檀那來不來。
  • 口占示成父

    趙蕃宋代〕雨暴落何方,空成掣電光。淒涼風陡變,黯黮月微妨。就取征衣蓋,共談三徑荒。蟬連幾徹曉,有恨故悢悢。
  • 雪後贈徐仲車

    張耒宋代〕平明呼童汲井華,童歸告我門有雪。披衣疾走出戶看,正見風兒童萬夫獵。冷欺病骨不敢前,縮頭蟄戶如寒鱉。樓
  • 小至

    杜甫唐代〕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
    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原文_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泉香亭

    乾隆清代〕石圍亭俯碧池塘,雨霽瀑聲較昨強。風靜水清千片玉,點波兩字寫泉香。
  • 太息

    陸游宋代〕自古才高每恨浮,偉人要是出中州。即今未必無房魏,埋沒胡沙死即休。
    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原文_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宴準噶爾夷使

    乾隆清代〕渠搜入貢值巡方,後隊隨行許覲光。麾去招來遵我約,氈裘帕額適其常。三巡湛露申歡豫,二月東風正艷陽。深戒
  • 落花詩疊舊作落葉詩韻·其二

    乾隆清代〕廣袖如傳唾染紅,色惟真色始真空。飛揚點點徐熙墨,蹤跡飄飄杜甫蓬。聽去有聲疑作雨,由來無力不關風。試參
  • 玉山草堂

    良圭元代〕傳道崑山有草堂,風流不減百花莊。窗前綠竹飛鸚鵡,井上高梧集鳳皇。每想對床延孺子,近聞築室款支郎。乘閒
  • 沁園春

    李曾伯宋代〕軒冕儻來,功名杯水,行藏依樓。把方略評梅,工夫課柳,精神伴鶴,談笑盟鷗。草檄尋樵,移文問釣,任江上東
  • 題曾氏山園十一詠尚絅堂

    張栻宋代〕昔人為己學,深旨妙隱微。三復尚絅章,服膺原無違。
  • 勸農題葉祥寺一首

    王阮宋代〕傍石尋幽徑,窮原得梵城。潮聲四面合,山色一團清。農合巡門勸,僧煩倒屣迎。明年吾更健,來伴此中耕。
  • 高旻寺行宮聯

    乾隆清代〕眾水迴環蜀岡秀;大江遙應廣陵濤。
  • 夜過楊州二首

    楊萬里宋代〕秪今何許問迷樓,更有垂楊記御溝。除卻瓊花與紅藥,楊州不是古楊州。
  • 馬當

    沈一中明代〕蚤發鱘魚觜,西風過馬當。日連波皛皛,天入樹荒荒。遠岫能相遲,歸鴻不記行。禹功疏瀹苦,今古戒垂堂。
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原文_行路難·其六·共住修道八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