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懷歸每恨到家遲,遲速乾坤自有期。
孤館天留三日榻,片時風利一帆飛。
長途有分從羸馬,薄酒無錢任典衣。
舊話喜逢賢太守,不妨萍跡驛前扉。
詩詞問答
問:《寓白沙公館阻海寇四日風利渡海次日抵英利遇陳自所同宿驛西偏》的作者是誰?答:李一夔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一夔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一夔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懷歸
思歸故里。《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漢 王粲 《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唐 戴叔倫 《送郎士元》詩:“白髮 金陵 客,懷歸暫不留。”
到家
(1) 完備;周詳
(2) 在學識和工作上有相當造詣
他的表演還不到家
(3) 回到家中
遲速
慢和快;緩慢或迅速。《左傳·昭公十三年》:“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 宋 歐陽修 《鑒畫》:“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學使以快短明衡文》:“ 肅順 問 碧湄 曰:‘子向來寫作遲速何如?’”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四章:“宜於每時之中分十刻如息緊之比,每刻之中分十秒,每秒之中分十微,其針輪之遲速,即以此定之。”
乾坤
(1) 天地
扭轉乾坤
(2) 男女
孤館
孤寂的客舍。 唐 許渾 《瓜州留別李詡》詩:“孤館宿時風帶雨,遠帆歸處水連雲。” 宋 秦觀 《踏莎行》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清 黃景仁 《春夜雜詠》:“輕陰積孤館,枕簟流微涼。” 郁達夫 《客感寄某》詩之一:“一夜秋風蘭蕙折,殘星孤館夢無成。”
三日
(1).三天。《易·蠱》:“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2).一個月的第三天。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二月三日, 丕 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節。 晉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詩:“聊為三日游,方駕結龍旂。”
時風
(1).應時的風。《書·洪範》:“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 晉 陸機 《遨遊出西域》詩:“逝物隨節改,時風肅且熠。”
(2).比喻良好的教化。《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今國家躬脩道德,吐惠含仁,湛恩沾洽,時風顯宣。”
(3).當時或當代的社會風氣。 唐 韋應物 《答故人見諭》詩:“時風重書札,物情敦貨遺。” 唐 元稹 《送林復夢赴韋令辟》詩:“野性便荒飲,時風忌酒徒。” 清 黃宗羲 《壽張奠夫八十序》:“或謂五年之中,時風眾勢,不聞有所鼓動,其故何也?”
一帆
(1).一張風帆。 唐 王灣 《次北固山下》詩:“潮平兩岸濶,風正一帆懸。”
(2).借指一舟。 宋 陸游 《黃州》詩:“萬里覊愁添白髮,一帆寒日過 黃州 。”
(3).猶言一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當權所用的,不是科甲的人,不與他好衙門,好地方多是一帆布置。”
長途
長的距離和路途
有分
(1).有分器。謂諸侯分有天子藏於宗廟的寶器。《左傳·昭公十二年》:“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 杜預 註:“分,珍寳之器。” 孔穎達 疏:“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是言諸侯皆得天子之分器也。”
(2).有分別,有區別。《莊子·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倫,有義,有分,有辯。’” 郭慶藩 集釋:“羣分而類別也。”
(1).有職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鄭玄 註:“分,猶職也。” 陸德明 釋文:“分,扶問反。”
(2).有緣分。 唐 韓愈 《孟東野失子》詩:“且物各有分,孰能使之然?有子與無子,禍福未可原。” 宋 呂渭老 《浣溪紗》詞:“逐伴不知春路遠,見人時著小詞招,阿誰有分伴吹簫?”《武王伐紂平話》卷上:“我女有分與天子為皇后。” 胡韞玉 《即席贈橋口兼之》詩:“一夕 蓬萊 齊爛醉,神仙有分傲 秦皇 。”
(3).有一份。謂參與某事。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九:“作事預及曰有分,否曰無分,財物亦然。”
(4).有一份。謂分享財物。如:這些東西人人有分。
薄酒
度數不高的酒,謙稱待客之酒
典衣
(1).典押衣服。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2).指飲酒。 清 曹寅 《讀朱赤霞寄後陶詩漫和》:“衙罷典衣違例禁,病餘丸藥避章糾。”
太守
漢朝設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後的刺史、知府也別稱太守
太守即遣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太守自謂也。——宋· 蘇軾《教戰守》
太守與客來飲。
太守宴也。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萍跡
見“ 萍跡 ”。
亦作“ 萍跡 ”。喻人四處漂流,行蹤無定。 唐 牟融 《有感》詩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跡,一度登臨一悵神。” 宋 黃公度 《春日懷王慶長》詩:“王孫緣底事,萍跡久他鄉。” 明 徐霖 《繡襦記·套促纏頭》:“金盡牀頭惹厭憎,風波萍跡任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