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方外誰將禮法1~1論,於今偏太識卑尊。
本來一步不曾離,何用山僧遠出門。
詩詞問答
問:《舟過萬壽寺寺僧跽接道左口占戲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三十三
2. 去聲
參考注釋
方外
(1) 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2) 邊遠所在,異域
禮法
禮儀法度。《商君書·更法》:“及至 文 武 ,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漢書·貨殖傳》:“及 周 室衰,禮法墮。”《晉書·裴頠傳》:“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不遵禮法。” 明 李贄 《又答石陽太守書》:“兄精切於人倫物理之間,一步不肯放過;我則從容於禮法之外,務以老而自佚。”
於今
(1) 至今
車站一別,於今十年
(2) 如今;到現在
本來
(1) 從一開始
(2) 向來,原來
(3) 原先;先前
(4) 理所當然
一步
(1).行走時兩腳間的距離。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以萬里為一步,以千歲為一朝。”《朱子語類》卷二:“只似在圓地上走,一人過急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一人甚緩,差數步也。”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馬兒往西行,坐車兒往東拽,兩口兒一步兒離得遠如一步也。”
(2).謂步伐一致。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收拾行李,一步地都行上,兩口兒眉頭暫開放。”
(3).指某一地步、境地或事務的某一段。《景德傳燈錄·靈龕禪師》:“出處非千佛,春來草自清,問碌碌地時如何?試進一步看。” 宋 真德秀 《西山語錄·日至月至》:“ 孟子 教人只雲養心莫善於寡慾, 周子 又進一步教人曰:‘由寡以至於無, 顏子 三月不違者,已到無欲之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我的意思,總等他進一步,功名成就,纔給他提親呢。”《紅樓夢》第七十回:“我們每日每人臨一篇給他,搪塞過這一步兒去就完了。” 毛 *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六章第三節:“要從這種鬥爭中去肅清公開的或隱藏的漢奸勢力;要做到這一步也只有依靠民眾的力量。”
(4).長度名。歷代不一,如 周 以八尺為一步, 秦 以六尺為一步,後亦以五尺為一步。《禮記·王制》:“古者以 周 尺八尺為步,今以 周 尺六尺四寸為步。” 孔穎達 疏:“古者八寸為尺,今以 周 尺八尺為步,則一步有六尺四寸。”《新唐書·突厥傳上》:“ 後魏 築長城,議者以為人治一步,方千里,役三十萬人。”
(5).中醫運氣學說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為“一步”。《素問·六微旨大論》:“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王冰 註:“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
不曾
(1)
沒有,從來就沒有
一生不曾見過這種人
(2)
亦作“未曾”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唐 劉長卿 《尋盛禪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元 李宗冽 《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七:“百覓 理安寺 ,始與山僧晤。”
(2).僧人自稱的謙詞。《五燈會元·法眼宗·羅漢琛禪師》:“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師曰:‘山僧過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出門
(1) 離家外出或遠行
(2) 〈方〉∶出嫁
詩詞推薦
藝叔都中來時,原韻和之
方守敦〔清代〕兩年瀟灑竹窗開,嘯傲惟君共一隈。誰遣山人騎鶴去,翻教雲雁寄詩來。當關虎豹聲猶壯,捲地風沙日幾回。堪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