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

作者:王漸逵 朝代:明代

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原文

煦閏春風滿面生,無人知是內丹成。

好將少海菖蒲訣,為向羅浮刻石經。

詩詞問答

問: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的作者是誰?答:王漸逵
問: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王漸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漸逵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詞韻第十一部

2. 因讀任少海菖蒲傳。

參考注釋

春風滿面

喜氣表現於面部

無人

(1).沒有人才。《左傳·文公十三年》:“﹝ 士會 ﹞乃行。 繞朝 贈之以策,曰:‘子無謂 秦 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八:“吾謀未及用,勿謂 秦 無人。”

(2).沒有人;沒人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良思書》:“足下去後,甚相思想。《叔田》有無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風人之作,豈虛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詞:“深院無人,黃昏乍拆鞦韆,空鎖滿庭花雨。”參閱《詩·鄭風·叔于田》。

內丹

道家謂以自身的精氣煉成的丹為“內丹”,以燒鍊金石成丹為“外丹”。 唐 呂岩 《敲爻歌》:“內丹成,外丹就,內外相接和諧偶。” 宋 蘇軾 《送蹇道士歸廬山》詩:“綿綿不絶微風裡,內外丹成一彈指。” 王十朋 集註:“道家以烹鍊金石為外丹,龍虎胎息、吐故納新為內丹。” 明 宋濂 《<葬書新注>序》:“﹝ 彥淵 ﹞博通儒書而能文,其於內丹之訣尤有所得雲。”

少海

(1).指 渤海 。也稱 幼海 。《山海經·東山經》“南望 幼海 ” 晉 郭璞 註:“即 少海 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齊景公 游 少海 。”《淮南子·墬形訓》:“東方曰 大渚 ,曰 少海 。” 高誘 註:“東方多水,故曰 少海 ,亦澤名也。” 唐 駱賓王 《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序》:“加以山接 太行 ,聳 羊腸 而飛蓋。河通 少海 ,疏 馬頰 以開瀾。”

(2).比喻太子。 唐 杜甫 《壯遊》詩:“ 崆峒 殺氣黑,少海旌旗黃。”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帝王》:“天子比大海,太子比少海。”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及夫星明少海,天浮大潢。”

(3).經穴名。屬手少陰心經。位於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菖蒲

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香氣,地下有根莖,可作香料,又可作健胃藥,具長葉和辛辣味的主莖

羅浮

山名。在 廣東省 東江 北岸。風景優美,為 粵 中遊覽勝地。 晉 葛洪 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稱為“第七洞天”。相傳 隋 趙師雄 在此夢遇梅花仙女,後多為詠梅典實。 南朝 陳 徐陵 《奉和山地》:“ 羅浮 無定所,鬱島屢遷移。”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 南海 以竹為甑者,類見之矣,皆 羅浮 之竹也。” 元 張可久 《天淨沙·孤山雪夜》曲:“淡粧人在 羅浮 ,黃昏月上 西湖 ,翠袖翩翩起舞。” 清 屠宸楨 《疏影》詞:“酒醒黃昏,看足香痕,好夢 羅浮 重省。”參見“ 羅浮夢 ”。

石經

(1).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易》、《書》、《詩》、《左傳》於石,此為石經之始。 漢 代以後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有:(1) 漢靈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熹平石經”,(2) 三國 魏 齊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隸三體刻石的“正始石經”,亦稱“三體石經”。(3) 唐文宗 開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書刻石的“唐開成石經”。(4) 後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經”,因用篆、隸二體,又稱“二字石經”。(6) 宋 高宗 時御書刻石的“南宋石經”,亦稱“宋高宗御書石經”。(7)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清石經”。參閱 清 顧炎武 《石經考》、 清 萬斯同 《石經考》、近人 張國淦 《歷代石經考》。

(2).刻於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現存石碑刻經規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雲居寺 附近的石經。從 隋 代 大業 年間(公元七世紀初)刻起,到 明 代 萬曆 、 天啟 年間(公元十七世紀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經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開元寺避暑懷魯望》詩:“石經森欲動,珠像儼將恰。”

詩詞推薦

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原文_喜李三洲自蜀回·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