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魚石屏原文
重慶江心魚刻石,湘鄉縣界石藏魚。
向於土默曾經見,茲復登州一例胥。
豈是人工施繢畫,端因造物與吹噓。
寄形生以無生永,燒尾龍門定不如。
詩詞問答
問:登州魚石屏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登州魚石屏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登州魚石屏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六
2. 見酉陽雜俎
參考注釋
重慶
四川省省轄市,簡稱渝,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大城市,地處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市區人口270萬,連郊區 651 萬,(1982年統計),市區面積1521平方公里,為長江和成渝、襄渝、川黔鐵路相匯的重要水陸交通樞紐,輕重工業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西南地區最大文化教育中心,有“山城”、“霧都”之稱
江心
江中央。對江邊而言。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詞:“宿鷺眠鷗非舊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宋 張唐英 《蜀檮杌》卷上:“日正午,暴風起,須臾,雷電冥晦,有白魚自江心躍起,變為蛟形,騰空而去。” 鄢國培 《巴山月》第七章五:“船在江心離岸很遠,只聽江水衝擊著船舷嘩嘩響。”
刻石
(1).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東行郡縣,上 鄒嶧山 。立石,與 魯 諸儒生議,刻石頌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 清 龔自珍 《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灣 前柳成蔭,柳下住著刻石人。”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圖畫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於石上的文字、圖畫等。《南史·范雲傳》:“ 雲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並不得韻。”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坡谷前身》:“世傳 山谷道人 前身為女子,所説不一。近見 陳安國 省乾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記此事於 涪陵江 石間。” 葉聖陶 《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達夫 遊記說內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題名石刻很多,我所見到的,以 慶曆 四年的刻石為最古’。”
鄉縣
故鄉所在之縣。亦泛指家鄉。 唐 王維 《桃源行》:“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明 何景明 《送王宗哲少卿》詩:“平生共肝膽,何雲異鄉縣。” 清 顧炎武 《松江別張處士愨王處士煒暨諸友人》詩:“十載違鄉縣,三年旅舊都。” 清 惲敬 《上董蔗林中堂書》:“﹝ 敬 ﹞後令 富陽 ,為中堂鄉縣。”
界石
作為地界標誌的石碑或石頭
經見
(1).從經典中見到。《史記·封禪書》:“其語不經見,縉紳者不道。” 唐 柳宗元 《永州龍興寺息壤記》:“昔之異書,有記洪水滔天, 鮌 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 祝融 殺 鮌 於 羽 郊,其言不經見。”
(2).謂常見。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四:“ 歐公 作《花品》,目所經見者,纔二十四種。” 清 戴名世 《春西狩獲麟解》:“神奇之產,世所不經見者也。” 阿英 《海上買書記》:“獲得了不經見的珍秘書籍,有如占領了整個世界。”
(3).經歷和見識。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六章:“老工人們因為經見得太多,總是把感情壓在心底,只有那像石頭雕刻成的臉上,罩著嚴肅和沉默。”
一例
一律;同樣
是人
猶人人,任何人。 唐 姚合 《贈張籍太祝》詩:“古風無手敵,新語是人知。” 宋 周邦彥 《梅雪》詞:“迴文近傳錦字,道為君瘦損,是人都説。”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狗馬為人所習見,一筆稍乖,是人得以指摘。”
繢畫
即繪畫。 唐 黃滔 《誤筆牛賦》:“ 王獻之 繢畫彌精,變通可驚。”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至若左右圖史,開示佛經,金石絲竹之音,繢畫工巧之事……莫不一覽懸解,終身不忘。”
造物
(1) 創造萬物,也指創造萬物的神力
(2) 指運氣;造化
吹噓
(1)
(2) 誇張地宣揚或編造優點、長處等
他的運氣沒有什麼可以吹噓的
(3) 口出氣;噓氣
(4) 過分誇獎
這輛轎車並不像銷售商所吹噓的那樣好
(5) 對人或事過分吹捧
新聞發布人員必須注意不誇大,不吹噓
形生
身體與性命。《莊子·庚桑楚》:“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晉 仲長敖 《核性賦》:“形生有極,嗜慾莫限。”
無生
(1).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詩·小雅·苕之華》:“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鄭玄 箋:“我,我王也。知王之為政如此,則己之生,不如不生也。”一本作“無生”。
(2).佛教語。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晉 王該 《日燭》:“鹹淡泊於無生,俱脫骸而不死。”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 明 何景明 《近寺》詩:“亦知身是妄,從此學無生。” 康有為 《七月偕鐵君及家人從者居丹將敦島燈塔》詩:“碧海蒼天無盡也,教人怎不了無生?”
燒尾
(1). 唐 以來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燒尾》:“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説者謂虎變為人,惟尾不化,須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云燒尾。一雲新羊入羣,乃為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 中宗 時,兵部尚書 韋嗣立 新入三品,戶部侍郎 趙彥昭 假金紫,吏部侍郎 崔湜 復舊官,上命燒尾,令於 興慶池 設食。”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燒尾宴》:“士人初登第,必展歡宴,謂之燒尾……又説:魚躍龍門,化龍時,必須雷電為燒其尾乃化。” 清 朱彝尊 《飲毛檢討寓齋》詩之一:“城隅燒尾宴曾同,六載同來就菊叢。”
(2). 唐 時大臣初拜官向皇帝獻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新唐書·蘇瓌傳》:“時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
(3).喻顯達。 唐 許渾 《晚登龍門驛樓》詩:“風雲有路皆燒尾,波浪無程盡曝腮。” 唐 羅隱 《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想望魚燒尾,咨嗟鼠囓腸。” 清 錢謙益 《次劉漁仲留別韻》:“黃卷秋燈燒尾客,緑窻朝日畫眉人。”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登州魚石屏原文_登州魚石屏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