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至懷歸詩

作者:江淹 朝代:南北朝

秋至懷歸詩原文

悵然集漢北。
還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
參差萬里山。
楚關帶秦隴。
荊雲冠吳煙。
草色斂窮水。
木葉變長川。
秋至帝子降。
客人傷嬋娟。
試訪淮海使。
歸路成數千。
蓬驅未止極。
旌心徒自懸。
若華想無慰。
憂至定傷年。

詩詞問答

問:秋至懷歸詩的作者是誰?答:江淹
問:秋至懷歸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南北朝
問:江淹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淹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悵然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還望

(1).回望。《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景公 與 晏子 游於 少海 ,登 柏寢 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後世將孰有此。’”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還望故鄉,鬱何壘壘。”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春日感懷》:“步登西城憐,還望東城陴。”

(2).環顧,四望。 宋 陳亮 《念奴嬌·登多景樓》詞:“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3).返回的希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終制》:“欲營遷厝……便值本朝淪沒,流離如此,數十年間,絶於還望。”

山田

(1).山中狩獵。《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 賈公彥 疏:“若田在山,則山虞芟萊草木於可陳之處。”

(2).指下等田。對高田(上等田)、間田(中等田)而言。《管子·山國軌》:“山田以君寄幣振其不贍,未淫失也。”

(3).山間的田地。《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免為庶人,屏居山田。”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汶水》:“林木緻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 清 顧炎武 《江上》詩:“歲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長。”

沄沄

(1).水流洶湧貌。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山川頌》:“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 唐 宋務光 《海上作》詩:“浩浩去無際,沄沄深不測。” 清 劉大櫆 《浮山記》:“至峽之將盡,有巖石理凹凸纖密,如浮漚,如波浪之沄沄。”

(2).形容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宋 王安石 《次韻答陳正叔》之一:“功名落落求難值,日月沄沄去不回。” 清 姚鼐 《詣嶽麓書院有述》詩:“回艫天地晚,空悵逝沄沄。”

(3).喻長遠流傳。 唐 元結 《大唐中興頌》:“能令大君,聲容沄沄。”《宋史·樂志九》:“聲容沄沄,被於八荒。”

(4).紛繁;紛亂。 漢 徐幹 《中論·譴交》:“飢不暇餐,倦不獲已,殷殷沄沄,俾夜作晝。” 宋 文天祥 《賀何尉書》:“別後不圖事變沄沄,天下大事幾去。”

百重

(1).謂極多層次。 漢 班固 《西都賦》:“陛戟百重,各有典司。” 南朝 梁 庾肩吾 《賦得山》:“刻削臨千仞,嵯峨起百重。” 唐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詩:“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2).猶百代。《文選·陸倕<石闕銘序>》:“物覩雙碣之容,人識百重之典。” 張銑 註:“立此雙碣,使百姓觀之以知百代之常法也。”

參差

(1) 不齊

參差荇菜。——《詩·周南·關睢》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早晚相差

參差了三兩年

(3) 差池;失誤

沒半點兒參差

譯意參差

(4) 馬虎

不敢參差

(5) 關係不融洽

人人不睦,個個參差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楚關

楚國 關塞。泛指 楚 境。 南朝 宋 鮑照 《<凌煙樓銘>序》:“東臨 吳 甸,西眺 楚 關。奔 江 永寫,鱗嶺相葺。” 唐 孟浩然 《早春潤州送從弟還鄉》詩:“兄弟游 吳國 ,庭闈戀 楚 關。” 唐 李白 《永王東巡歌》之十:“帝寵賢王入 楚 關,掃清 江 漢 始應還。”

秦隴

(1). 秦嶺 和 隴山 的並稱。 南朝 梁 江淹 《秋至懷歸》詩:“ 楚 關帶 秦 隴 , 荊 雲冠 吳 煙。”《舊唐書·音樂志二》:“鸚鵡, 秦 隴 尤多,亦不足重。” 清 方苞 《釋蘭谷傳》:“遵 秦 隴 ,入棧道。”

(2).指今 陝西 、 甘肅 之地。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 姚福進 者, 兕麟 之祖也, 德順軍 人,以挽強名於 秦 隴 間。” 陳毅 《寄友》詩:“ 秦 隴 訊息倩誰問,故交鬼影夢中歸。”

雲冠

(1).像帽子一樣蓋覆在上面的雲。 晉 陸機 《擬青青陵上柏》詩:“飛閣纓虹帶,曾臺冒雲冠。”

(2).僧道或隱者的帽子。 晉 陸機 《贈潘尼》詩:“舍彼玄冕,襲此雲冠。遺情市朝,永志丘園。”《水滸傳》第五九回:“﹝ 朱武 ﹞道服裁棕葉,雲冠剪鹿皮。”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 乾王 ﹞一時解了龍袍角帽,改換雲冠便服。”

(3).高帽。《舊唐書·音樂志二》:“《景舞樂》,舞八人,花錦袍,五色綾袴,雲冠,烏皮靴。” 明 袁宏道 《大人壽日戲作》詩:“白馬繫垂楊,雲冠高峨峨。” 郭沫若 《芍藥及其他·銀杏》:“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雲冠。”

木葉

樹葉。《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 洞庭 波兮木葉下。”《晉書·儒林傳·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將亂,隱於 商洛山 ,衣木葉,食樹果。” 唐 駱賓王 《冒雨尋菊序》:“泛蘭英於戶牖,座接雞談;下木葉於中池,廚烹野雁。” 元 薩都剌 《芙蓉曲》:“鯉魚吹浪 江 波白,霜落 洞庭 飛木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水蠶》:“吾鄉山蠶食椒、椿、檞、柘諸木葉而成繭。”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一:“這自己的房子,處在一個山坡上,入夜以後,淹沒在墨綠的木葉中。”

長川

(1) 長流

(2) 連續不斷地;常川

長川供給

長川往來

秋至

秋分。《管子·輕重己》:“以夏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秋至。”

帝子

帝王的子女

客人

(1) 前來拜訪或作客的人

(2) 旅客,旅行的人

(3) 客商

嬋娟

(1) 姿態美好

不醉莫言還,請看枝間。已飄零一片減嬋娟。——《 * 》

(2) 美女

綺窗羅幕鎖嬋娟

(3) 月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淮海

指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現在的連雲港市西南)一帶的地區

歸路

歸途;往回走的道路

孩子們在大樹林裡越走越遠,終於迷失了歸路

成數

(1) 整數,如五百、一千

(2) 百分比

止極

終極;盡頭。《歸藏·啟筮》:“滔滔洪水,無所止極。” 清 方東樹 《<劉悌堂詩集>序》:“是故自 明 及我朝之興,至今日五百年間,成學治古文者,綜千百計,而未有止極。”

若華

古代神話中若木的花。《楚辭·天問》:“ 羲和 之未揚,若華何光?” 王逸 註:“言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三國 魏 曹植 《感節賦》:“折若華之翳日,庶朱光之常照。”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若華拂流影,不使白日匿。”參見“ 若木 ”。

詩文賞析

江淹早歲以一介寒士受知於宋建平王劉景素,景素愛好文學之士,江淹在南兗州做過景素的僚屬,後淹因事系獄,自獄中上書,“景素覽書,即日出之”(《南史》本傳)。景素出鎮荊州,江淹從之鎮,其時約當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後廢帝元徽二年)間,江淹集中寫荊山漢水風物的詩即作於這幾年。

全詩十六句,前八句著重寫景,繪出關山重疊、煙水蒼茫的秋 * 卷;後八句轉向抒情,抒發歸路迢遞、飄零自傷的憂思情懷。首聯總領寫景,開頭即以“悵然”點明此行抑鬱惆悵的心境,為全詩定下了基調。“漢北”則交代地點。詩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觸景生情,引出了這篇詩章。“沄沄”,水流迴轉貌,如《楚辭》中漢王逸《九思·哀歲》云:“窺見兮溪澗,流水兮沄沄。”此聯寫群山綿延,高下參差,溪澗溝壑,縱橫錯互的景象,氣勢壯觀雄偉。“沄沄”狀水之蜿蜒曲折,“參差”寫山之錯落聳峙,“百重”以對“萬里”,均形容其廣袤。此聯從不同的方面寫出了荊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態。

如果說上聯是寫其全貌的話,那么下一聯則進一步從地理形勢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詩人的眼光已不局限於荊襄一地,而是放眼遠眺,神遊故國,西北至秦隴,東南至吳越。荊山居江漢平原之西鄙,雄關險隘,屏障楚地,迤邐至西北則是秦嶺大巴山和黃土高原,而江漢平原又如同通向長江三角洲的門戶,河川網路猶如血脈相連。這一聯概括了荊襄江漢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實有深意存焉,這一點在下面再加揭示。從用筆看,這一聯也是工整的對偶,動詞“帶”與“冠”尤為傳神,前者展現了層巒逶迤的壯闊景象,後者描畫出浮雲籠罩的南國風光。出句以雄關絕塞表現出蒼茫凝重的格調,而對句則以雲煙連綿傳達出旖旎曼妙的情思,這一對比如同宋代山水畫中荊浩、關仝的疊嶂丘壑之於董源、巨然的淡煙輕嵐,色彩迥異的意象構成的對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聯筆勢收攏,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轉為枯黃,好像將原來的翠綠收藏起來了,故謂之“斂”;“窮水”乃荒遠之水,它與草色共同構成了一個秋氣肅殺的意境。“木葉”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變”的修辭又令人憶及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木葉紛紛墜落,改變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處妙在將“變”用作使動詞,造語不同凡響。事實上整個這一聯都有模擬謝詩的痕跡,雖然彼寫春景,此擬秋色,但都表現出星移物換的微妙變化。當然江淹之句難以與謝詩的自然天成相比擬,其得之模擬,終落第二義。“文通詩體總雜,善於摹擬”(鍾嶸《詩品》),於此可見一斑。

“草色”一聯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則點明秋天的來臨。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開頭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這兩句在《湘夫人》中原與上引的兩句緊相銜接。這裡,在表現秋色由晦轉明時,詩人通過化用的意象成語的內在聯繫,使詩的上下兩半意脈貫通,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部分。詩人宦遊他鄉,故以“客人”自稱;“傷嬋娟”則是悲傷帝子在此清秋時節降臨水邊,伶俜飄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憂傷的目光使詩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憐之情。“嬋娟”,姿態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漢間流傳著許多惝恍迷離的神話傳說,像鄭交甫於漢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贈之事即是其一。據《水經注·沔水》載,襄陽縣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雲漢女昔游處也,故張衡《南都賦》曰:‘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漢皋即方山之異名也。”可見詩人化用楚辭並非鑿空而道、無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聯寫其欲歸不成,歸途漫漫之感。“試訪”猶言“欲訪”;“淮海使”,揚州的地方長官。東晉以還,北人南遷,多聚居於揚州一帶,所謂的僑置州郡也多設於此。史載江淹“起家南徐州從事”,又曾“隨景素在南兗州”,“尋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南史》本傳),上述兩個僑置州在劉宋時即以京口、廣陵為治所,詩人故將淮海視為自己的故鄉。“蓬驅”句以蓬草自況,蓬草的飄轉不定正如其無止境的遊宦生涯。飄蓬的意象由來已久,而建安詩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雜詩》云:“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何意迥飈舉,吹我入雲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幾可作此句詩的註腳。“旌心”即心旌,語出《戰國策·楚策》,意謂中心不安如懸掛的旌旗飄搖不定。“徒自懸”猶言內心的懸念不安只是自費苦心,徒勞無益。此處詩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併交代。

最後一聯感嘆歲月蹉跎,憂多傷身。“若華”猶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話中生長於西方日入處的樹木。《山海經·大荒北經》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郭璞註:“生崑崙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華後人也用來指時光。《離騷》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屈原的舉動,據王逸的解釋,是“折取若木,以拂擊日,使之還去”,“或謂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過也”(《楚辭章句》)。總之,都是挽留光陰之意。詩人在此感嘆,光陰如逝水無情,即使想藉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勞無謂,憂思叢集,只會使自己傷神減壽。詩的最後這種深沉的憂傷與開頭的“悵然”相呼應,令讀者久久回味。

那么詩人的憂傷又是因何而生的,聯繫其身世遭遇就不難明白這種感情的內涵。他對劉景素深懷知遇之感,此時正隨劉在荊州任上。荊州地處上游,為扼制東南的軍事重鎮,劉在僚屬的勸唆下圖謀反叛,江淹苦諫而景素不納。諫云:“殿下不求宗廟之安,而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於姑蘇之台矣。”(《梁書》本傳)殷鑑不遠,東晉桓玄據荊州謀反即遭敗亡,詩人預感到景素覆滅的下場,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已。後來景素移鎮京口,果然兵敗被殺,江淹則因受貶而幸免於難。所謂“旌心徒自懸”正表現出詩人苦諫不從的憂慮。

前人稱江淹之詩“悲壯激昂”(李調元《雨村詩話》),“有淒涼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劉熙載《藝概》),洵為的論。此詩前半寫山河之壯偉,地勢之重要,本應是拱衛中樞的屏藩,現在卻醞釀著一場動亂,故後半傾訴出深沉的憂傷,其中既有身世感懷,又有國事之慨。深沉的憂思與雄峻的山河相為表里,故有悲壯之氣。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多處化用了楚辭的意象與成語,這不光是一個修辭問題,更主要的是詩人與屈原的情思相通。荊州治所江陵即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時代被讒去郢,即向北流浪,至於漢北,所謂漢北即樊城一帶(據林庚考證,參見其《民族詩人屈原》一文)。這和江淹所處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憂國傷時不能不激起詩人的共鳴。江漢流域的地理環境、人文傳統為詩人的感情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載體,他之化用楚辭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強了全詩的悲劇色彩。


詩詞推薦

秋至懷歸詩原文_秋至懷歸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