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大夫吳人到官之數月鑿池引泉植芙蕖大變晉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詩寄題芙蓉亭

作者:蘇過 朝代:宋代

原文

先生腹有五車書,宜著天祿與石渠。

一日不可食無魚,何不置之於江湖。

邇來得邑古塞隅,飲酪披毳如羌胡。

汾水濁惡山童枯,不知先生何為娛。

忽然寄詩遣長須,報我縣圃開榛蕪。

昔為沮洳今可瀦,下灌粳稻池之餘。

清流映帶紅芙蕖,炯然不染先生如。

簿書擾擾徒喧呼,不妨行吟學三閭。

吏民已化愚溪愚,能和紫芝於蔿於。

教條自簡俗自紓,三尺不犯鞭與蒲。

願君越吟小踟躕,晉楚未覺肝膽殊。

長短莫較鶴與鳧,彈鋏且緩歸來乎。

詩詞問答

問:《清源大夫吳人到官之數月鑿池引泉植芙蕖大變晉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詩寄題芙蓉亭》的作者是誰?答:蘇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先生

(1)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醫生

五車書

《莊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書五車。”後用以形容讀書多,學問淵博。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呈茂中》詞:“算胸中,除卻五車書,都無物。” 明 沉鯨 《雙珠記·假恩圖色》:“人讀五車書,偏我無一句。” 清 高昌寒食生 《乘龍佳話·下第》:“問世休矜三尺劍,驕人還是五車書。”亦省作“ 五車 ”。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二:“兩説窮舌端,五車摧筆鋒。” 唐 知玄 《答僧澈》詩:“五車外典知誰敵,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孫枝蔚 《溽暑過汪舟次園中留飲分得鴉字蘿字》詩:“有客尋三徑,因君破五車。”

天祿

(1).天賜的福祿。《書·大禹謨》:“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後常指帝位。《後漢書·桓帝紀贊》:“ 桓 自宗支,越躋天祿。”《周書·宣帝紀》:“帝王之量,未肅而成;天祿之期,不謀已至。” 唐 張說 《鄴都引》:“君不見 魏武 草創爭天祿,羣雄睚眥相馳逐。”

(2).俸祿。《孟子·萬章下》:“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此人命當食天祿,因子而食邑,庸可煞乎?” 元 湯式 《醉高歌帶繡鞋紅·送大本之任》曲:“老母親賸飡天祿,新夫人穩坐香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朝田畝制度》:“功勳等臣世食天祿,其後來歸從者,每軍每家設一人為伍卒。”

(3).傳說中獸名。 漢 代多以石雕其形以為飾。《後漢書·靈帝紀》:“復修 玉堂殿 ,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 李賢 註:“天祿,獸也……今 鄧州 南陽縣 北有 宗資 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據此,即天祿、辟邪並獸名也。 漢 有 天祿閣 ,亦因獸以立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異事》:“ 至和 中, 交趾 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考之記傳,與麟不類,當時有謂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鱗……今以予觀之,殆天祿也。”

(4). 漢 代閣名。後亦通稱皇家藏書之所。 唐 楊炯 《渾天賦》:“ 馮唐 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 揚雄 在於 天祿 也,三代而不遷。” 明 徐渭 《芸閣校書篇》詩:“他年在 天祿 ,羞與俗人同。”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採訪遺方》:“不拘抄本刻本,隨時進呈,以廣 石渠天祿 之儲。”參見“ 天祿閣 ”。

(5).酒的代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之美祿。” 宋 蘇軾 《桂酒頌》序:“ 東坡先生 曰:酒,天祿也。其成壞美惡,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豈非天哉!”

石渠

(1).石築的水渠。 漢 劉楨 《公宴》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 唐 孟浩然 《病癒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見“ 石渠閣 ”。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眥睚 *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一日於驢上。——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一天,一晝夜

一日之內。——唐·杜牧《阿房宮賦》

常如一日。——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奉一日歡。——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食無魚

《戰國策·齊策四》:“ 齊 人有 馮諼 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 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後遂以“食無魚”為待客不豐或不受重視、生活貧苦的典故。 宋 楊萬里 《跋蜀人魏致堯撫乾 * 》詩:“雨里短檠頭似雪,客間長鋏食無魚。” 清 曹寅 《飲椿下》詩:“前時舊賓客,恆嘆食無魚。”

何不

為什麼不——用反問語氣,表示應該或可以

你何不大膽試一試

來得

顯得

騎車太累,不如叫輛出租來得舒服

羌胡

指我國古代的 羌 族和 匈奴 族,亦用以泛稱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又 龐 參 將 羌胡 兵七千餘人,與 鈞 分道並北擊 零昌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今 羌胡 徵數,負販記緡,其遺風歟!” 唐 高適 《薊門行》:“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惡山

險峻的山。《水滸傳》第八五回:“俺這裡緊靠 霸州 ,有兩個隘口:一個喚做 益津關 ,兩邊都是險峻高山,中間只有一條驛路;一個是 文安縣 ,兩面都是惡山,過的關口,便是縣治。”

童枯

光禿枯竭。《周禮·天官·司書》“以知山林川澤之數” 漢 鄭玄 註:“山林川澤童枯則不稅。” 賈公彥 疏:“山林不茂為童,川澤無水為枯。”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山木枯悴,鞠為童枯。”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忽然

突然地,動作、行為的發生或情況的變化來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天氣忽然冷了起來

長須

漢 王褒 《僮約》:“ 資中 男子 王子淵 ,從 成都 安志里 女子 楊惠 ,買亡夫時戶下髯奴 便了 。”後因以“長鬚”指男僕。 唐 韓愈 《寄盧仝》詩:“先生又遣長鬚來,如此處置非所喜。”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妓女類》:“僕曰長鬚。” 明 葉憲祖 《鸞鎞記·詩激》:“為囑長鬚蚤出門,寸牋好與遞歸轅。”

縣圃

傳說中神仙居處,在 崑崙山 頂。亦泛指仙境。《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五日觀於春山之上,乃為銘跡於 縣圃 之上,以詔後世。” 漢 揚雄 《甘泉賦》:“配帝居之 縣圃 兮,象 泰壹 之威神。”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三墳補逸下》:“先王所謂 縣圃 之文,不過如 秦 漢 所謂 上林 胡苑 ,所記鳥獸雖眾,皆人世所常有。”參見“ 玄圃 ”。

榛蕪

(1).草木叢雜。形容荒涼的景象。《後漢書·荀彧傳》:“今鑾駕旋軫, 東京 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 唐 王勃 《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林院榛蕪,軒堂委寂。”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剪髮延賓》:“嘆 洛陽 傾圮榛蕪,痛聖駕蒙塵驕虜。”

(2).指叢雜的草木。 唐 元季川 《山中晚興》詩:“華葉隨風揚,珍條雜榛蕪。” 徐特立 《公園設立管見》:“更用園丁數人,辟治當道的榛蕪,及清潔林中道路,保護林中樹木。”

(3).煩瑣累贅。 唐 劉知幾 《史通·煩省》:“夫論史之煩省者,但當要其事有妄載,苦於榛蕪,言有闕書,傷於簡略,斯則可以。” 唐 劉知幾 《史通·點煩》:“觀 子長 此言,實有深鑒。其自撰《史記》,榛蕪若此,豈所謂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乎?”

(4).梗塞,阻礙。 唐 杜甫 《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飄零迷哭處,天地日榛蕪。” 仇兆鰲 註:“榛蕪,言道路梗塞。” 清 顧炎武 《將有遠行作時猶全越(月)》詩:“長嘆天地間,人區日榛蕪。出門多蛇虎,侷促守一隅。”

(5).荒廢,衰微。 明 張煌言 《鄉薦經義·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抑自父兄之教不先,而孝弟其榛蕪矣。” 清 侯方域 《書彭西園集後》:“其負盛名時,詩道榛蕪,無人足以共切磨者。”

(6).自謙之詞。比喻微賤,草味。 唐 杜甫 《贈韋左丞丈濟》詩:“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蕪。” 元 柳貫 《三月十日觀南安趙使君所藏書畫古器物》詩:“ 南唐 常侍六書學,凌轢 斯 邈 開榛蕪。”

沮洳

(1).低濕之地。《詩·魏風·汾沮洳》:“彼 汾 沮洳,言采其莫。” 孔穎達 疏:“沮洳,潤澤之處。”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 零陵縣 東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汚塗。” 林紓 《記九溪十八澗》:“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渟蓄猶見沙石。”

(2).指低濕。 晉 左思 《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新唐書·韓全義傳》:“遇賊 廣利城 ,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四日》:“昔城中沮洳之地頗多積水,自營此溝,而民不苦卑溼,穢氣亦有所渫,始少疾病。”

粳稻

稻的一種( Oryza saliva subsp keng ),莖桿較矮,葉子較窄,深綠色,米粒短而粗,其米粒不粘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漢書·補樂志》:“ 鄭 衛 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 晉 左思 《吳都賦》:“樹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宋 蘇軾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內江石壁魚》:“後破之,乃有一魚躍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環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羣等傳評》:“ 陳羣 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 宋 歐陽修 《朋黨論》:“ 唐 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 昭宗 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 黃河 ,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李大釗 《混充牌號》:“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3).晚 清 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 中 法 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 李鴻藻 為魁首,後清流以戶部尚書 翁同龢 為支柱。 光緒帝 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4).比喻政治清明。《後漢書·楊震傳》:“臣伏惟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無所興造,欲令遠近鹹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映帶

景物相互映襯

湖光山色,映帶左右

芙蕖

亦作“ 芙渠 ”。荷花的別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註:“﹝芙渠﹞別名芙蓉, 江 東呼荷。”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南朝 梁 江淹 《蓮花賦》:“若其華實各名,根葉異辭,既號芙渠,亦曰澤芝。” 宋 王安石 《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詩:“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齡 《和吳弘人見贈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滿庭清露濕芙蕖。”

然不

見“ 然否 ”。

簿書

(1).記錄財物出納的簿冊。《周禮·天官·小宰》“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漢 鄭玄 註:“要會,謂計最之簿書。” 宋 蘇軾 《謝秋賦試官啟》:“方將區區於簿書米鹽之間,碌碌於塵埃箠楚之地。” 清 劉大櫆 《乞捐輸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幾何,其已用及未用幾何,登之簿書,歲終會計。”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說:上官如雲,過客如雨,簿書如山,錢穀如海,朝夕趨陳檢點,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書簿冊。《漢書·賈誼傳》:“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唐 李紳 《宿越州天王寺》詩:“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俗昧良臣。” 明 李東陽 《再哭體齋迭見慰哭子韻》:“山斗正懸天下望,簿書長繞病中身。” 清 李漁 《慎鸞交·譎諷》:“憲駕經臨,自當遠接,只因簿書碌碌,致失郊迎,多有得罪。”

擾擾

形容紛亂的樣子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唐· 杜牧《阿房宮賦》

喧呼

喧鬧呼叫

山前山後,牛頭馬面亂喧呼。——《西遊記》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行吟

邊行走邊吟唱

屈原至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三閭

指 屈原 。《後漢書·孔融傳》:“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錯 ,竊位為過,免罪為幸。” 李賢 註:“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故 夷 、 皓 有安歸之嘆, 三閭 發已矣之哀。”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泛湘江》詞:“喚起九歌忠憤,拂拭 三閭 文字,還與日爭光。” 清 黃遵憲 《將應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靄人樵野丈》:“轍亂旗翻屢敗車,行吟憔悴比 三閭 。”

吏民

官吏與庶民。《墨子·號令》:“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囂。”《漢書·武帝紀》:“其令州縣,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絶國者。” 清 汪懋麟 《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吏民喧使節,湖海正秋天。”

愚溪

(1).水名。在 湖南省 永州市 西南。本名 冉溪 。 唐 柳宗元 謫居於此,改其名為 愚溪 ,併名其東北小泉為 愚泉 ,意謂己之愚及於溪泉。見 柳宗元 《愚溪詩序》、《愚溪對》。 宋 蘇軾 《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詩:“應同 柳州 柳 ,聊使 愚溪 愚。” 清 趙翼 《旅宿暨陽》詩:“ 亢倉 畏壘 非逃祝, 子厚 愚溪 擬卜廛。”

(2).代指 柳宗元 。 元 陳孚 《永州》詩:“昔日 愚溪 何自苦? 永州 猶未是天涯。”

紫芝

(1).真菌的一種。也稱木芝。似靈芝。菌蓋半圓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澤及雲紋;下面淡黃色,有細孔。菌柄長,有光澤。生於山地枯樹根上。可入藥,性溫味甘,能益精氣,堅筋骨。古人以為瑞草。道教以為仙草。 漢 王充 《論衡·驗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長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莖葉紫色,蓋紫芝也。” 唐 歐陽詹 《珍祥論》:“紫芝產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資治通鑑·後梁均王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會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為王者之符。”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五·芝》。

(2).比喻賢人。《淮南子·俶真訓》:“ 巫山 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 高誘 註:“膏夏、紫芝皆喻賢智,蕭、艾,賤草。皆喻不肖。”《舊唐書·楊炎傳》:“丁憂,廬於墓前,號泣不絶聲,有紫芝、白雀之稱,義表其門閭。”

於蔿於

(1).歌曲名。為 唐 人 元德秀 所作。《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 德秀 惟樂工數十人,聯袂而歌《於蔿於》。《於蔿於》, 德秀 所為歌也。” 唐 權德輿 《醉後戲贈蘇九翛》詩:“勸君莫問 長安 路,且讀 魯山 《於蔿於》。”

(2).泛指歌曲。 宋 蘇軾 《次韻王郎見慶生日並寄茶》:“《折揚》新曲萬人趨,獨和先生《於蔿於》。”

教條

(1) 要求教徒絕對遵從的宗教信條。泛指要求人盲目信奉的僵化的原則、原理

(2) 指教條主義

三尺

(1)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不犯

(1).不犯法。《漢書·鄒陽傳》:“臣聞 秦 倚 曲臺 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不犯,兵加 胡 越 。” 顏師古 註:“畫地不犯者,法制之行也。”

(2).不必;用不著。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二折:“我看他今日不犯,明日送來。”《紅樓夢》第二十回:“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見一個打趣一個。”

越吟

戰國 時 越 人 莊舄 仕 楚 ,爵至執珪,雖富貴,不忘故國,病中吟 越 歌以寄鄉思。事見《史記·張儀列傳》。 漢 王粲 《登樓賦》:“ 鍾儀 幽而 楚 奏兮, 莊舄 顯而 越 吟。”後因以喻思鄉憶國之情。 唐 郎士元 《宿杜判官江樓》詩:“葉落覺鄉夢,鳥啼驚 越 吟。” 宋 陸游 《上二府乞宮祠啟》:“優遊食足,敢陳 楚 些之窮;衰疾土思,但抱 越 吟之苦。” 明 姚潛 《過舊縣再和南平韻》:“惟我耽 吳 酒,何人不 越 吟?” 魯迅 《無題》詩:“下土惟 秦 醉,中流輟 越 吟。”

踟躕

(1) 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搔首踟躕。——《詩·邶風·靜女》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樂府《陌上桑》

踟躕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肝膽

(1) 肝和膽的總稱。比喻真摯的心意

肝膽相照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2) 比喻勇氣、血性

他肝膽過人

齒髮益衰謝,肝膽猶輪囷。——宋· 陸游《詩酒》

(3) 比喻關係密切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莊子·德充符》

長短

(1) 〈方〉

(2) 不管怎么樣;好歹

莫恨東西溝水別,滄溟長短擬同歸。——白居易《送韋侍御量移金州司馬》

(3) 一定

你長短等我,不見不散

彈鋏

(1).彈擊劍把。鋏,劍把。《戰國策·齊策四》:“ 齊 人有 馮諼 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 孟嘗君 ,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 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 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 孟嘗君 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嘗君 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 孟嘗君 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 問:‘ 馮公 有親乎?’對曰:‘有老母。’ 孟嘗君 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 馮諼 不復歌。”後因以“彈鋏”謂處境窘困而又欲有所乾求。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趙英才書》:“子架學區中,飛才甸外,不肯掃門覓仕,復懶彈鋏求通。”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儻使士有澹雅若 嚴君平 ,清廉如 段乾木 ,與僕易地而處,亦將彈鋏告勞,積薪為恨。” 明 王世貞 《答陳淮安玉叔書》:“ 沉嘉則 、 魏季朗 諸君從門下游,甚善;然渠輩尚以多彈鋏之嘆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孤吟》:“人不見,煙已昏,擊築彈鋏與誰論。”

(2).謂寄食權門。 唐 於武陵 《過侯王故第》詩:“不知彈鋏客,何處感新恩。” 清 徐乾學 《北征》詩:“入市碎琴易,依 * 鋏難。”

(3).或謂思歸。 明 郭登 《送岳季方還京》詩:“身留塞北空彈鋏,夢繞 江 南未拂衣。”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標籤:芙蓉花

詩詞推薦

清源大夫吳人到官之數月鑿池引泉植芙蕖大變晉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詩寄題芙蓉亭原文_清源大夫吳人到官之數月鑿池引泉植芙蕖大變晉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詩寄題芙蓉亭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