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舒山館原文
山館奎文祇兩言,意該萬理冠群論。
暢觀坦坦林泉境,成性存存道義門。
卻我每來必有詠,慚其末逐未窺原。
孔顏樂處如求近,四勿依稀要不繁。
詩詞問答
問:清舒山館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清舒山館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清舒山館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十六
參考注釋
山館
(1).山中館驛。 唐 李郢 《送劉谷》詩:“郵亭已送徵車發,山館誰將候火迎。” 宋 柳永 《臨江仙引》詞:“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
(2).山中的宅舍。 清 顧炎武 《攝山》詩:“徵君舊宅此山中,山館孱顏往蹟空。” 清 吳敏樹 《寬樂廬記》:“﹝老友 郭建林 ﹞亦數數來余家山館共朝夕,言笑不倦。”
奎文
猶御書。 宋 王阮 《同張安國游萬杉寺》詩:“ 昭陵 龍去奎文在,萬歲靈山守百神。”詩題註:“寺有 昭陵 御書。”
兩言
三言兩語。謂少量幾句話。《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
冠群
超出眾人。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 明 劉基 《郁離子·玄豹》:“今子之美冠羣絶倫。”
坦坦
(1).平坦;廣闊。《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王弼 註:“故履道坦坦,無險厄也。” 高亨 註:“坦坦,平也……足踏大路坦坦而平,比喻人進入平安之環境。” 唐 劉駕 《青門路》詩:“ 青門 有歸路,坦坦高槐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邱生》:“當思早離岌岌之地,遵坦坦之途。” 朱自清 《北河沿的路燈》:“他們幫著我們了解自然;讓我們看出前途坦坦。”
(2).普通;平常。《管子·樞言》:“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備不為用。” 尹知章 註:“坦坦,謂平平,非有超而異者,故不能立功而成用也。” 梁啓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如是,則雖無尺寸之原料生產地,顧能與擁有多地者競而倒而斃之,固坦坦不足為怪也。”
(3).安定;泰然。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 明 劉基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而先生鬢須黝黑,唇齒朱貝,顏渥丹,步履坦坦不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女嫂呼之, 黃 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柳杞 《好年勝景》:“﹝他﹞坦坦的邁著大步,多年來一直是這樣子。”
林泉
(1).山林與泉石。《梁書·處士傳·庾詵》:“經史百家無不該綜,緯候書射,棊筭機巧,並一時之絶。而性記夷簡,特愛林泉。”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此箇閤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許渾》:“ 渾 樂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懷古,已見壯心。”
(2).指隱居之地。 唐 駱賓王 《上兗州張司馬啟》:“雖則放曠林泉,頗得閒居之趣。”《舊唐書·隱逸傳·崔覲》:“為儒不樂仕進,以耕稼為業……夫婦林泉相對,以嘯詠自娛。”《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我自今以後,縱然終老林泉,便算榮逾台閣。”
成性
形成某種習性、癖好
侵略成性
存存
(1).謂保全、育成已存者。《易·繫辭上》:“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孔穎達 疏:“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莊子·田子方》:“ 楚王 與 凡君 坐,少焉, 楚王 左右曰 凡 亡者三。 凡君 曰:‘ 凡 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 凡 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 楚 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 凡 未始亡而 楚 未始存也。’”《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意以為獲無用之虜,不如安有益之民;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穀之淵;遠救於已亡,不若近而存存也。”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天地雖以生生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死;王侯雖以存存為功,而未能令存者無患。”
(2).存在,保持。 宋 范仲淹 《太子賓客謝公夢讀史詩序》:“以公生平之心,蹈於斯,誠於斯,故精義存存,著於神明而不亂矣。”
道義
道德和正義
道義上的支持
我每
我們。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感蒙賞賜,我每就此吃飯。”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三折:“ 老包 姓兒仯,盪他活的少,若是不容咱,我每則一跑。”《水滸傳》第五回:“莊客道:‘可奈這箇和尚要打我每。’”
孔顏
孔子 與其弟子 顏淵 的並稱。《魏書·肅宗紀》:“來歲仲陽,節和氣潤,釋奠 孔 顏 ,乃其時也。” 晉 陸機 《君子行》:“掇蜂滅天道,拾塵惑 孔 顏 。” 宋 劉克莊 《哨遍》詞:“嗟此意誰論,其言甚壯, 孔 顏 猶有遺旨。”
四勿
孔子 主張克己復禮,應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見《論語·顏淵》。 宋 朱熹 《齋居感興》詩之十二:“ 顏生 躬四勿, 曾子 日三省。” 元 方回 《送宋昶明仲湖州學錄》詩:“ 顏子 先四勿,韶冕患不優。”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
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要不
在不同的情況下或在其他條件下,與“否則”相同——亦作“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