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山人為鄒得中作

作者:大圭 朝代:元代

蓬萊山人為鄒得中作原文

三山樓閣隔煙海,清水黃塵渺何在。

瑤池幾度宴蟠桃,金母蒼然雲鬢改。

蓬萊山人滄海客,綠髮童顏布衣窄。

養成雞犬服丹砂,曾向瑤池掌仙籍。

幻游或在長安市,咫尺毫端移萬里。

有時舉步青冥中,笑引吹笙兩童子。

仙裳縹緲去復停,風中環佩秋泠泠。

人間望之如列星,揚言自說山人名。

翻身下視鰲頭島,一勺滄溟眼中小。

揮手塵寰不可招,風露無聲洞天曉。

詩詞問答

問:蓬萊山人為鄒得中作的作者是誰?答:大圭
問:蓬萊山人為鄒得中作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大圭的名句有哪些?答:大圭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六十六

參考注釋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沉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樓閣

泛指樓房。閣,架空的樓。《後漢書·呂強傳》:“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 唐 白居易 《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西遊記》第三六回:“幸得那壁廂有樓閣不遠,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都到那裡借宿一宵。”

煙海

(1) 煙霧瀰漫的大海——用於比喻。如:浩如煙海

(2) 思想的混亂、變化不定或模糊的狀態。如:如墮煙海

清水

清澈的涼水

黃塵

(1).黃色的塵土。《後漢書·馬融傳》:“風行雲轉,匈礚隱訇,黃塵勃滃,闇若霧昏。” 唐 王昌齡 《塞下曲》之二:“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少頃,看見大路上黃塵滾滾,一輛機車馳過。”

(2).比喻俗世;塵世。 唐 聶夷中 《題賈氏林泉》詩:“豈知黃塵內,迥有白雲蹤。” 明 高啟 《江上晚眺圖》詩:“觀圖忽起滄洲想,身墮黃塵又幾年。” 清 周亮工 《有感寄舍弟靖公暨唐肯堂》詩:“看盡黃塵迷不得,相期破衲老江濱。”

(3).猶黃泉。 清 蔣士銓 《空谷香·懷香》:“黃塵碧落兩難憑,神仙有數,生死無常,那不關情。”

何在

在哪裡

公理何在?

瑤池

神話中崑崙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美池,多指宮苑中的池

蟠桃

(1).神話中的仙桃。據《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 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據《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內傳》載:七月七日, 西王母 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輒收其核, 王母 問帝,帝曰:“欲種之。” 王母 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為時傳之壽》詞:“蟠桃未熟,千歲容與且人間。” 清 黃遵憲 《車駕駐開封府》詩:“諸侯香草方氈幕, 西母 蟠桃又綺筵。”

(2).桃的一種。果形扁圓,味甘美,汁不多。 宋 毛滂 《清平樂》詞:“欲助我公壽骨,蟠桃等見開花。”

(3).傳說中的山名。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披山窮木禾,駕海逾 蟠桃 。”參見“ 蟠木 ”。

(4).見“ 蟠桃勝會 ”。

金母

(1).古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俗稱 西王母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甄命授》:“昔 漢 初,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一兒歌曰:‘著青帬,入天門,揖 金母 ,拜 木公 。’……所謂 金母 者, 西王母 也。”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十五:“西海辭 金母 ,東方拜 木公 。”《雲笈七籤》卷一一四:“ 西王母 者, 九靈 太妙龜山 金母 也。” 清 錢謙益 《題仙山樓閣圖·崇禎詩》之一:“羣真繽紛互來往,似謁 金母 朝 木公 。”

(2).道教語。納金於鼎,以煉真丹,謂其金曰“金母”。《古文參同契》“待欲養性,延命卻期” 蔣一彪 集解引 後蜀 彭曉 註:“真金在鼎內,則為坎男,是離女之夫,及在鼎外,反為離女,是坎男之妻,故金母受太陽之氣而產靈汞也。”

(3).沙金中之大者。亦稱狗頭金。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黃金》:“又 川北 潼川 等州與 湖廣 沅陵 、 淑浦 等,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名曰金母,其餘皆麩麥形。”

雲鬢

形容女子鬢髮盛美如雲

玉碎香消實可憐,嬌容雲鬢盡高懸。——《封神演義》

當窗理雲鬢。——《樂府詩集·木蘭詩》

蓬萊山

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山海經·海內北經》:“ 蓬萊山 在海中。”《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 李賢 註:“ 蓬萊 ,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祕録並皆在焉。” 清 孫枝蔚 《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何名 西王母 ,何處 蓬萊山 。”

滄海客

指航海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羅剎海市》:“我顧滄海客,何畏風濤?”

童顏

兒童紅潤的面色,多指年雖老而臉色像幼童一樣潤澤

鶴髮童顏

布衣

(1) 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2) 平民百姓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

有布衣畢昇。——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養成

(1).培養而使之形成或成長。《呂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他年十二歲上就游庠的,養成一肚皮的學問。” 巴金 《觀察人》:“我養成了觀察人的習慣。”

(2).教育。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 宋 曾鞏 《筠州學記》:“令 漢 與今有教化開導之方,有庠序養成之法,則士於學行,豈有彼此之偏,先後之過乎?”

犬服

狗皮做成的盛兵器的用具。《儀禮·既夕禮》:“主人乘惡車,白狗幦,蒲蔽,御以蒲菆,犬服。” 鄭玄 註:“笭閒兵服,以犬皮為之,取堅也,亦白。” 賈公彥 疏:“笭閒兵服者,凡兵器建之於車上笭閒,喪家乘車亦有兵器自衛,以白犬皮為服。”

丹砂

同“丹沙”。一種礦物,鍊汞的主要原料。可做顏料,也可入藥。又叫辰砂、硃砂

仙籍

(1).神仙之鄉。亦形容清幽之境。 唐 孟郊 《游韋七洞庭別業》詩:“ 崆峒 非凡鄉, 蓬瀛 在仙籍。”

(2).仙人的名籍。 唐 李商隱 《重過聖女祠》詩:“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明 袁宗道 《絕句》:“貧窮輒慕宦遊,將相更希仙籍。”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幸遊魂悔罪,已登仙籍。”

(3).古以科舉及第為登仙,因稱及第者的資格與名姓籍貫為仙籍。 唐 孟球 《和主司王起》詩:“仙籍共知推麗藻,禁垣同得薦嘉名。” 唐 李滄 《及第後宴曲江》詩:“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

長安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毫端

(1).細毛的末端。比喻極細微。《後漢書·南匈奴傳》:“嗚呼!千里之差,興自毫端。”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詞:“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2).猶言筆底;筆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序》:“其轉註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贈李士雲》詩:“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邁陂塘·題陸旉亭小照》詞:“是誰將玉山瓊樹,毫端圖畫偏似。”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有時

(1).有時候。表示間或不定。《周禮·考工記·序》:“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 唐 張喬 《滕王閣》詩:“疊浪有時有,閒雲無日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心裡反悔 鳳翔 多了 焦 家這件事,卻也有時念及,心上有些遣不開。”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從一個遊樂場帶到另一個遊樂場,有時坐下來看一陣,有時站在那裡停一會。”

(2).謂有如願之時。 唐 李白 《行路難》詩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 劉雲 《婕妤怨》詩:“秋扇尚有時,妾身永微賤!”

舉步

邁步;走路

青冥

天空

青冥浩蕩不見底。——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吹笙

喻飲酒。 宋 張元乾 《浣溪沙》詞題曰:“諺以竊嘗為吹笙雲。” 遼 李齊賢 《鷓鴣天·飲麥酒》詞:“飲中妙訣人如問,會得吹笙便可工。”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竊嘗,嘗酒也……《織餘瑣述》云:‘樂器竹製者唯笙,用吸氣吸之,恆輕,故以喻竊嘗。’”

童子

(1)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

彼童子之師。——唐· 韓愈《師說》

操童子業。——《聊齋志異·促織》

(3) 童生,明清科舉,凡中舉以前,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

操童子業。——《聊齋志異·促織》

縹緲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環佩

環形玉佩;婦女的飾物

小姐氣得把環佩都摔了

泠泠

(1) 形容清涼;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之如

前往。 漢 王充 《論衡·難歲》:“其移東西,若徙四維,相之如者皆吉。” 劉盼遂 集解:“之如二字皆訓往,二字連用,疑亦當時術家之語。”

列星

羅布天空定時出現的恆星。《公羊傳·莊公七年》:“恆星者何?列星也。” 何休 註:“恆,常也,常以時列見。”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觀其鈲,爛如列星之行。” 明 何大復 《織女賦》:“步列星之文履兮,纚素霞以為裳。” 清 顧大申 《飲太白酒樓醉後走筆成篇》詩:“摘取列星當酒錢,斟酌海水常不乾。”

揚言

故意說出要採取某種行動或目的所在的話(多含貶義)

他如今攝了我師父與師弟,揚言要蒸熟了,去請舅爺暖壽。——《西遊記》

說山

舊時指拉車的與僱主閒聊,希圖博得好感,增加車資。 老舍 《趙子曰》第二十:“如遇上愛說話的坐車的,拉車的就可以和他一問一答的而跑得慢一些,而且因言語的感動,拉到了地方,還可以有多掙一兩個銅子的希望……所以他們管這個叫‘說山’,意思是:坐車的人們的心,和山上的石頭一樣硬。”

身下

猶身邊。《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上》:“望家鄉又在數千里之外,身下沒些個盤纏。”

鰲頭

指皇宮大殿前石階上刻的鰲的頭,考上狀元的人可以踏上。後來用“獨占鰲頭”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滄溟

(1).大海。《漢武帝內傳》:“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唐 元稹 《俠客行》:“此客此心師海鯨,海鯨露背橫滄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一泛滄溟,即暈眩嘔噦,不能行立。” 趙朴初 《憶江南》詞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滄溟。”

(2).蒼天,高遠幽深的天空。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一折:“天地為盟,上有滄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爭朝》:“邊城塵土暗滄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陳夢雷 《登屴崱峰》詩之二:“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眼中

猶言心目中。 宋 蘇軾 《予以事繫御史台獄遺子由》詩之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揮手

揮動手臂或手中拿著的東西表示信號、問候或致敬

不住地向他揮手,直到列車在遠處消失

塵寰

人世間

自此塵寰音信斷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風露

(1).風和露。《韓非子·解老》:“時雨降集,曠野閒靜,而以昏晨犯山川,則風露之爪角害之。” 唐 王昌齡 《東溪翫月》詩:“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 郁達夫 《采石磯》二:“昨天晚上,因為月亮好得很, 仲則 竟犯了風露,在園裡看了一晚的月亮。”

(2).猶風寒。《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那老媽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風露,一病不起。”

無聲

沒有一點聲音

無聲無息

洞天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洞中別有天地,現在借指引人入勝的境地

別有洞天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詩詞推薦

蓬萊山人為鄒得中作原文_蓬萊山人為鄒得中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