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書岩原文
杳杳層岩里,依稀捲軸重。
瑤編餘鳥跡,石室有雲封。
何異金泥密,空懷玉檢蹤。
草青書帶細,苔碧篆題濃。
靈籙誰能識,神仙或可逢。
洞天多秘藏,躡履欲相從。
詩詞問答
問:積書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積書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積書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冬韻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
2. 河北層山岩有石室室中若有積卷故名見水經注
參考注釋
杳杳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宋 歐陽修 《和徐生假山》:“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陽兮載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長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遠貌。《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興祖 補註:“杳杳,遠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體變》:“若後之變者,則萬年浩蕩,杳杳無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測之矣。”
(3).猶渺茫。 唐 許渾 《韶州驛樓宴罷》詩:“簷外千帆背夕陽,歸心杳杳鬢蒼蒼。”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美人何杳杳,良夜獨漫漫。”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我現在正在整理《小約翰》的譯稿,至快須下月初頭才完,倘一間斷,就難免因此放下,再開手就杳杳無期了。”
(4).猶隱約,依稀。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其曲楚楚動人,杳杳在耳。” 宋 蘇軾 《伏波將軍廟碑》:“自 徐聞 渡海適 朱崖 ,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聲杳杳人何處,日色銜山我也行。”
層岩
見“ 層巖 ”。
亦作“ 層岩 ”。高聳的山岩。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巨馬水》:“層巖壁立,直上乾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 唐 駱賓王 《出石門》詩:“層巖遠接天,絶嶺上棲煙。” 宋 文同 《夏日閒書墨君堂壁》詩:“層岩敞戶外,淺瀨流窗前。” 元 吳萊 《泰山高寄陳彥正》詩:“世人慾上不可上,層巖峭壁徒攀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茅麓山》:“諸將皆於層巖陡壁間,草衣卉服,攀援荊葛而進。”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
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捲軸
古代圖書都以貫軸舒捲。所以捲軸成為書籍、著作或裱好裝軸的書畫的泛稱
素蟲覃灰絲時蒙捲軸。——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瑤編
珍貴的書冊。亦為書籍的美稱。 唐 李嶠 《為百僚賀瑞石表》:“考皇圖於金冊,搜瑞典於瑤編。”《宋史·樂志十四》:“玉璽瑤編,禮容畢具。” 元 陳樵 《東陽縣學暉映樓賦》:“積縹囊與緗帙,藴瓊軸與瑤編。”
鳥跡
亦作“ 鳥跡 ”。1.鳥的爪印。《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宋 司馬光 《夏日西齋書事》詩:“小院地偏人不到,滿庭鳥跡印蒼苔。” 清 曾國藩 《致劉孟容書》:“古聖觀天地之文,獸迮鳥跡而作書契。”
(2).鳥飛空中,了無痕跡。比喻物無實體。 晉 僧肇 《寶藏論·廣昭空有品》:“實彼非此,實此非彼,鳥跡空文,奇特以現。”
(3).指鳥篆。 漢 蔡邕 《隸勢》:“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 唐 白居易 《雞距筆賦》:“挫萬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鳥跡落。” 明 張煌言 《建夷宮詞》之九:“笑殺 鍾 王 空妙筆,而今鳥跡是同文。”參見“ 鳥篆 ”。
見“ 鳥跡 ”。
石室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晉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 司馬子長 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漢陽 太守 殷濟 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書·禮志二》:“ 漢 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 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 蓬萊山 兮寂又陰。”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 劉氏 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周 道廢, 秦 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 葛洪 《抱朴子·內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輓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 錢謙益 《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岩洞。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 知 范蠡 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請如命。’”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晉書·嵇康傳》:“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見。” 唐 於鄴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 蘇軾 《游桓山記》:“登 桓山 ,入石室。” 陳毅 《七星岩》詩:“石室嘆鑽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 劉向 《真君傳》:“ 赤松子 者, 神農 時雨師也……數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始興機山 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 徐喈鳳 《會仙記》:“ 秋鴻 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黃侃 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喬 松 儔。”
何異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與某物某事沒有兩樣。 漢 賈誼 《鵩鳥賦》:“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晉 張協 《七命》:“今公子違世陸沉,避地獨竄……愁洽百年,苦溢千歲,何異促鱗之游汀濘,短羽之棲翳薈。”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八:“歲暮等淪落,何異蒿與蓬?” 毛 * 《向 * 的十點要求》:“以此制憲,何殊官樣文章。以此行憲,何異 * 。”
金泥
(1).以水銀和金粉為泥,作封印之用。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禪梁父》:“剋石紀號,著己績也。或曰:金泥銀繩,印之以璽。”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 衛青 、 張騫 、 蘇武 、 傅介子 之使,皆受金泥之璽封也。” 唐 李賀 《詠懷》之一:“惟留一簡書,金泥 泰山 頂。” 王琦 匯解:“金泥,以水銀和金為泥,以封玉牒者。”
(2).用以飾物的金屑。 唐 孟浩然 《宴張記室宅》詩:“玉指調箏柱,金泥飾舞羅。” 宋 周邦彥 《風流子》詞之一:“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 明 陳子龍 《雜詩》之九:“金泥緑玉字,千古藏莓苔。” 清 龔自珍 《後庭宴》詞:“聘乏金錢,貯無金屋,嫁衣不用金泥簇。”
空懷
適齡母畜在交配或人工授精之後沒有懷孕
檢蹤
謂深藏不出。 唐 孟郊 《靜女吟》:“艷女皆妒色,靜女獨檢蹤。”
青書
(1).道家的典籍。 南朝 梁簡文帝 《仙客》詩:“青書長命籙,紫水芙蓉衣。”《雲笈七籤》卷一○五:“乃東方歲星之大神也,以青華之芝見賜,出青書一卷,是紫微始青道經也。” 清 陳維崧 《調笑令·詠古》詞:“一幅青書鸞鳳紙,為授真妃靈紀。”
(2).青色的字。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四折:“牌面上青書篆著的是 兜率宮 ,門額上金字鐫著的是 靈虛殿 。”
篆題
用篆書所題寫的字。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臨江戲魚堂帖》:“ 元祐 間, 劉次莊 以家藏《淳化閣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題,而增釋文。”
神仙
(1) 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洞天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洞中別有天地,現在借指引人入勝的境地
別有洞天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秘藏
收藏或隱藏起來;不公開
秘藏珍寶
躡履
(1).穿鞋。亦指趿拉著鞋。 北齊 劉晝 《新論·慎獨》:“人之須善,猶首之須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 越 類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南史·梁皇子大訓傳》:“皇子 大訓 字 仁德 , 簡文 第十六子也,少而腳疾,不敢躡履。” 隋煬帝 《月夜觀星》詩:“披衣出荊戶,躡履步山楹。”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 葉限 因衣翠紡衣,躡履而進,色若天人也。” 清 大健 《登鍾山》詩:“躡履過 靈谷 ,披雲拜 孝陵 。”
(2).納履;整理鞋子。《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來羅》:“瓜田不躡履,李下不正冠。”
(3).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躡履謂來不及穿鞋,拖著鞋子匆忙出迎。形容對來人的熱情歡迎。《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亦指恭敬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王子敬 兄弟見 郗公 ,躡履問訊,甚修外生禮。及 嘉賓 死,皆箸高屐,儀容輕慢。” 唐 柳宗元 《謝襄陽李夷簡尚書委曲撫問啟》:“思欲修容於轅門之外,躡履於油幢之前。”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躡履修起居,小心見誠恪。”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