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宗蒼山水畫原文
搜題宗蒼畫,邇來略遍矣。
盤中見是圖,空白惜餘紙。
覿面何處山,科頭誰氏子。
想彼有卓識,曰應隱於此。
對之率爾言,思之至當理。
詩詞問答
問:題張宗蒼山水畫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張宗蒼山水畫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
參考注釋
邇來
最近以來
中見
指中見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他每眾人多是地方中見。” 清 李漁 《慎鸞交·贈妓》:“喜得有箇中見,老兄若不信,只問貴相知便了。”《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只是這裡邊也要有一個人做箇中見,寫一張切切實實的借券,交與你執著。”
空白
空著的地方;沒有填滿的部分——用於紙張或其他通常可以寫字的東西
給我一張空白紙來算算數
空白支票
覿面
(1) 看見
縱讓燭覿面,也不傷他。——《鏡花緣》
(2) 見面;當面
西門慶與 月娘尚氣,彼此覿面,都不說話。—— 明· 笑笑生《 * 》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科頭
(1).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戰國策·韓策一》:“ 秦 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鮑彪 註:“科頭,不著兜鍪。” 晉 葛洪 《抱朴子·刺驕》:“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此蓋左袵之所為,非諸夏之快事也。”《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元年》:“ 布 將 河內 郝萌 夜攻 布 , 布 科頭袒衣,走詣都督 高順 營。” 胡三省 註:“科頭,不冠露髻也。今 江 東人猶謂露髻為科頭。”《老殘遊記》第九回:“著了一件深藍布百衲大棉襖,科頭,不束帶,亦不著馬褂。”
(2).古代教坊歌樂分部分科,其頭目稱為“科頭”。亦以稱歌伎樂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後,便請一人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鹹以其日辟之。主樂兩人,一人主飲妓。放榜後,大科頭兩人(第一部),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則小科頭主張,大宴則大科頭,縱無宴席,科頭亦逐日請給茶錢。”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一:“《秦中歲時記》云:期集謝恩了……便於亭子小宴,召小科頭同樂,至暮而散。”
誰氏
何人。《太平廣記》卷三○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永清縣廟》:“見荒廟巋然,土偶羅列,無門榜牌記,莫知誰氏,訪之邑吏,但云 永清大王 而已。”
卓識
高超的見識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率爾
(1).急遽貌。《論語·先進》:“ 子路 率爾而對。” 何晏 集解:“率爾,先三人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 桓公 ﹞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 王夷甫 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袁虎 率爾對曰:‘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 清 黃宗羲 《五軍都督府都事佩於李君墓志銘》:“憶昔與 馮儼公 湖上偶談 東林 事。其門人率爾問曰:‘ 楊大洪 何人也?’ 儼公 正色曰:‘汝不知 楊大洪 先生乎?正復讀書何益。’”
(2).輕率貌。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僕雖騃,亦粗知自愛,實不敢率爾為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蓋由朝廷采百官起請,率爾頒行,既昧經常,即時更改。此煩而無信之驗矣。” 孫中山 《第二次護法宣言》:“為國家謀長治久安之道,豈有率爾棄職之理。”
(3).隨便,無拘束貌。《晉書·文苑傳·袁宏》:“ 謝尚 時鎮 牛渚 ,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 江 。” 清 黃宗羲 《韋庵魯先生墓志銘》:“歲辛亥,余邂逅 魯韋庵 先生於 越城 之公所,率爾談文,有契。”
(4).直率貌。《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帝每有顧問,不飾言辭,率爾而答,進退方雅。” 清 惲敬 《答吳白廠書》:“今敢率爾有所言者,蓋以古人待二兄,不得不以古人自待,交友之道貴如是也。”
(5).猶索然。 五代 劉兼 《夢歸故園》詩之二:“宦情率爾拖魚艇,客恨依然在 燕 梁 。”
(6).你;你們。率,語助詞。《孔子家語·冠頌》:“率爾祖考,永永無極,此 周公 之制也。” 漢 蔡邕 《考城縣頌》:“我君勤心,德音邈成,率爾 苗 民,慎不敬聽。”
當理
合理。《漢書·敘傳下》:“ 不疑 膚敏,應變當理;辭 霍 不婚,逡遁致仕。” 唐 吳兢 《貞觀政要· * 平》:“且所言當理,未必加於寵秩。”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此説當理而核, 荊公 、 山谷 二公皆有辯,不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