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即事原文

昨來堀堁每颺塵,許民跪覲禁趨走。

春郊雨霽氣澄鮮,喜以民同樂以後。

羽林呵斥今不須,隨行一任紛左右。

仰瞻扶老而攜幼,笑呼摩肩還接肘。

東顧即聞西者怨,後來復與前為偶。

行未十里聚數萬,咫尺馬旁盡翹首。

尊之親之爾愜無,教兮養兮吾何有。

詩詞問答

問:即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二

參考注釋

昨來

近來。 唐 岑參 《河西春暮憶秦中》詩:“別後鄉夢數,昨來家信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想昨來枉了身心,初間喚做得為夫婦;誰知今日,喚俺做哥哥。”《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四年》:“臣聞昨來西師出界,中綴而還,將下師徒,頗有飢凍潰散。”

堀堁

(1).塵揚貌。《文選·宋玉<風賦>》:“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鬱煩冤,衡孔襲門。” 李善 註:“堀堁,風動塵也。”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聞君西笑且揚鞭,灰洞炎塵方堀堁。”

(2).飛塵。 清 顧炎武 《霍山》詩:“像設猶古先,冠裳蒙堀堁。”

趨走

(1).古禮。小步疾行,以示莊敬。《莊子·盜跖》:“ 孔子 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芒然無見,色若死灰。”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仲孫來齊高子來盟》:“謂之以忠,則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也。”

(2).謂奔走服役。《列子·周穆王》:“昔昔夢為人僕,趨走作役,無不為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唐 杜甫 《官定後戲贈》詩:“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岳青天》:“﹝ 岳起 ﹞指其侍從曰:‘若輩惟可令其灑掃趨走、烹茶吸菸而已。’”

(3).指奔走執役者。《周書·於翼傳》:“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元年》:“ 宋 之教誨,雅異於斯:居中則任僕妾,處外則近趨走。” 胡三省 註:“趨走,執役者也。”

澄鮮

清新。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金 元好問 《丙辰九月十六日挈家游龍泉》詩:“風色澄鮮稱野情,居僧聞客喜相迎。” 郁達夫 《遲桂花》:“早晨的空氣,實在澄鮮得可愛。”

同樂

一起歡樂

與民同樂

以後

比現在或所說的時間晚的時間

從今以後

自此以後。——《後漢書·張衡傳》

羽林

禁軍

呵斥

(1) 大聲或粗暴地責罵

一個高個子紅頭髮工頭,他的主要德行是呵斥工人

(2) 嚴厲指責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隨行

(1) 跟著別人走;跟隨

(2) 隨從人員

一任

(1).擔任官職期滿為一任。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致仕》:“士人歷官一任,得外無官謗,中無所愧於心。”《宋史·孝宗紀一》:“ 乾清 二年六月戊戌,詔:改官人實歷知縣一任,方許關升,著為定式。” 元 楊顯之 《瀟湘雨》第一折:“幼習儒業,頗看詩書,受十年苦苦孜孜,博一任歡歡喜喜,小生今上朝取應去。”

(2).聽憑。 唐 杜甫 《鷗》詩:“雪暗還須浴,風生一任飄。” 仇兆鰲 注引 羅大經 云:“雖風雪凌厲,亦不暇顧。”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一折:“一任你漫天飛柳絮;儘著你滿地落風塵。”《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他早已猜透 十三妹 要把他兩家合成一家、一舉三得的用意,所以一任 十三妹 調度,更不過問。”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這種東西,我本無用,她也無用,一任 羅太太 拋入字紙簍去罷!”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仰瞻

仰望;追慕。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嘉詔未賜,朝覲莫從。仰瞻城閾,俯惟闕庭。”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序》:“仰瞻昔賢,猶駑蹇之視天驥。” 清 姚鼐 《長椿寺觀明劉孝純太后畫像》詩:“仰瞻後像非副褘,卻號菩薩佩瓔絡。”

扶老

(1).謂手杖可供老人憑藉扶持。後因用以為手杖的別名。《藝文類聚》卷九二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周官·羅氏》:‘獻鳩養老。’ 漢 無羅氏,故作鳩杖以扶老。”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 宋 黃徹 《郊行》詩:“江乾食息呼扶老,木末攀緣訝宛童。” 金 宇文虛中 《和高子文秋興》:“散步雙扶老,棲身一養和。”

(2).一些可供做手杖的樹、藤、竹的名稱。《詩·大雅·皇矣》“其檉其椐” 三國 吳 陸璣 疏:“椐,樻。節中腫,似扶老,今靈壽是也。” 阮元 校勘記:“扶老,木名,可以為杖。”《山海經·中山經》“﹝ 龜山 ﹞多扶竹” 晉 郭璞 註:“邛竹也,高節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後漢書·周磐傳》“ 磐 同郡 蔡順 ,字 君仲 ,亦以至孝稱” 李賢 注引 晉 周斐 《汝南先賢傳》:“ 蔡順 事母至孝。井桔橰朽,在母生年上,而 順 憂,不敢理之。俄而有扶老藤生,繞之,遂堅固焉。” 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 漢成帝 顧成廟 有三玉鼎,二真金罏,槐樹悉為扶老拘攔,畫飛雲龍角於其上也。”

(3).禿鶖的別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鳥獸》:“扶老,禿秋也。狀如鶴而大,大者頭高八尺,善與人鬭,好啖蛇。”一說為刻有禿鶖頭形的拐杖。 宋 無名氏 《采蘭雜誌》:“山中老人以禿鶖頭形刻杖上,謂之扶老,以此鳥能辟蛇也。《古今注》以禿鶖為扶老,甚謬。”

(4).攙扶老人。參見“ 扶老攜幼 ”。

摩肩

(1).肩挨著肩。形容人多擁擠。《太平御覽》卷七七六引 漢 桓譚 《新論》:“ 楚 之 郢都 ,車掛轂,民摩肩,市路相交,號為朝衣新而暮衣弊。”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彯組雲臺者摩肩,趍走丹墀者疊跡。” 宋 王禹偁 《漢武帝用宦者典尚書議》:“遂使姦倖求進,摩肩於朝廷;忠直偷安,遁跡於林藪。” 清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樓看花》詩:“枯荷包鮓絲絡榼,薺花壓鬢輿摩肩。”

(2).形容親密或地方狹窄。 明 李贄 《論交難》:“以勢交通者,勢去則反,朝摩肩而暮掉臂,固矣。”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黃山日記》:“兩壁夾立,中闊摩肩。”

東顧

顧念東方。也謂東望。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上令聖朝無東顧之勞,下令百姓保全全之福。”也謂東望。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 吳 會 矣。”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早渡蒲津關》:“東顧重關盡,西馳萬國陪。”

來復

(1).往還,去而復來。語見《易·復》,謂陽氣經七日已由剝盡而開始復生。後因以稱陽氣始生。《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操 ( 曹操 )笑曰:‘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一月·時品》:“欣一陽之來復,遂萬有以萌生。”

(2).一星期是七天,舊時因又稱一周為一來復,星期日為來復日。

(3).回復,回來。 唐 李復言 《續幽怪錄·蘇州客》:“客曰:‘吾攜過嶺,方敢來復。’”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三:“母親!我童心已完全來復了。”

(4).來回反覆,一遍又一遍。 蕭紅 《生死場》一二:“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紙片,丟在腳下來復的亂踏。”

(5).英文rifle的譯音。指炮筒、槍管中的來複線。即膛線。 嚴復 《救亡決論》:“不知曲綫力學之理,則無以盡炮準來復之用。”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翹首

抬頭而望;也形容盼望之切:翹首晴空|登高翹首,遠望家鄉|翹首以待。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詩詞推薦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