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鑒軒有會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漪鑒軒有會原文

文軒臨水裔,因以名漪鑒。

鑒喻水之清,漪言水之瀲。

偶來坐匡床,會心不違驗。

鑒物取其平,漪瀾譬動念。

而況物之來,亦非靜而憺。

彼此動順應,容光照無欠。

斯理豈易致,澄懷自磨勘。

詩詞問答

問:漪鑒軒有會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漪鑒軒有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四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七

參考注釋

文軒

(1).華美的車子。《墨子·公輸》:“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轝,而欲竊之。”《後漢書·張衡傳》:“士或解裋褐而襲黼黻,或委臿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

(2).用彩畫雕飾欄桿和門窗的走廊。《文選·曹植<七啟>》:“爾乃御文軒,臨 洞庭 。” 李善 註:“文,畫飾也;軒,殿檻也。” 唐 王勃 《九成宮頌》:“ 阿房 秦 構,文軒五里。” 唐 吳少微 《怨歌行》:“綺窗蟲網氛塵色,文軒鶯對桃李顏。” 明 何景明 《十七夜月》詩之二:“仰見城西樓,迴光照文軒。”

水裔

水邊。《楚辭·九歌·湘夫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洪興祖 補註:“裔,邊也,末也。” 宋 蘇轍 《黃樓賦》:“棲流枿於喬木,遺枯蚌於水裔。” 明 楊士奇 《漢江夜泛》詩:“凝霜飛水裔,回飈盪微瀾。”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所謂世界不直進,常曲折如螺旋, * 小波,起伏萬狀,進退久之而達水裔。”

匡床

安適的床。一說方正的床。《商君書·畫策》:“人主處匡牀之上,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 漢 桓寬 《鹽鐵論·取下》:“匡牀旃席,侍御滿側者,不知負輅輓船,登高絶流之難也。” 王利器 校註:“《淮南子·主術篇》曰:‘匡牀蒻席。’今案 高誘 注曰:‘匡,安也。’《莊子·齊物篇》:‘與王同筐牀。’《釋文》云:‘本亦作“ 匡 ”’, 司馬 云:‘安牀也。’一云:‘正牀也。’” 唐 劉禹錫 《傷往賦》:“坐匡牀兮撫嬰兒,何所匄沐兮,何從仰飴。”《醒世姻緣傳》第一回:“書房中匡牀羅帳,藤簟紗衾。” 清 董道權 《王麟友同宿客舍志感》詩:“鼓聲坎坎下三四,解衣滅燭眠匡床。”

會心

領悟於心

會心的微笑

不違

(1).依從。《論語·為政》:“子曰:‘吾與 回 言終日,不違,如愚。’”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不違者,無所怪問,於 孔子 之言,默而識之,如愚。” 元 馬致遠 《耍孩兒·借馬》曲:“恰才説來的話君專記,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

(2).不遠。《國語·齊語》:“天威不違顏咫尺。” 韋昭 註:“違,遠也。”

(3).不休止。《左傳·昭公二十年》:“徵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杜預 註:“違,去也。”

(4).符合。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實欲使名實不違,徼倖路絶。”

漪瀾

水波。《文選·左思<吳都賦>》:“理翮整翰,容與自翫。彫啄蔓藻,刷盪漪瀾。” 劉逵 註:“漪瀾,水波也。” 南唐 馮延巳 《清平樂》詞:“冰散漪瀾生碧沼,寒在梅花先老。” 郭沫若 《游里加湖》詩:“汽艇破漪瀾,湖山四壯觀。”

動念

(1).猶動心。 明 李贄 《復鄧石陽書》:“屢承接引之勤,苟非木石,能不動念。”《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好物不動念,方成道學心。”

(2).猶思忖。《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 直生 與他言來語去,覺得更深了,心裡動念道:‘他是個鬼……趁心裡清時,打發他去罷。’”

而況

連詞。何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彼此

對稱詞。指你我、雙方,那個和這個

彼此錯雜。——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軍中之將,各有彼此。——《資治通鑑》

順應

順著某種趨勢去適應

順應時代的潮流

光照

光線的照射

房間的光照

澄懷

清心,靜心。《南史·隱逸傳上·宗少文》:“老疾俱至,名山恐難徧覩,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清 金聖歎 《<水滸傳>序三》:“學者誠能澄懷格物,發皇文章,豈不一代文物之林。”

磨勘

(1). 唐 宋 官員考績升遷的制度。 唐 時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長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狀,期滿根據考績決定升降,並經吏部和各道觀察使等復驗,稱“磨勘”。 宋 代設審官院主持此事。《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戊午,詔應南郊行事官,並付三銓磨勘,優與處分。”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 唐 制,郊祀行慶,止進勛階, 五代 肆赦,例遷官秩,本朝因之。 孫何 、 耿望 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進秩之法。”《續資治通鑑·宋真宗鹹平四年》:“審官院初引對京官於 崇政殿 ,遷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對自此始。”

(2).科舉時代對鄉、會試卷派翰林院儒臣等覆核,稱“磨勘”。 清 陶福履 《常談·磨勘》:“ 唐 開元 二十五年,禮部侍郎 姚亦 奏請應試進士等唱第訖,其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國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鄉試硃墨卷。 乾隆 元年,戶部侍郎 李紱 奏請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3).查核。《太平廣記》卷三八○引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鄭潔》:“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畢,所言受罪亦不見其餘,但拷問科決而已。” 宋 范仲淹 《再奏辯滕宗諒張亢》:“一面勘鞫乾連人,並將已取到 慶州 錢帛文帳磨勘。”

(4).反覆琢磨;鑽研。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但憶與 彭民望 作悲秋長律七言四十韻,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 東山 細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明 高攀龍 《答顧涇陽先生論格物》:“但子細磨勘,似説得稍闊。”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塘南 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澈心境者矣。”

詩詞推薦

漪鑒軒有會原文_漪鑒軒有會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