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於趙北口作原文
迎鑾近遠發伻郵,午日燕南趙北州。
嘉彼傾陽來雁使,恰茲臨水示龍舟。
率因逢節俾懷惠,實自望霖未解愁。
春孟去而夏中返,光陰訝似逝波流。
詩詞問答
問:端午日於趙北口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端午日於趙北口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端午日於趙北口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四
2. 端午日駐蹕趙北口班禪額爾德呢遣喇嘛伊什巴爾珠布及哈薩克使臣色德克蘇爾坦等前來迎覲即於行宮前設龍舟水嬉賜宴其自京迎鑾及扈從之王大臣等並命與宴以昭慈惠是日內閣本報亦至仍照常批發不因宴賞致稽政務也
參考注釋
迎鑾
迎接皇帝。鑾,鑾駕,皇帝的車駕。《新唐書·趙珝傳》:“ 昭宗 還 長安 ,詔入朝,賜號‘迎鑾功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 福昌 欲於十七日起事,蓋以是日上駐蹕 白澗 ,諸王大臣皆往迎鑾,乘其間也。”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適蹕路工程將次竣工,命余赴 汴 藩新任,在中途迎鑾。”
近遠
(1).指親近或疏遠的人。《漢書·公孫弘傳》:“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 弘 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膠西 ,皆 弘 力也。”
(2).近處和遠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颯秣建國》:“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 清 宋之繩 《梅花》詩:“漠漠凍雲連近遠,荒荒野月照清寒。”
(3).謂遠近的程度。 晉 木華 《海賦》:“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 李陵 問:‘火去此門近遠?’左右報言:‘火去此間一里。’” 宋 陳克 《謁金門》詞:“訊息不知郎近遠,一春長夢見。”
(4).偏義複詞。謂遠。 元 無名氏 《替殺妻》楔子:“不多近遠有個員外,待要結義小人做兄弟。” 元 無名氏 《千里獨行》楔子:“[ 張虎 云:] 張飛 言道, 曹丞相 軍馬,偌近遠來到這裡,人困馬乏,他要今晚夜間,領兵來偷營刼寨。”
午日
(1).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 晉 周處 《風土記》:“午日烹鶩,又以菰葉裹粽黍,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也。” 宋 梅堯臣 有《午日》詩。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曬乾,擦小兒熱疿。”
(2).乾支逢午的日子。《後漢書·陳寵傳》“猶用 漢 家祖臘” 李賢 注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漢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為祖也。” 宋 曾慥 《類說·燕北雜記·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須排陣望西大喊七聲,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3).中午。 唐 張籍 《江南行》:“ 長乾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
燕南趙北
泛指 黃河 以北地區。 唐 楊炯 《唐贈荊州刺史成公神道碑》:“以某年月日,歸葬於某原。 碣石 、 恆山 , 燕 南 趙 北,禮儀光被,宗族相臨。” 宋 蘇軾 《定州到任謝執政啟》:“ 燕 南 趙 北,昔稱謀帥之難;尺短寸長,今以乏人而授。” 宋 陸游 《涉白馬渡慨然有懷》詩:“ 太行 之下吹虜塵, 燕 南 趙 北空無人。”
傾陽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迴光,然終向之者,誠也。”後因以“傾陽”比喻忠誠或歸順。 唐 杜甫 《夔府書懷四十韻》:“賞月延秋桂,傾陽逐露葵。” 明 高啟 《金進士葵軒》詩:“應有傾陽意,將軍心正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東西南北勤獻曝,蠻夷戎狄競傾陽。”
雁使
送信的使者。 唐 喬知之 《從軍行》:“宛轉結蠶書,寂寥無雁使。”參見“ 雁足書 ”。
龍舟
狹長的龍形舟船,多人同時划動數漿,用作競渡比賽
賽龍舟
懷惠
謂感念長上的恩惠。《論語·里仁》:“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直諫》:“陛下功高矣,民未懷惠。” 南唐 張紹 《沖佑觀》詩:“羣生懷惠,猶勞宵旰。” 宋 孔平仲 《續世說·直諫》:“今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又往市馬,彼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惠。”
解愁
消除愁悶
春孟
孟春;春初。《宋史·刑法志一》:“在京大辟人,既當春孟之月,亦行慶施惠之時。” 宋 梅堯臣 《依韻和丁元珍見寄》:“道路何邅迴,季秋越春孟。”
夏中
(1).猶夏季。 晉 王羲之 《謝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何似,耿耿。” 唐 戴叔倫 《送裴判官回湖南》詩:“莫怕南風且盡歡, 湘 山多雨夏中寒。”《宋書·庾炳之傳》:“ 劉雍 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進甘蔗,若新發於州。”
(2).佛教語。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即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光陰
明亮與陰暗,白晝與黑夜。指日月的推移。後世即用以表時間
明月白露,光陰往來。——南朝梁· 江淹《別賦》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唐·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波流
(1).水流;支流。 漢 劉向 《說苑·雜言》:“錯吾軀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崔圓》:“是日風色恬和,波流靜謐。” 清 惲敬 《<姚江學案>書後》二:“此皆議論之時,枝葉波流偶然相及,非為學之本源。” 冰心 《寄小讀者》二四:“兩岸較逼,波流洶湧。”
(2).隨波逐流。比喻世事的變化。《莊子·應帝王》:“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郭象 註:“變化頽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週遊當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膚,隨波流,搴枝葉而已也。”
(3).形容目光流轉。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頎身玉立,慧眼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