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宣明二帝陵

作者:劉摯 朝代:宋代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

侯景淪江左,湘東復有梁。

經綸鍾厄會,禍亂髮諸王。

忍死瞻姑熟,尋戈起岳陽。

車書千里蹙,符數百洲亡。

二主非神武,開基挾北強。

中興乖晉睿,慚德肖吳光。

歷閏天餘氣,蛙鳴井底鄉。

快心真噬臘,覆手已牽羊。

臣妾隨三紀,圭裘隘一方。

故都終契闊,宗祀各悲涼。

雙冢留衰楚,遺孫盛有唐。

神靈依古剎,雲木抱回岡。

野火穹碑斷,秋風蔓草黃。

樵童雍門嘆,繐帳魏台荒。

天地雙車轂,興亡一酒觴。

冥然無足吊,幽思漫徜徉。

詩詞問答

問:梁宣明二帝陵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梁宣明二帝陵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梁宣明二帝陵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劉摯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摯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陽韻

2. 宣明二帝,蕭察,蕭巋也。初湘東王繹平侯景之亂,即位江陵,改元承聖。三年,兄之子岳陽王察引西魏兵攻繹,害之,尋臣於魏而稱帝於江陵。傳子巋,巋傳子琮。通三十年,為隋所滅

參考注釋

江左

古時在地理上以東,為左,江左也叫“江東”,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也指東晉、宋、齊、梁、陳各朝統治的全部地區

偏安江左

經綸

(1) 整理過的蠶絲

(2) 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借指抱負與才幹

厄會

眾災會合。猶言厄運。 漢 班彪 《王命論》:“故雖遭罹厄會,竊其權柄,勇如 信 布 ,彊如 梁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人生各有厄會,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年度厄。” 前蜀 杜光庭 《駱將軍醮詞》:“臣竊慮列宿五行,纏次有照臨之咎,九宮三命,陰陽有厄會之期,以此憂兢,恐成災厄。”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丙午丁未》:“按:陽九、百六、元二之説,自 漢 以來即有之。而丙午丁未,為國家厄會,則其説實倡自 宋 人。”

禍亂

災禍和變亂

禍亂不斷

蕩平禍亂

諸王

(1).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諸侯王。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 魏國 置丞相以下羣卿百僚,皆如 漢 初諸王之制。”

(2).眾王。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還至別殿,諸王親屬進賀。” 元 白珽 《湖居雜興》詩之一:“御舟初出賞春霏,傳是諸王與后妃。”

(3).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五車南六星曰諸王,察諸侯存亡。”

忍死

謂臨終不肯絕氣,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從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宣王 頓首流涕”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朕忍死待君,君其與 爽 輔此。” 唐 盧綸 《棲岩寺隋文帝馬腦盞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傳保扃鐍。” 唐 李商隱 《代僕射濮陽公遺表》:“灶乏傳薪之火,餘焰幾何?隙無留影之駒,殘光即盡。叩心戀闕,忍死封章。” 清 譚嗣同 《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 張儉 ,忍死須臾待 杜根 。”

尋戈

動用刀兵。語出《左傳·昭公元年》:“昔 高辛氏 有二子,伯曰 閼伯 ,季曰 實沉 ,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 杜預 註:“尋,用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棄親助賊,兄弟尋戈。”《舊唐書·僖宗紀》:“自是 全忠 、 克用 有尋戈之怨。”《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兄弟尋戈,自相魚肉。”

車書

(1).《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謂車乘的軌轍相同,書牘的文字相同,表示文物制度劃一,天下一統。後因以“車書”泛指國家的文物制度。《後漢書·光武帝紀贊》:“金湯失險,車書共道。” 唐 杜甫 《題桃樹》詩:“寡妻羣盜非今日,天下車書已一家。” 清 黃遵憲 《送宍戶璣公使之燕京》詩:“ 唐 宋 時遣使,車書萬里同。”

(2).指推行制度。 宋 李杲卿 《孟邦雄墓誌》:“朝廷得以車書 隴右 ,開拓 巴 蜀 ,皆公之力也。”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神武

神明而威武

將軍乃神武雄才

開基

(1).猶開國。謂開創基業。《漢書·魏相丙吉傳贊》:“近觀 漢 相, 高祖 開基, 蕭 曹 為冠, 孝宣 中興, 丙 魏 有聲。”《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大 宋 自 太祖 開基, 太宗 嗣位,歷傳 真 、 仁 、 英 、 神 、 哲 ,共是七代帝王,都則偃武修文,民安國泰。”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三一章:“一邊他又替自己暗加一句:‘老子是你們開基祖宗!’”

(2).開創;開始。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讎天地以開基,並列宿而作制。”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賦》:“談天理之開基,辯人道之始終。”

中興

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國家中興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慚德

亦作“慙德”。因言行有缺失而內愧於心。《書·仲虺之誥》:“ 成湯 放 桀 於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後漢書·郭太傳》:“﹝ 蔡邕 ﹞謂 涿郡 盧植 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無愧色耳。’” 唐 李白 《與賈少公書》:“方之二子,實有慚德,徒塵忝幕府,終無能為。”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其素性貪饕,以苞萱為應有,慙德在躬,即無以廉問羣吏。”

吳光

春秋 吳 公子光 ,後為國君,即 闔廬 。《楚辭·天問》:“ 吳光 爭國,久余是勝?” 王逸 註:“ 光 , 闔廬 名也。”

蛙鳴

(1).蛙叫。《南史·孔稚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翦,中有蛙鳴。” 金 元好問 《張主簿草堂賦大雨》詩:“浙樹蛙鳴告雨期,忽驚銀箭四山飛。”

(2).比喻淺見薄識。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於是其所立以為標準者,不得不在雕蟲之技,《兔園》之業,狗曲之學,蛙鳴之文,上以鼓下,下以應上,父詔兄勉,友習師傳,雖有道藝,非由此進不為榮,雖有豪傑,非由此道不能進。”

井底

見“ 井底蛙 ”。

快心

感到暢快或滿足;稱心

暢敘往事是一件快心的事

覆手

(1).把手掌向下一翻。比喻事情容易辦成。《後漢書·皇甫規傳》:“今興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鑒畏前害,互相瞻顧,莫肯正言。”

(2).喻時間迅速。 唐 溫庭筠 《醉歌》:“勸君莫惜金罇酒,年少須臾如覆手。” 宋 楊萬里 《食蒸餅作》詩:“詩人一腹大於蟬,飢飽翻手覆手間。”

(3).古射禮。用右手由弓上取矢。《儀禮·鄉射禮》:“下射進坐,橫弓覆手,自弓上取一個興,其他如上射。” 鄭玄 註:“覆手,由弓上取矢者,以左手在弓里,右手從表取之,亦便。”

(4).古飲宴禮。飯後用手抹嘴。《禮記·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 孔穎達 疏:“覆手者,謂食飽必覆手以循口邊,恐有殽粒污著之也。”《管子·弟子職》:“既食乃飽,循咡覆手。”

牽羊

《史記·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 武王 及釋 微子 ,復其位如故。”後以“牽羊”、“牽羊肉袒”、“牽羊把茅”表示降服或用為降服的典故。《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三年》:“ 蜀主 白衣、銜璧、牽羊,草繩縈首,百官衰絰、徒跣、輿櫬,號哭俟命。” 清 吳偉業 《讀史雜感》詩之八:“已設牽羊禮,難為刑馬心。” 李一 《荊宜施鶴光復記》:“與其作牽羊肉袒之斷頭將軍,何如以敗卒殘兵而背城一戰。”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盡 順天城 之中,無不牽羊把茅,甘為貳臣者。若其不事異姓,躬自引決,縉紳之士,殆無一人焉。”

臣妾

妾的自稱

一方

(1).一邊。多指遠處。《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鄭玄 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司馬貞 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顯赴瓊筦》詩:“十年五別歲月老,一方萬里音塵稀。”

(2).一處。指所居住的地方。《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 鄭玄 箋:“無善心之人,則徙居一處怨恚之。”《西遊記》第六五回:“經上言三千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觀音 在 南海 , 普賢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3).一個方面;一帶地方。《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 齊 有天下日淺,恩洽未布,一方或飢,當加優養。” 宋 歐陽修 《乞獎用孫沔札子》:“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到廟中。” 陳沂 《奔襲劉黑七》:“我這下子活捉了他,不僅為我們這一方的老鄉們除了害,我還可以立一個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禮·考工記·鮑人》:“信而直,則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晉書·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 宋 曾鞏 《請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為書札子》:“況於時異事殊,而可以膠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種;一類。《慎子·民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 高誘 註:“方,類也。”《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

(6).猶言一種方法。《呂氏春秋·君守》:“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高誘 註:“方,道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7).一種配方或藥方。《南齊書·虞悰傳》:“ 悰 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後,體不快,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遊記》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

(8).指東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賀 《北中寒》詩:“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 冰合魚龍死。”

(9).數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壺酒,買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將繡花鞋一隻、香羅帕一方,揣在小生懷內。”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軍事篇二》:“其時都督印信未刊,隨取草紙一方,上書都督 焦 臨時命令,委任某為標統,某為營官,下蓋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惡的黑手》詩二:“有的把巧思運入一方石條的花紋,有的持一塊木片仔細地端詳。”

(10).數量詞。用於田地、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種榆法:於其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詩:“一方新地隔河煙,曾接諸生聽管絃。” 宋 張載 《經學理窟·周禮》:“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

(11).數量詞。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 唐 李端 《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見《宋史·食貨志上二》及《文獻通考·田賦四》。

(13).一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至於諸君,是與舊的不同,是二十世紀初葉青年,如在勞動大學一方讀書,一方做工,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務上相對的兩個方面之一。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四講:“在戰爭的兩方面,一方叫做協商國,一方叫做同盟國。”

(15).一萬的隱語。詳“ 一乾一方 ”。

故都

以前的國都

國無人莫我知兮,不何懷乎故都。——《楚辭·屈原·離騷》

契闊

久別的情懷

死生契闊。——《詩·邶風·擊鼓》

行路倉卒,非陳契闊之所。——《後漢書·范冉傳》

宗祀

(1).謂對祖宗的祭祀。《孝經·聖治》:“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宋書·武帝紀中》:“ 夷羿 乘釁,盪覆王室,越在南鄙。遷於 九江 。宗祀絶饗,人神無位。”《漢書·敘傳上》:“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詒書》:“倘違吾言,自罹羅網,顛覆宗祀,雖及泉下,誓不相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吾不忍吾家之宗祀,自此而絶也。”

(2).泛指各種祭祀。《漢書·兒寬傳》:“陛下躬發聖德,統楫羣元,宗祀天地,薦禮百神,精神所鄉,徵兆必報,天地並應,符瑞昭明。”

悲涼

悲哀淒涼

原隰多悲涼。——宋· 顏延之《秋胡》

遺孫

(1).指死者遺留下的孫兒。《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太子有遺孫一人, 史皇孫 子, 王夫人 男,年十八即尊位,是為 孝宣帝 。”《魏書·許謙傳》:“ 代 主初崩,臣子亡叛,遺孫沖幼,莫相輔立。” 明 何景明 《誥封太淑人倪氏墓志銘》:“乃躬操門戶,苦織紡,懷其遺孫。”

(2).泛指後裔、後代。 漢 蔡邕 《郡掾吏張玄祠堂碑銘》:“邈矣遺孫,用懷多福。”《魏書·陽固傳》:“賴先後之醇德兮,乃保護其遺孫。” 宋 蘇轍 《王君貺宣徽輓詞》之一:“遺孫依舊德,故吏滿諸方。”

(3).謂遺福子孫。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盧生證道》:“你可也有福力開了頭, 崔氏 宅夫榮妻貴,無業障塌了腳 唐 家地蔭子遺孫。”

神靈

(1) 指各類神

上天神靈

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們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死海不死》

(2) 神異;神奇

生而神靈

(3) 指魂魄;靈魂

古剎

年代久遠的寺廟

燕然對古剎,代郡隱城樓。—— 南朝陳· 徐陵《出自薊北門行》

雲木

高聳入雲的樹木。 唐 陳子昂 《春台引》:“何雲木之英麗,而池館之崇幽。” 宋 蘇軾 《雷州》詩之二:“層巢俯雲木,信美非吾土。” 清 魏源 《崑山別龔定庵自珍》詩:“鳴榔一回首,雲木冒平 楚 。”

回岡

亦作“廻岡”。曲折的山岡。 元 貢奎 《槍竿嶺》詩:“百折廻岡勢欲迷,舉頭山市與雲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七》:“北有一迴岡,高四尺,長十餘丈, * 而昂其首,則蛇石也。”

野火

(1) 荒山野地燃燒的火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 燃燒地里野草的火

(3) 指磷火;鬼火

穹碑

圓頂高大的石碑。 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下:“久無執贄求侯牧,空有穹碑立廟門。” 明 葉襄 《禹陵》詩:“窆石蟲書古,穹碑鳥篆工。” 清 顧炎武 《石射堋山》詩:“山下 蘄王 宋 時墓,屹然穹碑鎮山路。”

秋風

秋天的風

蔓草

爬蔓的草

荒煙蔓草間。——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樵童

打柴的童子、童僕。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藩籬生野徑,斤斧任樵童。” 唐 長孫佐輔 《山居》詩:“星昏歸鳥過,火出樵童還。”

雍門

(1).城門名。 春秋 齊國 城門。《左傳·襄公十八年》:“十二月戊戌,及 秦周 ,伐 雍門 之荻。” 杜預 註:“ 雍門 , 齊 城門。”《戰國策·齊策一》:“軍重踵 高宛 ,使輕車鋭騎衝 雍門 。” 高誘 註:“ 雍門 , 齊 西門名也。”

(2).城門名。 漢 長安 西城門。《漢書·孝武鉤弋趙倢伃傳》:“死 長安 ,葬 雍門 。” 顏師古 註:“ 雍門 在 長安 西北 孝里 西南,去 長安 三十里。”《三輔黃圖·都城十二門》:“ 長安 城西出北頭第一門曰 雍門 ,本名 西城門 , 王莽 改曰 章義門 ,著義亭,其水北入有 亟里 ,民呼曰 亟里門 。”

(3).指 雍門子周 。古之善琴者,亦稱 雍門子 。《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 雍門子 壹微吟, 孟嘗君 為之於邑。”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齊 之賢者,居 雍門 ,因以為號。” 唐 李益 《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詩:“何必 雍門 奏,然後淚潺湲。” 明 高啟 《野田行》:“百年富貴何足恃? 雍門 之琴良可哀!” 清 趙翼 《哭汪文端師》詩:“琴忍 雍門 鼓,碑難峴首鎸。”參見“ 雍門鼓琴 ”。

(4).複姓。 戰國 齊 有 雍門子狄 。見 漢 劉向 《說苑·立節》。

繐帳

(1).用細而疏的麻布製成的靈帳。 三國 魏 曹操 《遺令》:“於臺堂上安六尺牀,施繐帳。”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繐帳猶懸,門罕漬酒之彥;墳未宿草,野絶動輪之賓。” 唐 劉禹錫 《哭龐京兆》詩:“今朝繐帳哭君處,前日見鋪歌舞筵。” 呂志伊 《讀史感賦》詩:“而今立馬西陵望, 銅雀臺 荒繐帳空。”

(2).泛指布帛製成的帳幕。 明 徐渭 《雪》詩:“天孫縴手裁素羅,繐帳橫施九萬里。”

魏台

指 銅雀台 。 明 唐順之 《送人赴真定幕》詩:“雁起分 秦 塞,雀棲辨 魏 臺。”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車轂

(1).車輪中心插軸的部分。亦泛指車輪。《漢書·韓延壽傳》:“吏民數千人送至 渭城 ,老小扶持車轂,爭奏酒炙。” 宋 蘇轍 《立冬聞雷》詩:“半夜發春雷,中天轉車轂。”

(2).梨的一種。 宋 黃休復 《茅亭客話·滕處士》:“園中有梨,名車轂,圍一尺,摘時先以布囊盛之,落地即碎。”

興亡

興盛與衰亡

酒觴

猶酒杯。 閩 翁承贊 《漢上登舟憶閩》詩:“久客自憐歸路近,算程不怕酒觴空。” 明 何景明 《壽李生父》詩:“充閭更有子,莫厭酒觴頻。” 清 黃遵憲 《庚辰四月約游後樂園》詩:“豈識當時圖 後樂 ,酒觴未舉淚有痕。”

冥然

(1).恍惚不可捉摸貌。《淮南子·道應訓》:“冥然忽然,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

(2).玄默貌。 晉 殷仲堪 《天聖論》:“天者為萬物之根本,冥然而不言,百姓生而不用其功,萬物成而不疲其勞。” 唐 白居易 《題贈定光上人》詩:“安得遺耳目,冥然反天真。” 明 李贄 《答耿司寇》:“ 柳老 平生正坐,冥然寂然,不以介懷,故不長進。”

(3).昏迷貌。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凌華》:“命酒與對酌別,飲數盃,冥然無所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貨郎》:“ 二 冥然而僵。既曉,第主出,見人死門外,大駭。”

(4).愚昧無知貌。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最古之民,冥然罔覺,偏隅為固,八風不通。”

(5).猶盲然。 元 何中 《送喻秀才序》:“冥然而趨,不知其九折之坂與其四達之衢歟。”

無足

(1).指人或動物沒有腳。《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晉書·魯褒傳》:“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無足婦人》:“時燈火尚存,自隙窺覘,乃無足婦人,負兩肉翼。”

(2).指物體沒有下部腿狀的支撐物。《詩·召南·采苹》“維錡及釜” 毛 傳:“有足曰錡,無足曰釜。” 唐 劉師服 侯喜 《石鼎聯句》:“或訝短尾銚,又似無足鐺。”

(3).不值得。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記》:“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魯迅 《墳·論照相之類》:“目驗尚且如此胡塗,則 S城 人之將眼睛理想化為小鯽魚,實也‘無足深怪’了。”參見“ 無足道 ”。

(4).不知足,不滿足。《東觀漢記·杜林傳》:“玉食狃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無足。”《晉書·宣帝紀》:“人苦無足,既得 隴 右,復欲得 蜀 !”

(5).不夠,配不上。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聶從政》:“我幾入鬼録,賴君復生,顧世間物無足以報德。”

幽思

(1) 深思;思索

憂愁幽思。——《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鬱結於心的思想感情

徜徉

(1).猶徘徊。盤旋往返。《淮南子·人間訓》:“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間。”徜徉,一本作“ 析惕 ”。

(2).猶彷徨。心神不寧貌。《文選·張衡<思玄賦>》:“會 帝軒 之未歸兮,悵徜徉而延佇。”舊註:“悵徜徉,思貌。”一本作“ 倘佯 ”。《後漢書·張衡傳》作“相佯”。

(3).安閒自得貌。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 盤 兮,終吾生以徜徉。” 宋 陳亮 《何少嘉墓志銘》:“仲兄 大雅 以疾不涉事, 少嘉 時其起居,使得徜徉以自養疾。” 明 張羽 《秋日苕溪·道中》詩:“閒行無物役,洄沿自徜徉。”

詩詞推薦

  • 送金文振還松江

    葉蘭元代〕九峰何蘢蔥,迢遙海東隅。羨茲佳山水,英華毓文儒。金侯首群彥,清思澄冰壺。遠懷伯仲情,慰問來長途。合歡
  • 紫蘭

    乾隆清代〕九畹難從楚客徵,奪朱那慮魯論憎。蒔盆還惹都官笑,恰是袈裟賜紫僧。
  • 過廣寧望醫巫閭山恭依皇祖聖祖仁皇帝元韻

    乾隆清代〕海旭凝螺黛,罡風削玉蓉,靈奇經覽乍,聖跡躡尋重。過客群停轡,仙人迥矗峰,徒思山側徑,未撫寺前松。萬古
  • 玉漏遲

    史深宋代〕綠樹深庭院。侵簾暝草,沿砌幽蘚。問訊餘芳,糝逕碎紅千點。暗有芹香墜幾,認杏棟、營巢新燕。晴思軟。春光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瓊台雜興七首·其五

    邢宥明代〕大同民習悃無華,軒冕浮雲重世家。巷被空花明吉貝,屋披雲構戰繇衙。稻田秋斂冬還種,藥圃菁芳雨更嘉。一斗
  • 次韻陳機宜見贈

    陸游宋代〕邂逅今年得若人,翛然不染庾公塵。思幽屈子歌山鬼,語妙陳王賦洛神。初接笑談忘老憊,熟觀風度愛清真。花時
  • 酹江月

    張之翰元代〕人間良夜,是年年、八月中秋時節。萬古青天當此際,正要十分澄澈。何處浮雲,微茫黯淡,便把青光隔。憑欄三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驛館槐陰

    吳宣明代〕高樹凝雲殆障天,相逢俱是藉雲眠。丁寧再勿私風露,江海年來傷亂蟬。
  • 晚思

    喻鳧唐代〕鶴下紫閣雲,沈沈翠微雨。獨坐正無言,孤莊一聲杵。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洗兒

    蘇軾宋代〕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掛瀑檐

    乾隆清代〕高處引泉流,隨地可為瀑。就卑作溪齋,瀑益高掛麓。齋檐齊麓腰,滿罩晶簾蔌。靜觀難為狀,塵心一以漉。宜付
  • 感遇之廿二

    陳子昂唐代〕微霜知歲晏。斧柯始青青。況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雲海方盪潏。孤鱗安得寧。
  • 草意

    曾唯仲宋代〕輦路淒淒隔歲華,王孫望斷怨天涯。庭空煙雨無人管,那有閒情襯落花。
  • 望捷

    乾隆清代〕三年師旅開,實數不應猜。 * 輕由誤,官軍𠞰復該。領兵數觀望,殘赤不勝災。執訊迅獲醜,都同逆首來。
  • 贈嚴侍御

    宋之問唐代〕受脤清邊服,乘驄歷塞塵。當聞漢雪恥,羞共虜和親。
  •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納蘭性德清代〕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平安

    文天祥宋代〕平原太守顏真卿,長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漁陽動鼙鼓,大河以北無堅城。公家兄弟奮戈起,一十七郡連夏盟。賊聞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九會仙館二絕句之一

    蘇轍宋代〕北峷南屏恰四周,西山微缺放溪流。胡人置酒留連客,頗識峰巒是勝游。
  • 減字木蘭花

    佚名宋代〕疏梅風韻。不許游蜂飛蝶近。要識芳容。除向瑤台月下逢。尊前一見。換盡平生桃李眼。卻笑襄王。楚夢無蹤空斷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小西湖

    姚勉宋代〕主人胸次一西湖,新展蘇堤小畫圖。待種梅花三百本,請君雪裡訪林逋。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
梁宣明二帝陵原文_梁宣明二帝陵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