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其十一原文
聖人繼大寶,心法傳厥中。
一德無過差,千齡事攸同。
堯舜相揖遜,殷周誅彼凶。
揆道本無異,天行惟至公。
詩詞問答
問:雜言·其十一的作者是誰?答:張達
問:雜言·其十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張達的名句有哪些?答:張達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元音遺響卷九
參考注釋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大寶
(1) 皇帝之位
久居大寶
(2) 珍貴的財寶、寶貝
(3) 對佛法的稱呼
(4) 一種重五十兩的銀元寶
心法
(1).佛教語。指經典以外傳受之法。以心相印證,故名。 唐 李華 《潤州天鄉寺故大德雲禪師碑》:“自 菩提達摩 降及 大照禪師 ,七葉相乘,謂之七祖,心法傳示,為最上乘。”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圖心法,所至翛然,而工於作詩。”《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自然神仙一輩,叫做會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訣,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2).對色法而言,即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種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門傳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書經集傳>序》:“精一執中, 堯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
一德
(1).謂始終如一,永恆其德。《易·繫辭下》:“恆以一德。” 孔穎達 疏:“恆能始終不移,是純一其德也。”《舊唐書·裴度傳》:“外茂九功,內苞一德,器為社稷之鎮,才實邦國之楨。”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非至誠一德,其孰能使之?”
(2).同心同德。 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方此之時,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內相信,上下輯睦,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參見“ 一德一心 ”。
(3).猶一能。《管子·法法》:“ 舜 之有天下也, 禹 為司空, 契 為司徒, 皋陶 為李, 后稷 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猶尚精一德。” 尹知章 註:“謂各精一事也。”
(4).謂法令劃一。《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六幽允洽,一德無爽。” 李周翰 註:“一德,謂法令畫一也。”
無過
(1).沒有過失。《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記·蒙恬列傳》:“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文獻通考·經籍五》:“詩發乎情者也,而情之所發,其辭不能無過。”
(2).沒有超過。《史記·蘇秦列傳》:“夫挾彊 秦 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金史·樂志上》:“所以承天,無過乎質。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3).不外乎,只不過。 唐 白居易 《白髮》詩:“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最憎明鏡里,黑白半頭時。”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一折:“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 陳德甫 ﹞無過在解舖里上些帳目,管些收錢舉債的勾當。”
(4).猶不如,比不上。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勸農》:“俺天生的快手賊無過。衙舍里消消沒的睃,扛酒去前坡。”
千齡
(1).猶千年、千歲。極言時間久長。《晉書·禮志上》:“方今天地更始,萬物權輿,盪近世之流弊,創千齡之英范。”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登封禮畢洛城酺宴》詩:“運與千齡合,歡將萬國同。”
(2).用作祝壽之語。《天雨花》第二十回:“當時同到書房去,千齡壽麵用完成。”
堯舜
(1) 堯和舜。據說都是上古的賢明君主
(2) 泛指聖人
相揖
(1).拱手行禮。《禮記·雜記下》:“相揖也,哀次而退。”《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過了月餘,只見一人相揖道:‘今日是員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遙見一叟喜曰:‘適遇此老,子之福也。’舉手相揖,叟邀過詣其所。”
(2).交手於胸前為禮。《說郛》卷八引 宋 文惟簡 《虜廷事實》:“ 契丹 人交手於胸前,亦不作聲,是謂相揖。”
道本
(1).立身行道、經世致用的根本。《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賈公彥 疏:“至德以為道本者,至德為至極之德,以為行道之本也。”《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2).儒家思想與主張的根本。《漢書·藝文志》:“ 唐 虞 之隆, 殷 周 之盛, 仲尼 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惟公探夫子之志,考有國之制,光施彝典,革正道本。”
(3).道家思想與主張的根本。 南朝 齊 張融 《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 越 人以為鳬, 楚 人以為乙。人自 楚 越 耳,鴻常一鴻乎?澄本雖一,吾自俱宗其本,鴻跡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專尊於佛跡而無侮於道本。” 南朝 齊 周顒 《難張長史<門論>》:“ 周 之問曰:‘足下專尊佛跡,無侮道本,吾則心持釋訓,業愛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為當?’” 吳越 錢鏐 《天柱觀記》:“洎大 唐 創業,以 玄元皇帝 為祖宗,崇尚玄風,恢張道本。”
(4).真性;本來面目。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一折:“我著你托化在雨雲鄉,還宿債在鶯花陣,休迷卻前生道本。”
無異
沒有差異;相同
在爭論中又翻老賬,無異於火上加油
天行
(1).天體的運行。《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穎達 疏:“行者,運動之稱……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 唐 韓愈 《重雲李硯疾贈之》詩:“天行失其度,陰氣來乾陽。重雲閉白日,炎燠成寒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
(2).任自然而行。《莊子·刻意》:“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郭象 註:“任自然而運動。”
(3).猶天命。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談命運者僅付天行,信因果者只嗟劫數。”
(4).指流行病。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船底苔,療天行。”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二折:“又誰知遇天行染了這場兒病疾,險些兒連性命也不得回歸。”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千金藤》:“﹝千金藤主治﹞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感天行時疫病,無旬日而故。”
至公
(1).最公正;極公正。《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呂氏春秋·慎大》:“ 湯 立為天子, 夏 民大説,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 郼 如 夏 ,此之謂至公。”《後漢書·荀彧傳》:“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
(2).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謂其大公無私。 唐 劉虛白 《獻主文》詩:“不知歲月能多少,又著 * 待至公。” 宋 歐陽修 《與吳正獻公書》:“某向以孤危之跡,當羣論洶湧之時,猶賴至公遏以清議,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雜言·其十一原文_雜言·其十一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