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雕漆屏·其三·石樑芝秀原文
懸流百丈落嶔嵜,策杖巡崖緩步移。
為憶石樑高且仄,采芝童子過來遲。
詩詞問答
問:詠雕漆屏·其三·石樑芝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雕漆屏·其三·石樑芝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雕漆屏·其三·石樑芝秀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十四
參考注釋
懸流
從高處 * 的水流。多指瀑布。 晉 郭璞 《江賦》:“淵客築室於巖底,鮫人構館於懸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潧水》:“ 潧水 又南,懸流奔壑,崩注丈餘,其下積水成潭。” 唐 駱賓王 《宿山莊》詩:“林虛宿斷霧,磴險掛懸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呂梁洪》:“ 孔子 觀瀾處,稱為懸流三千仞,流沫四十里者,即其地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杭嘉水路古今不同》:“ 唐 以前,自 杭 至 嘉 ,皆懸流。”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策杖
拄杖。也稱杖策。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唐 杜甫 《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之二:“策杖時能出,王門異昔游。” 仇兆鰲 註:“ 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則古人於杖,雖少年皆用之矣。” 唐 白居易 《殘春晚起伴客笑談》詩:“策杖強行過里巷,引盃閒酌伴親賓。”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一:“公( 司馬光 )不喜肩輿,山中亦乘馬,路險,策杖以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京 ﹞思欲靜坐養神,乃策杖徐步入後園中。” 清 顧炎武 《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詩:“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戶。”
緩步
慢步,步伐舒徐
他緩步穿過一條田間小路
芝童
仙童。 唐 崔湜 《幸白鹿觀應制》詩:“捧藥芝童下,焚香桂女留。” 唐 劉憲 《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芝童薦膏液,松鶴舞驂騑。”
過來
用在動詞後,表示時間、能力、數量充分(多跟“得”或“不”連用)
活兒不多,我一個人幹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