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薌歲暮二首·其一

作者:洪焱祖 朝代:元代

長薌歲暮二首·其一原文

陰陰四山合,杳杳一川平。

暮色雜歌哭,年光催死生。

灶陘芬糗餌,家廟潔粢盛。

骨肉望歸切,何由風翮輕。

詩詞問答

問:長薌歲暮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洪焱祖
問:長薌歲暮二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長薌歲暮二首·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洪焱祖的名句有哪些?答:洪焱祖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庚韻

參考注釋

陰陰

(1).幽暗貌。 唐 李端 《送馬尊師》詩:“南入 商山 松路深,石牀溪水晝陰陰。” 宋 蘇軾 《李氏園》詩:“陰陰日光淡,黯黯秋氣蓄。” 沉從文 《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洗過了臉,我方走出房門,看看天氣陰陰的,像要落雨的神氣,一切皆很黯淡。”

(2).深邃貌。 南朝 齊 謝朓 《直中書省》詩:“紫殿肅陰陰,彤庭赫弘敞。”

(3).猶隱隱。微痛貌。《素問·咳論》:“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王冰 註:“脾氣主右,故右胠下陰陰然深慢痛也。”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二折:“一會家陰陰的腹痛似錐挑。”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二章:“他心裡陰陰作痛。”

蔭蔽覆蓋。

杳杳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宋 歐陽修 《和徐生假山》:“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陽兮載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長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遠貌。《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興祖 補註:“杳杳,遠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體變》:“若後之變者,則萬年浩蕩,杳杳無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測之矣。”

(3).猶渺茫。 唐 許渾 《韶州驛樓宴罷》詩:“簷外千帆背夕陽,歸心杳杳鬢蒼蒼。”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美人何杳杳,良夜獨漫漫。”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我現在正在整理《小約翰》的譯稿,至快須下月初頭才完,倘一間斷,就難免因此放下,再開手就杳杳無期了。”

(4).猶隱約,依稀。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其曲楚楚動人,杳杳在耳。” 宋 蘇軾 《伏波將軍廟碑》:“自 徐聞 渡海適 朱崖 ,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聲杳杳人何處,日色銜山我也行。”

一川

(1).一條河流。《漢書·溝洫志》:“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贛水》:“ 豫章水 出 贛縣 西南而北入 江 ,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

(2).一片平川;滿地。多用於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詩之一:“平地一川穩,高山四面同。” 宋 賀鑄 《青玉案》詞:“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元 趙顯宏 《滿庭芳·耕》曲:“耕田看書,一川禾黍,四壁桑榆, * 也有歡娛處,莫説其餘。”

暮色

黃昏時的天色

暮色籠罩了大地

雜歌

(1).指古詩中的歌或行。《文選》有雜歌一目。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頎》:“工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秀,雜歌鹹善,元理最長,多為放浪之語,足可震盪心神。”

(2). 苗 族指山歌。 陳靖 黎白 《深山苗歌》:“來,隨便陪她唱唱雜歌吧!”原註:“雜歌也就是一般的山歌,可以隨便自如地唱,不受排歌的格律和對方的限制。”

年光

1.年華;歲月。 2.春光。 3.年成,年景。

死生

(1).死亡和生存。《易·繫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宋 蘇軾 《題文與可墨竹》詩:“誰雲死生隔,相見如 龔 隗 。”

(2).猶言盈虧、消長。《孫子·虛實》:“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3).殺生。《國語·越語下》:“死生因天地之刑。” 韋昭 註:“死,殺也。”

(4).偏義複詞。指生命。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馬》詩:“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5).偏義複詞。指死亡。 唐 高適 《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宋 蘇軾 《侄安節遠來夜坐》詩之二:“畏人默坐成痴鈍,問舊驚呼半死生。”

灶陘

灶邊突出部分。《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 漢 鄭玄 註:“祀灶之禮,先席於門之奧東面,設主於灶陘。” 漢 蔡邕 《獨斷》卷上:“祀灶之禮,在廟門外之東,先席於門奧,面東設主於灶陘也。” 清 黃景仁 《冬日書悶》詩:“商量紙價添窗槅,料理薪材暖灶陘。”

糗餌

(1).將米麥炒熟,搗粉製成的食品。《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糗餌、粉餈。” 鄭玄 註:“此二物(糗餌、粉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

(2).泛指乾糧。 宋 蘇轍 《黃樓賦》敘:“ 子瞻 使習水者浮舟檝載糗餌以濟之,得脫者無數。”

家廟

見“家祠”

粢盛

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穀物。《公羊傳·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何休 註:“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漢書·文帝紀》:“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宋 吳自牧 《夢粱錄·明堂差五使執事官》:“而其總務官,職任甚繁……如擦祭器,滌濯無垢,以奉粢盛。” 明 徐霖 《繡襦記·謀脫金蟬》:“神仙齋供,間腥葷粢盛潔豐。”

骨肉

(1) 身體

骨肉歸復於土。——《禮記》

(2) 骨和肉

(3) 比喻至親

親生骨肉

骨肉關係

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此之謂骨肉之親。——《呂氏春秋·精通》

恨透了秦始皇,說他無緣無故築什麼萬里長城,害得人家骨肉分離。——《孟姜女》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詩詞推薦

長薌歲暮二首·其一原文_長薌歲暮二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