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妙蓮閣原文
佛隴遺芳鮮儷蹤,王張三觀揭禪叢。
圓明珠系衣襦里,淨妙蓮生濕淤中。
再現石橋真法界,重興銀地舊家風。
未應賦述誇孫綽,序倡稱揚復有公。
詩詞問答
問:萬年妙蓮閣的作者是誰?答:蔣之奇
問:萬年妙蓮閣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萬年妙蓮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2. 原註:《天台續集》。
參考注釋
佛隴
隋 高僧 智顗 的別名。因其棲居修行之 五台山 西南有一峰名 佛隴 ,故稱。 唐 無可 《禪林寺》詩:“ 台山 朝 佛隴 ,勝地絶埃氛。”
遺芳
(1).指寒冬季節百花凋謝後遺留下來的香花芳草,如蘭花、菊花、梅花等。《楚辭·遠遊》:“誰可與玩斯遺芳兮,晨鄉風而舒情。” 王逸 註:“‘斯遺芳’一本作‘此芳草’。” 晉 陸雲 《九愍》:“握遺芳而自玩,挹浩露於蘭林。” 宋 王十朋 《州宅即事》詩:“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紅樓夢》第八七回:“猶記‘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之句,未嘗不嘆冷節遺芳,如吾兩人也。”
(2).遺留的芳香。《文選·曹植<七啟>》:“紫蘭丹椒,施和必節,滋味既殊,遺芳射越。” 李善 註:“《上林賦》曰:‘眾香發越。’ 郭璞 曰:‘香氣射散也。’” 晉 張華 《遊獵篇》:“燔炙播遺芳,金觴浮素蟻。” 宋 朱熹 《社後一日作》詩:“尚論千載前,簡編有遺芳。”
(3).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 林宗 存為一世之所式,沒則遺芳永播。” 唐 李商隱 《題道靖院》詩:“獨坐遺芳成故事,褰帷舊貌似 元君 。” 明 宋濂 《雙桂軒記》:“今逢聖時,復嗜學不厭,思學趾前人遺芳。”
(4).猶遺墨。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狀》:“傳信克備其遺芳,考行敢徵於故事。” 清 吳定 《祭何生文》:“側望子榻,遺芳靜嘉,詩書肆好,塵垢新加。”
鮮儷
罕見其匹。 漢 揚雄 《法言·君子》:“ 顏淵 以退為進,天下鮮儷也。” 李軌 註:“言少雙也。”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卷四:“進士起家之榮,古今鮮儷。”
張三
方言。 東北 農民對狼的稱呼。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三:“ 劉桂蘭 上去盤腿坐在炕頭上,談起屯子裡的一些奇聞和小事,誰家的殼囊給張三叼走,誰家的母雞好下啞巴蛋。”
圓明
(1).指圓鏡明亮光潔。 唐 白居易 《以鏡贈別》詩:“月破天闇時,圓明獨不歇。”
(2).佛教語。謂徹底領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今產太子,當證三菩提,圓明一切智。” 宋 沉遼 《代人上杭守趙資政生辰》詩:“至誠無隱蔽,妙識造圓明。”
再現
(1) 過去的情況再次出現
(2) 重現
石橋
(1).石造的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河東岸有石橋,橋本當河,河移,故廁岸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凌石橋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鵑 《賞菊椰子林》:“溪上架著一條弓形的石橋,橋欄上齊整地排列著好多盆黃色和淺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勝 石樑 。梁連線二山,形似橋,故稱。 唐 宋之問 《靈隱寺》詩:“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橋 。” 宋 梅堯臣 《送微上人歸省天台》詩:“釋子懷慈母,吾儒未易輕。不尋琪樹去,肯向 石橋 行。” 宋 梅堯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詩:“常觀月從東方出,想照 石橋 旁畔人。”
真法
指佛法。 唐 皇甫曾 《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真法常傳心不住,東西南北隨緣路。”《五燈會元·西天祖師·提多迦尊者》:“巍巍七寳山,常出智慧泉,回為真法味,能度諸有緣。”
銀地
佛教謂菩薩所居以琉璃鋪地,故稱。常借指佛寺。 唐 李紳 《新樓詩·龍宮寺》:“銀地溪邊遇衲師,笑將花宇指潛知。” 唐 徐凝 《天 * 夜》詩:“銀地秋月色,石樑夜溪聲。”參見“ 金地 ”。
家風
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門風
習其家風。——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未應
(1).猶不須。 宋 王安石 《評定試卷》詩:“疑有高鴻在寥廓,未應回首顧張羅。” 宋 陸游 《遣興》詩:“老去可憐風味在,未應山海混漁樵。”
(2).猶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園吟》:“ 東山 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宋 張綱 《臨江仙》詞:“年方強仕未應遲。高風輕借便,一鶚看橫飛。”
(3).猶不曾。 唐 李白 《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唐 王維 《聽宮鶯》詩:“遊子未應返,為此始思鄉。” 宋 蔡伸 《念奴嬌》詞:“雲浪鱗鱗,蘭舟泛泛,共載一輪月。五湖當日,未應此段奇絶。”
(4).不應當。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四:“晨興步庭除,足弱幾不持;論年未應爾,胡為遽如斯?”
稱揚
稱許讚揚。《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漢書·循吏傳·黃霸》:“天子以 霸 治行終長者,下詔稱揚。” 唐 劉得仁 《寄謝觀》詩:“得失天難問,稱揚鬼亦聞。”《紅樓夢》第三八回:“眾人看一首,贊一首,彼此稱揚不絶。”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七節:“ 孔子 聚士講學,有大弟子七十二人,經 孔子 稱揚的,多數做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