栴檀林有會原文
一嶺橫拖西陟東,由來事半倍成功。
曰升曰降昔勞辯,或彼或斯今視同。
夏景仍茲以時遇,金仙只在不言中。
栴檀名本因假藉,真樹千林信孰充。
詩詞問答
問:栴檀林有會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栴檀林有會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栴檀林有會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八十三
2. 栴檀林在嶺東創得齋在嶺西自創得齋而耒則謂之升嶺若自此往創得齋又謂之降嶺向題栴檀林詩有雲設如由東來復當易其向乃知一切稱名初無定狀也
參考注釋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成功
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丞相放心,乾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國演義》
夏景
(1).夏日;夏晝。《梁書·劉之遴傳》:“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溫故可求,別酬所問也。” 唐 元稹 《表夏》詩之六:“佳人不在此,恨望階前立。忽厭夏景長,今春行已及。”
(2).夏天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雨後林園四韻>見示》:“新晴夏景好,復此池邊地。” 唐 張喬 《送友人東歸》詩:“掛席春風盡,開齋夏景深。”
(3).夏天的日光。 唐 皮日休 《銷夏灣》詩:“我來此游息,夏景方赫曦。一坐盤石上,肅肅寒生肌。”
以時
(1).按一定的時間。《管子·幼官》:“藪澤以時禁發之。” 尹知章 註:“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獺祭魚,然後修澤梁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史記·孝文本紀》:“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驩欣。”
(2).及時,即時。《漢書·匡衡傳》:“ 衡 、 譚 ( 甄譚 )居大臣位,知 顯 ( 石顯 )等專權勢,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唐 元稹 《招討鎮州制》:“如 王廷湊 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義倉》:“ 宋 興, 乾德 之初,天子哀歲不登,而倉吏不以時出與民,於是著發粟之制,使不待詔令。”
金仙
指佛。 唐 李白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詩:“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 王琦 註:“金仙,謂佛。” 明 葉憲祖 《丹桂鈿合》第一折:“忽被閒情惱,徘徊夜未眠,月中乘興去,還擬問金仙。” 清 姚鼐 《嶽麓寺》詩:“試將萬古懷,移問金仙術。”
只在
(1).總在;仍在。 宋 蘇軾 《殢人嬌·贈朝雲》詞:“朱脣筯點,更髻鬟生彩。這些箇,千生萬生只在。” 宋 李萊老 《謁金門》詞:“舊恨新愁都只在,東風吹柳帶。”《三國志平話》卷中:“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 關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賈島 《尋隱者不遇》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水滸傳》第八回:“那人問道:‘ 薛端公 在何處住?’ 董超 道:‘只在前邊巷內。’”《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這酸子。’”
不言
(1).不說。《書·說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晉 孫綽 《天台山賦》:“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九:“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南史·王儉傳》:“所以得厝私懷,實由稟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問 《桂陽三日述懷》詩:“愚謂嬉遊長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栴檀
(1).梵文“栴檀那”(candana)的省稱。即檀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道安》:“雨甘露於豐草,植栴檀於 江 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親觀妙用,雕刻栴檀。” 宋 蘇軾 《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詩:“栴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臍柏所薰。”《西遊記》第八回:“佛子還來歸本願, 金禪長老 裹栴檀。” 蘇曼殊 《答瑪德利瑪湘女士》:“復實以栴檀香屑,最能耐久。”參見“ 檀香 ”。
(2).指山茶科紫莖屬一類植物。
假藉
亦作“ 假耤 ”。憑藉;藉助。《墨子·尚賢中》:“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將豈能親其上哉?” 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云:“古無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北史·隋蔡景王整傳》:“世間貧家兄弟多相愛,由相假藉;達官兄弟多相憎,爭名利故也。” 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詩:“幸遇芳菲日,猶當強健時,萬金何假藉,一盞莫推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漢書·朱博傳贊》曰:‘又見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權。’ 顏師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又《漢書音義》曰:‘…… 晉灼 曰:若作借字,則無煩雲以物借人之借,為作耤字,所以有音。’此論極當。”按,今本《漢書》作“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