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丁大參晉秩掌憲

作者:李孫宸 朝代:明代

賀丁大參晉秩掌憲原文

澄清萬里肅冰壺,開府東南亦壯圖。

方岳舊臣仍鞅掌,憲台新命更專符。

天連瘴海濤聲靜,地控羅浮岳色孤。

計日東歸憐繡袞,星辰三殿待追趨。

詩詞問答

問:賀丁大參晉秩掌憲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賀丁大參晉秩掌憲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賀丁大參晉秩掌憲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孫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孫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參考注釋

澄清

(1) 雜質沉澱下來,液體變清

這小河沙石太多,需澄清後方可用來灌溉禾苗

(2) 另見 chéngqīng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冰壺

(1).盛凍的玉壺。常用以比喻品德清白廉潔。語本《文選·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李周翰 註:“玉壺冰,取其絜浄也。” 唐 姚崇 《冰壺誡序》:“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清也……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王孫作醵》:“官況托冰壺,友誼敦芳醑,數載夢中孤,今日樽前聚。” 清 陳夢雷 《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霜鍔揚輝耀,冰壺濯晶瑩。”

(2).借指月亮或月光。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冰壺通皓雪,綺樹眇晴煙。” 宋 楊萬里 《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詩:“人間何處冰壺是,身在冰壺卻道非。” 元 馬致遠 《青山淚》第三折:“正夕陽天闊暮江迷,倚晴空 楚 山疊翠,冰壺天上下,雲錦樹高低。” 明 陳所聞 《浪淘沙·中秋同皮元素泛月》曲:“秋色老梧桐,月滿遙空。畫橋百尺似飛虹。人向冰壺同載酒,細浪輕風。” 清 李基和 《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詩:“誰畫 雁門 今夜裡,山川別樣貯冰壺。”

開府

(1).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成立府署,選置僚屬。《後漢書·董卓傳》:“ 傕 ( 李傕 )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 三國 魏 阮籍 《辭蔣太尉辟命奏記》:“開府之日,人人自以為掾屬。”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史君 開府未浹旬,欲戴綸巾揮白羽。”

(2).指有權開府的官員。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清新 庾開府 ,俊逸 鮑參軍 。”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九:“ 無咎 ( 晁無咎 )云:‘疑 宋開府 鐡石心腸。’”

(3).特指 庾信 。 宋 歐陽修 《答判班孫待制見寄》詩:“惟恨 江淹 才已盡,難酬 開府 句清新。”

(4).府兵軍職。 西魏 和 北周 時全國府兵分屬於二十四軍,每軍設一開府,兵額約二千人。參閱《北史·李弼等傳論》、《新唐書·兵志》。

東南

介於東和南之間的方向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壯圖

壯志,宏偉的意圖。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雄心摧於弱情,壯圖終於哀志。” 唐 司空圖 《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二:“羸形不畫 凌煙閣 ,只為微才激壯圖。”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程瑀 ﹞嘗寄詩與鄉人云:‘試問青山圓也未,不應久負壯圖心。’” * 《和 * 同志七絕》之一:“敵後常撐亦壯圖,三師能解國家憂。” 夏衍 《長途》:“到 廣西 腹地來墾荒了……有這樣的壯圖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抗戰之前也是很難想像的吧。”

方岳

見“ 方岳 ”。

亦作“ 方岳 ”。1.四方之山嶽。古指東嶽 泰山 、西嶽 華山 、南嶽 霍山 (一指 衡山 )、北嶽 恆山 。《書·周官》:“王乃時巡,考制度於四岳,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 孔 傳:“覲四方諸侯,各朝於方岳之下,大明考績黜陟之法。”按,《舜典》“四岳羣牧” 孔穎達 疏:“《釋山》云: 泰山 為東嶽, 華山 為西嶽, 霍山 為南嶽, 恆山 為北嶽。”《左傳·昭公四年》“四岳” 晉 杜預 註:“東嶽 岱 ,西嶽 華 ,南嶽 衡 ,北嶽 恆 。” 宋 蘇軾 《策略》五:“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厲……而五載一巡狩,朝諸侯於方岳之下。”

(2).指州郡。《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五年》:“ 寵 為 汝南 太守、 豫州 刺史二十餘年,有勛方岳。及鎮 淮南 , 吳 人憚之。” 南朝 陳 徐陵 《陳武帝下州郡璽書》:“卿等擁旄方岳,相任股肱。” 宋 葉適 《風雩堂記》:“今公久於侍從,勞於方岳,退而休之,無所復羨。” 清 姚鼐 《聖駕南巡賦序》:“王者兼覆九州,內撫畿甸,外察方岳。”

(3).傳說 堯 命 羲 和 四子掌四岳,稱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後因稱任專一方之重臣為“方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時 殷仲堪 在門下,雖居機要,資名輕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許。” 唐 楊炯 《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遂罷方岳之官,仍居上臺之位。”《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七年》:“右丞受天子命,為方岳重臣,不思執弓矢討賊,乃欲自逸邪?” 明 何景明 《送熊廷振之楚藩》詩:“同榜衣冠照鄉里,十年名位登方岳。”

舊臣

老臣。《漢書·劉向傳》:“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陳書·王沖傳》:“初, 高祖 以 沖 前代舊臣,特申長幼之敬。”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敘》:“前世舊臣,備將相、處腹心爪牙之任者,一旦回心,奉令北鄉,如素委質。”

鞅掌

事務繁忙的樣子

軍事鞅掌

國事鞅掌

憲台

(1). 後漢 改稱 漢 御史府為憲台。後為同類機構的通稱,亦以稱御史等官職。 漢 應劭 《漢官儀·憲台》:“ 漢 御史府, 後漢 改稱憲臺。”《後漢書·袁紹傳》:“臣以負薪之資,拔於陪隸之中,奉職憲臺,擢授戎校。”《隋書·文學傳序》:“發號施令,鹹去浮華。然時俗詞藻,猶多淫麗,故憲臺執法,屢飛霜簡。” 唐 白居易 《夏日獨直寄蕭侍御》詩:“憲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新唐書·百官志三》:“ 龍朔 二年,改御史臺曰憲臺。”

(2).舊時對上官的尊稱。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稱謂》:“ 鄂西 林相公 云:‘ 唐 龍朔 二年改御史臺為憲臺,是憲臺之稱,內惟都御史,外惟總督巡撫當之耳。今通稱司、道、府為憲臺,誤矣。’余按…… 唐 雖改御史臺為憲臺,而亦改中書為西臺,祕書為塹臺,不專以御史所屬為臺,則以憲臺稱上官,似可通融。”《老殘遊記》第十五回:“縣官見 黃人瑞 立在東牆下,步上前來,請了一個安,説道:‘老憲臺,受驚不小!’”

新命

新被任命。亦指新的任命。多指提升。 唐 岑參 《虢州酬辛侍御見贈》詩:“夫子屢新命,鄙夫仍舊官。”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凡所詢訪,皆合大猷,宜繼前勞,佇光新命。”

瘴海

(1).指南方海域。 唐 翁綬 《行路難》詩:“雙輪晚上銅梁雪,一葉春浮瘴海波。” 明 楊慎 《宿金沙江》詩:“豈意飄零瘴海頭, 嘉陵 回首轉悠悠。” 清 張際亮 《遷延》詩:“舟山鬼泣君知否,無數樓船瘴海間。”

(2).指南方有瘴氣之地。《舊唐書·蕭遘徐彥若等傳論》:“逐 徐 薛 於瘴海,置 綮朴 於巖廊。” 唐 盧綸 《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詩:“瘴海寄雙魚,中宵達我居;兩行燈淚下,一紙 嶺 南書。” 宋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墮南州瘴海間。”

濤聲

(1) 浪濤拍岸的聲響

(2) 聽起來像拍岸浪聲的某物,或被認為像拍岸浪聲的某物

羅浮

山名。在 廣東省 東江 北岸。風景優美,為 粵 中遊覽勝地。 晉 葛洪 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稱為“第七洞天”。相傳 隋 趙師雄 在此夢遇梅花仙女,後多為詠梅典實。 南朝 陳 徐陵 《奉和山地》:“ 羅浮 無定所,鬱島屢遷移。”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 南海 以竹為甑者,類見之矣,皆 羅浮 之竹也。” 元 張可久 《天淨沙·孤山雪夜》曲:“淡粧人在 羅浮 ,黃昏月上 西湖 ,翠袖翩翩起舞。” 清 屠宸楨 《疏影》詞:“酒醒黃昏,看足香痕,好夢 羅浮 重省。”參見“ 羅浮夢 ”。

計日

(1).計算日數。《佛說長阿含經》卷十一:“爾時善宿聞佛語已,屈指計日,至七日已。” 宋 陸游 《溪行》詩:“逢人問墟市,計日買薪蔬。”

(2).形容短暫,為時不遠。 唐 岑參 《送羽林長孫將軍赴歙州》詩:“剖竹向江濆,能名計日聞;隼旗新刺史,虎劍舊將軍。” 宋 程洵 《伯羽許見過雨不果》詩:“鄉閭駕言歸,計日抵舊廬。” 明 陳所聞 《一枝花·贈陳延之》套曲:“怎如你,豹成文,計日也囊脫穎,眼見得鳳生雛。”

東歸

指回故鄉。因 漢 唐 皆都 長安 ,中原、 江 南人士辭京返里多言東歸。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唐 鄭谷 《送京參翁先輩歸閩中》詩:“解印東歸去,人情此際多。” 唐 鄭谷 《賀進士駱用錫登第》詩:“春榜到春晚,一家榮一鄉……好是東歸日,高槐蕊半黃。”

星辰

星的總稱

日月星辰

三殿

(1).即 唐 大明宮 之 麟德殿 。《玉海·宮室·唐三殿》:“ 三殿 者, 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 。結鄰 鬱儀樓 即 三殿 之東西廊也。” 唐 杜甫 《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詩:“詔從 三殿 去,碑到百蠻開。” 唐 韓愈 《李公墓志銘》:“十三年,公與 忠武軍 節度使司空 光顏 、 邠寧 節度使尚書 釗 ,俱來朝,上為之燕 三殿 。”

(2).指皇宮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宮。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國初定三院》:“至 順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設 中和殿 、 保和殿 、 武英殿 、 文華殿 、 文淵閣 、 東閣 諸大學士名。 乾隆 戊辰,特旨罷 中和殿 大學士,改為 體仁閣 ,以配三殿三閣之名焉。”

(3). 宋 時太皇太后在世,與皇太后、皇后並稱三殿;若無太皇太后,則天子與太后、皇后亦稱三殿。 宋 錢愐 《錢氏私志》:“上同三殿徐登步輦還內。”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三宮三殿》:“國朝有太皇太后時,並皇太后、皇后稱三殿,其後,乘輿行幸,奉太后,偕皇后以出,亦曰三殿。”

詩詞推薦

賀丁大參晉秩掌憲原文_賀丁大參晉秩掌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