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寓言原文

置方丈之屏於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

一指當目,可使不見泰華巔。

畫灰促膝,謂弗聞焉。

書其後者,不啻耳屬於垣。

勿恃已之明,勿謂人弗聰。

吾誰欺乎,與時偕行。

詩詞問答

問:寓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寓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二

2. 葉

參考注釋

方丈

(1) 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因住持的居室四方各為一丈,故名

(2) 也指佛寺或道觀的住持

之前

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

吃飯之前要洗手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九仞

六十三尺。一說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極高或極深。《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孔 傳:“八尺曰仞。” 陸德明 釋文:“七尺曰仞,一雲八尺曰仞。”《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趙岐 註:“軔,八尺也。” 唐 黃滔 《景陽井賦》:“沒地無慙,顧九仞之深可匿。” 宋 葉適 《何倫秀才親喪不能舉》詩:“何當深九仞,更與崇四尺。” 郭沫若 《謝陳代新》:“說了一句外行話,敵對者會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一指

(1).一個指頭。《孟子·告子上》:“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 宋 蘇轍 《御風辭》:“子輕如鴻毛,彼將以為千石之鐘;子細如一指,彼將以為十仞之墉。”

(2).一次指點,或一下指向。 漢 王充 《論衡·程材》:“直言一指,觸諱犯忌。”《晉書·苻生載記》:“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天戈一指士爭奮,鼠竄狼奔返 晉陽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們腳上的夥計們回來了?’”

(3).《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此謂天下雖大,一指可以蔽之;萬物雖多,一馬可以理盡,故無是無非。後因以“一指”為齊是非得失之典實。 晉 潘岳 《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虛以同條,齊得失於一指者,愛惡未始有所繫,窮通不足以滑和。”參見“ 一指馬 ”。

(4).一個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泰華

(1). 泰山 與 華山 的並稱。《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夏桀 之居,左 河 濟 ,右 泰 華 , 伊闕 在其南, 羊腸 在其北,修政不仁, 湯 放之。” 宋 辛棄疾 《臨江仙·戲為山園蒼壁解嘲》詞:“有心雄 泰 華 ,無意巧玲瓏。”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斯真 泰 華 兩峯,同標峻絶矣。”

(2).即 華山 。 明 楊基 《送魏萬之安西》詩:“雲散岳蓮開 泰 華 ,月寒郊樹隱 新豐 。”

畫灰

(1).用棍在灰中撥動。 宋 蘇軾 《寄餾合刷瓶與子由》詩:“寄君東閣閒蒸栗,知我空堂坐畫灰。”

(2).作為暗自思考或秘密議事的輔助方式。 前蜀 貫休 《秋寄李頻使君》詩之二:“留客朝嘗酒,憂民夜畫灰。” 宋 陸游 《南唐書·宋齊丘傳》:“﹝ 烈祖 ﹞獨與 齊丘 議事,率至夜分。又為高堂,不設屏幛,中置灰爐而不設火。兩人終日擁爐畫灰為字,旋即平之。” 明 張煌言 《癸巳除夕》詩:“無情天地猶擐甲,有意山川獨畫灰。”

促膝

膝蓋對著膝蓋,指相對近坐

促膝之狹坐,交杯觴於咫尺。——《抱朴子·疾謬》

促膝談心

其後

在某時之後

其後,事情仍無起色

不啻

(1)

不止;不只

工程所需,不啻萬金

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洪亮吉《治平篇》

(2)

如同

人民盼望解放軍,不啻大旱之望雲霓

雖連城拱壁不啻也。——《聊齋志異·促織》

(3)

不過

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耳屬

《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 鄭玄 箋:“王無輕用讒人之言,人將有屬耳於壁而聽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後因以“耳屬”謂竊聽。《晉書·苻堅載記上》:“禁中無耳屬之理,事何從泄也?”《新五代史·唐神閔敬皇后劉氏傳》:“宰相論於 延英 ,後於屏間耳屬之。”

與時偕行

變通趨時。《易·損》:“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李鼎祚 集解引 虞翻 曰:“變通趨時,故與時偕行。”

詩詞推薦

寓言原文_寓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