鑷白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鑷白原文

白黑甚分明,因之善惡喻。

白善黑為惡,人所共知素。

而亦有時異,乃在發與須。

喜黑惡其白,善惡斯頓殊。

黑善白反惡,黑白色非改。

以其托非地,黑吉白成悔。

好惡與妍媸,人情鮮定期。

因之欣戚生,冷看真成痴。

然復更有說,鬚髮老始白。

人孰不願老,於白何須責。

既白而又鑷,是為欲無厭。

鑷者非痴何,抒懷成口占。

詩詞問答

問:鑷白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鑷白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一

2. 一解

參考注釋

白黑

(1).白色與黑色。《管子·明法解》:“故以戰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職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見也,如白黑之分。”《禮記·明堂位》“ 夏後氏 駱馬黑鬣” 唐 孔穎達 疏:“駱,白黑相間也。”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江陰白鸜鵒》:“烏不日黔鵠不浴,白黑之朴由天然。”

(2).指稻和黍。

(3).比喻是非、善惡、賢愚、清濁等相反的人或事物。《史記·太史公自序》:“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漢書·王莽傳中》:“羣縣賦斂,遞相賕賂,白黑紛然。” 顏師古 註:“白黑,謂清濁也。”《後漢書·馮衍傳上》:“省羣議之是非,詳眾士之白黑。” 李賢 註:“白黑,猶賢愚也。” 唐 杜甫 《兩當縣吳中侍御江上宅》詩:“不忍殺無辜,所以分白黑。”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 崇禎 十七年,而《熹宗實録》未成,亦由門戶方爭,白黑難定。”

(4).分清;辨別。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三:“瞽説聖所擇,愚謀帝不罪,況乎言有文,白黑時利害。”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其典吏部也,盡刮宿弊,專以白黑善惡為己任。”

(5).佛教語。指俗人與僧徒。因俗人衣白,僧徒衣黑,故稱。 晉 智林 《與周顒書》:“貧道捉麈尾以來,四十餘年,東西講説,謬重一時。其餘義統,頗見宗録,唯有此途,白黑無人得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一·支遁》:“﹝ 支遁 ﹞止 東安寺 ,講《道行般若》。白黑欽崇,朝野悅服。”《八瓊室金石補正·唐本願寺三門碑》:“講唱表正,白黑攸歸。”

(6).指圍棋中的白子與黑子。 唐 李頎 《彈棋歌》:“ 藍田 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 唐 韓愈 《送靈師》詩:“圍棋鬭白黑,生死隨機權。” 宋 劉敞 《留鄰幾君章弈棋便宿小齋》詩:“錯落盤上棋,白黑互跨所。”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善惡

好壞;褒貶。《楚辭·離騷》:“世幽昧以眩曜兮,孰雲察余之善惡。”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朱熹 註:“褒貶。”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之三:“善惡可勸戒,是非後世當考者,書之,其細故常行,更不備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

白善

白色的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土一·白堊》:“土以黃為正色,則白色為惡色,故名堊。後人諱之,呼為白善。”參見“ 白堊 ”。

人所共知

普遍都知道

這篇演說與他那人所共知的保守見解截然相反

而亦

連詞。表示承接。《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左傳·成公二年》:“公即位,受盟於 晉 ,會 晉 伐 齊 。 衛 人不行使於 楚 ,而亦受盟於 晉 ,從於伐 齊 。”

有時

(1).有時候。表示間或不定。《周禮·考工記·序》:“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 唐 張喬 《滕王閣》詩:“疊浪有時有,閒雲無日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心裡反悔 鳳翔 多了 焦 家這件事,卻也有時念及,心上有些遣不開。”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從一個遊樂場帶到另一個遊樂場,有時坐下來看一陣,有時站在那裡停一會。”

(2).謂有如願之時。 唐 李白 《行路難》詩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 劉雲 《婕妤怨》詩:“秋扇尚有時,妾身永微賤!”

乃在

猶乃才。僅僅。在,通“ 才 ”。《漢書·賈誼傳》:“ 長沙 迺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黑白

(1) 黑色和白色的統稱

(2) 比喻是非、善惡、清濁

非地

(1).猶言是非之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盧仝》:“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爛,可不痛哉!”

(2).不適宜去的地方。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文章政事》:“男女無父母之命,私有所從,王法不許;父母違男女之願,置之非地,公論豈容?”

好惡

偏好;喜好

翻譯時不應根據自己的好惡改變原文的意思

妍媸

同“ 妍蚩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四體妍媸,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宋 蘇軾 《影答形》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清 趙翼 《鄉試屆期分遣兒孫赴試》詩:“科場得失原靡定,文字妍媸要共觀。” 茅盾 《子夜》八:“他( 馮雲卿 )轉臉仔細看著女兒,似乎把想像中的 劉玉英 和眼前的他的女兒比較妍媸。”

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說新語·自新》

(2) 情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3) 恩惠,情誼

做個人情

(4) 贈品、禮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見賈母,將人情土物各種酬獻了。——《紅樓夢》

定期

已知、規定或預測時期

定期保單

定期保險

欣戚

見“ 欣戚 ”。

亦作“ 欣慼 ”。喜樂和憂戚。《魏書·孫紹傳》:“奉國四世,欣戚是同。” 元 胡長孺 《題山外歸人》詩:“人閒萬得喪,欣慼隨所制。” 明 劉基 《雜詩》之三五:“盛年異欣戚,薄暮空噬臍。” 魯迅 《三閒集·在鐘樓上》:“那時我於 廣州 無愛憎,因而也就無欣戚,無褒貶。”

真成

(1).真是;實是。 唐 李白 《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詩:“ 衛青 謾作大將軍, 白起 真成一竪子。” 唐 張鷟 《遊仙窟》:“真成物外奇稀物,實是人間斷絶人。”

(2).真箇;的確。 南朝 梁簡文帝 《和人以妾換馬》詩:“真成恨不已,願得路傍兒。” 唐 韓愈 《過鴻溝》詩:“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 宋 陸游 《正月二十八日大雪過若耶溪至雲門山中》詩:“山中看雪醉騎驢,清賞真成十載無。”

鬚髮

鬍鬚和頭髮的統稱

鬚髮全無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無厭

(1).不滿足;沒有限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夫多貪,求欲無厭。”《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鄒陽 ﹞乃從獄中上書曰:‘……﹝聖王﹞封 比干 之後,修孕婦之墓,故功業復就於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 唐 屈同仙 《燕歌行》:“ 昭君 遠嫁已多年,戎狄無厭不復和。” 梁斌 《紅旗譜》八:“他貪得無厭的性子,隨著年歲的增長,更加殘忍了。”

(2).不厭倦;不厭煩。《荀子·非相》:“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之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 楊倞 註:“無厭倦也。”《漢書·王莽傳上》:“﹝ 高皇帝 ﹞樂善無厭,班賞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 宋 蘇軾 《出峽》詩:“幽尋遠無厭,高絶每先上。”

不要壓迫或逼迫。厭,通“ 壓 ”。《老子》:“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高亨 註:“《説文》:‘厭,笮也。’‘笮,迫也。’厭即壓迫之壓。”

抒懷

抒發胸臆

賦詩抒懷

口占

(1).謂口授其辭。《漢書·遊俠傳·陳遵》:“ 遵 馮幾,口占書吏,且省官事,書數百封,親疏各有意, 河南 大驚。” 宋 陸游 《南唐書·盧郢傳》:“ 郢 忽顧筆吏,口占使書,不竄易一字。 鉉 服其工。”

(2).謂作詩文不起草稿,隨口而成。《漢書·朱博傳》:“閤下書佐入, 博 口占檄文。”《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二年》:“﹝帝﹞善屬文,多於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 朱自清 《冬天》:“ S君 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

詩詞推薦

鑷白原文_鑷白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