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富一貧分兩寺,李紳尚未悉之深。
因教僧籙周急體,不異法王平等心。
自昔已稱雕與飾,即今仍燦碧還金。
促成七字歸鞍控,靜聽鐘聲送出林。
詩詞問答
問:《疊李紳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韻·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一
2. 李紳天竺靈隱二寺詩云魚扃畫鎖龍宮寶雁塔高摩欲界金注云二寺殷富蓋知之未深今之靈隱緇旅眾多而常住田少不足供寺僧齋飯天竺則每年香市所入頗有餘貲因而兩寺貧富判然藩司徐恕曾經奏及傳諭撫臣王亶望為之調劑令天竺寺住持僧歲給靈隱住持五百金以資日用亦由平等法而推者也
參考注釋
分兩
一分一兩。謂分量,輕重。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但云此病若何,當服何藥,是在《千金》某部第幾卷,即取紙書授之,分兩不少差。”《紅樓夢》第八四回:“太太説了,叫 * 奶親自把分兩對準了呢。”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一一章:“ 蕭長春 聽了,在心裡掂了掂分兩。”
李紳
李紳(772-846) : 唐代詩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後遷居無錫(今屬江蘇)。元和年間進士。歷任校書郎、翰林學士。因事遭貶謫。後拜相,又出為淮南節度使。為新樂府運動參加者。《憫農》詩二首較有名。尚未
至今未曾;還沒有。
例句: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三回:“正是科爾沁部統領明安,尚未行禮,即大哭道“全部軍士都敗沒了,貴統領布塞聞已戰死了。”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左拉
周急
周濟困急。《論語·雍也》:“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朱熹 集註:“急,窮迫也;周者,補不足。”《後漢書·王丹傳》:“﹝ 丹 ﹞家累千金,隱居養志,好施周急。” 李賢 註:“周急,謂周濟困急也。” 宋 葉適 《塔頭林君輓詩》:“今歲田荒望周急,鄉村憶著倍關情。” 清 褚人穫 《堅瓠廣集·朋友不通財》引《孑庵雜錄》:“ 顏子 屢空,不改其樂, 原思 則夫子與粟,猶且辭卻,二子豈望人周急者?”
不異
沒有差別;等同。 晉 羊祜 《讓開府表》:“雖歷內外之寵,不異寒賤之家。” 唐 杜甫 《兵車行》:“況復 秦 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宋 朱熹 《劉十九府君墓志銘》:“蓋與先生不異,而溫厚謹良則又過之。”
法王
(1).佛教對 釋迦牟尼 的尊稱。亦借指高僧。《法華經·譬喻品》:“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宋 蘇軾 《贈虔州慈雲寺鑒老》詩:“卻須重説圓通偈,千眼薰籠是法王。” 清 金農 《得宋高僧手寫<涅槃經>殘本即題其後》詩:“法王力大書體肥,肯落人間寒與飢。”
(2). 元 明 等朝授予紅教喇嘛首領的封號。 元世祖 至元 七年封薩迦派首領 八思巴 為大寶法王。 明 朝分封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的上層喇嘛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 明 朝繼承 元 朝的制度,設立了軍事統治機構,並封其長老為國師、法王,令其撫治人民,定期朝貢。”
(3).指天主教教皇。 魯迅 《墳·人之歷史》:“ 羅馬 法王,又竭全力以塞學者之口。”
平等
(1)
(2) 在程度、價值、質量、性質、能力或狀況上與他人或他物相同的或相等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特指在享受待遇或特權方面與他人等同的
所有的人生來是平等的
(4) 平常;一般
她不肯嫁個平等丈夫。——清· 李漁《意中緣》
自昔
往昔;從前。《詩·小雅·楚茨》:“自昔何為?我蓺黍稷。”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自昔哲王,先天而順。”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談玄;橫雕龍於翠尾,飛縞鳳於瓊筵。” 宋 范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爆竹行》:“歲朝爆竹傳自昔, 吳 儂正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即今
今天;現在。 唐 高適 《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宋 陸游 《連日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促成
促使事情辦成
促成妥協的機會
七字
指七言詩。 唐 元稹 《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七字排 居敬 ,千詞敵 樂天 。” 唐 陸龜蒙 《和襲美病後春思韻》:“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勞言語傍花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引 清 許可覲 《敘事解疑》:“ 仇長文 闈戰後,忽憶 青青柳 ‘有信欲傳’之句,題七字於扇頭,以贈 許丹忱 云:‘誰將十萬快腰纏,漫道 揚州 好著鞭,不謂秋來多客思,夢魂已到玉臺前。’”
歸鞍
猶歸騎。回家所乘的馬。 唐 張說 《東都酺宴》詩之三:“ 洛 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 宋 歐陽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詩:“午漏聲初轉,歸鞍路偶同。” 宋 姜夔 《一萼紅》詞:“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
靜聽
仔細地聽。 晉 劉伶 《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 泰山 之形。” 唐 劉長卿 《聽彈琴》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他索性不則一聲,妝睡在那裡靜聽。” 茹志鵑 《黎明的故事》二:“媽媽……有時停了筆,側耳靜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