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宗室趙伯言朝請

作者:釋道潛 朝代:宋代

寄宗室趙伯言朝請原文

趙侯天人裔,雅韻能拔俗。

豈意江湖間,解後識眉目。

高談為余傾,落落如轉轂。

端無貴富驕,但有文字欲。

交遊多望士,頡頏爭馳逐。

艱難風義高,跡與古人續。

銅章領劇邑,宛在江之曲。

鳴弦陶永日,了不事鞭撲。

新詩擬建安,簡遠詞不縟。

錦囊有餘棄,示我僅盈軸。

持還故山棲,把玩時反覆。

美哉韶濩音,鏘然落岩谷。

嗟余真淺陋,學海無一掬。

仰君東溟深,短綆不可觸。

詩詞問答

問:寄宗室趙伯言朝請的作者是誰?答:釋道潛
問:寄宗室趙伯言朝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道潛的名句有哪些?答:釋道潛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五部

參考注釋

天人

(1) 天和人;天象和人事

天人之際

天人合一

(2) 仙人;神人;才能或容貌出眾的人

(3) 特指天子

雅韻

(1).雅正的韻律。 漢 蔡邕 《琴賦》:“指掌反覆,抑案藏摧,於是繁絃既抑,雅韻復揚。” 唐 李商隱 《高松》詩:“有風傳雅韻,無雪試幽姿。” 明 宋濂 《送晉王傅李君恩迪之官詩》序:“我知 李君 文且賢也,翩翩乎修辭,截截乎雅韻。”

(2).風雅的韻致。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嘲弄嗤妍,凌尚侮慢者,謂之蕭豁雅韻。”《宋書·謝方明傳》:“無他伎能,自然有雅韻。” 宋 葉適 《題韓尚書帖》:“當時有識者皆怪訝,謂‘此乃古人遺風,前輩雅韻,奈何反被劾也’。”

拔俗

超出凡俗;超越流俗。《後漢書·仲長統傳》:“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 唐 李白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詩:“ 裴公 有仙標,拔俗數千丈。” 宋 王禹偁 《為史館李相公讓官表》:“伏念臣才非拔俗,世乏顯官,爰自策名,適逢昌運。”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文獻》:“ 裘文達 尚書,書法自成一家,其瀟灑拔俗之致,似不食人間煙火者。”

解後

見“ 解逅 ”。

眉目

(1) 眉和眼

(2) 面貌

眉目清秀

(3) 事情的頭緒

把事情弄出點眉目來再走

(4) 文章的條理

在重要處劃線以清眉目

高談

亦作“ 高譚 ”。1.侃侃而談,大發議論。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接識》:“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為不遜。” 北周 庾信 《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高譚變白馬,雄辯塞 飛狐 。” 明 許承欽 《將相談兵歌題蔡懷真畫冊》詩:“蟹羹魚炙行日夕,高談話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這班‘社會的棟樑’么?”

(2).不切實際的議論。 晉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靈 聽聖言而數驚, 秦孝 聞高談而睡寐。”

(3).高明的談吐;高尚的言談。 南朝 梁 蕭統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高談屬時勝,寡聞終自恧。” 宋 秦觀 《送喬希聖》詩:“杖藜對客騁高談,自覺胸襟輩 堯 禹 。”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高譚羣兒驚,健筆小儒怍。”

落落

(1) 形容舉止瀟灑自然;豁達開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別人合不來;孤獨 <落落寡合>

(3) 堆積的樣子

落落大滿。——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轉轂

(1).載運貨物的車子。《戰國策·秦策一》:“當 秦 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韓詩外傳》卷七:“堂高九仞,榱題三圍,轉轂百乘。”《漢書·貨殖傳》:“轉轂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 顏師古 註:“轉轂,謂以車載物而逐利者。”

(2).飛轉的車輪。比喻行進迅速。《淮南子·兵略訓》:“欲疾以遬,人不及步鋗,車不及轉轂。” 唐 賈島 《古意》詩:“碌碌復碌碌,百年雙轉轂。”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惟念時節遷流,疾於轉轂。”

貴富

(1).猶富貴。《國語·吳語》:“民之惡死而欲貴富以長沒也,與我同。” 漢 王符 《潛夫論·忠貴》:“貴富太盛,則必驕佚而生過。” 唐 韓愈 《圬者王承福傳》:“將貴富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 明 方孝孺 《娛靜樓記》:“智可以綜萬物之變而不詭,義可以拯生民之戹而不伐,舍則弛,用則張,不以貴富動其心者,其惟 諸葛孔明 乎!”

(2).指富貴者。《墨子·尚賢中》:“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史記·貨殖列傳》:“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後宮,徧諸侯。”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交遊

亦作“ 交遊 ”。1.朋友。《管子·權修》:“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鄭君墓志銘》:“君天性和樂,居家事人,與待交遊,初持一心,未嘗變節。”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 蕭伯升 ﹞豪詄自喜,意氣卓犖,交遊滿天下。”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至於地方一層,實在毫無辦法想了。因為我並無交遊,止認得幾個學校。”

(2).交際;結交朋友。《荀子·君道》:“其交遊也,緣類而有義。”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遊為末。” 宋 王安石 《與陳和叔內翰書》:“與 和叔 交遊三十年,非敢相求於末度。” 孫犁 《白洋淀紀事·走出以後》:“她卻交遊很廣,認識許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許多姐妹。”

見“ 交遊 ”。

望士

有聲望的人士。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忠賢望士,謂之黨人,囚捕誅鋤,天下嗟敖。”《初學記》卷十一引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晉陽秋》:“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

頡頏

(1) 鳥上下飛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詩·邶風·燕燕》

何緣交頸為鴛鴦!期頡頏兮共撬翔。——《警世通言》

(2) 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藩夏連輝,頡頑名輩。——《晉書·文苑傳序》

故頡頏以傲世。——《東方朔畫贊》

浙江才士,二人不相頡頏。——《英烈傳》

馳逐

(1) 賓士追趕

繁華街區,請勿馳逐

(2) 賽馬

艱難

艱苦困難

歷艱難險巇。——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長而艱難的行軍

風義

(1).猶風操。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序》:“ 建中 四祀, 朱泚 作亂,居我鳳巢;忠臣義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鹹悉載之,使後來英傑,貴風義而企慕。”《資治通鑑·梁武帝普通元年》:“ 熙 好文學,有風義,名士多與之游。” 清 吳偉業 《贈家侍御雪航》詩:“吾家侍御公,平生藴風義。”

(2).猶情誼。 唐 高適 《同衛八題陸少府書齋》詩:“深房臘酒熟,高院梅花新。若是周旋地,當令風義親。” 宋 蘇軾 《與陳季常書》之十二:“先生篤於風義,至自割瘦脛以啖我,可謂至矣。”

(3).風度儀態。 宋 梅堯臣 《送張聖民學士知登州》詩:“慕君才行美,風義亦倜儻。”

(4).指詩文的風格義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周繇》:“宗派或殊,風義必合。” 章士釗 《趙伯先事略》:“既至校,知有 趙聲 伯先 其人,文章風義冠絶於堂,則大喜,引而親之,相許備至。”

諷諫評議。《晉書·陸機傳》:“奇偉則 虞翻 、 陸績 、 張惇 以風義舉政。”一本作“ 諷議 ”。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銅章

古代銅製的官印。 唐 以來稱郡縣長官或指相應的官職。 漢 應劭 《漢官儀》:“千石至三百石銅印。六百石銅章墨綬。” 唐 岑參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詩:“縣花迎墨綬,關柳拂銅章。” 明 宋濂 《處州季君墓銘》:“手麾義旌,從者如水,左捕右攘,朱衣銅章。”

劇邑

政務繁劇的郡縣。《晉書·王猛傳》:“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凶猾。” 前蜀 杜光庭 《程德柔醮水府修堰詞》:“ 當縣 地控上游,素名劇邑,賦輿重大,耕稼茲繁。” 宋 葉適 《題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劇邑,乃不忘博學審問之功;他日聞其政,必異於今人也。” 清 周在浚 《周亮工行述》:“ 濰 ,劇邑也,事繁叢弊。”

鳴弦

亦作“ 鳴絃 ”。 1.《論語·陽貨》:“子在 武城 ,聞弦歌之聲。”原謂 子游 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後以“鳴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樂。《後漢書·循吏傳贊》:“一夫得情,千室鳴弦。” 李賢 註:“一夫謂守長也。千室謂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則其下鳴弦而安樂也。” 宋 曾鞏 《送韓玉汝使兩浙》詩:“使傳東馳下九天,此邦曾屈試鳴弦。”

(2).撥動琴弦,使之作響。 三國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鳴弦發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長。”

(3).指琴瑟琵琶等弦樂器。 晉 陶潛 《閒情賦》:“仰睇天路,俯促鳴絃。”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但歌聊一曲,鳴弦未息張。” 唐 楊炯 《和鄭校仇內省眺矚思鄉懷友》:“頽風暌酌羽,流水曠鳴絃。” 清 褚人穫 《堅瓠秘集·李近樓琵琶》:“《耳譚》載京師瞽者 李近樓 ,籍錦衣千戶,善琵琶,能左右手。彈新聲古曲,無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鳴弦鐵撥發之,令人髮上指,淚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獵孟諸夜歸》詩:“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永日

(1).長日,漫長的白天。《梁書·王規傳》:“玄冬脩夜,朱明永日。” 唐 李鹹用 《宿隱者居》詩:“永日連清夜,因君識躁君。” 宋 陸游 《閒居書事》詩:“玩《易》焚香消永日,聽琴煮茗送殘春。”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阮中丞被圍》:“ 阮中丞 始出視事,時方盛夏……偃臥時,稍起行,即手薙榛莽以消永日耳。” 清 錢謙益 《讀杜小箋上》:“歸田多暇,時誦 杜 詩,以消永日。”

(2).從早到晚;整天。 漢 劉楨 《公讌》詩:“永日行遊戲,歡樂猶未央。” 前蜀 韋莊 《丙辰鄜州遇寒食》詩之五:“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築氣毬聲。”《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倘然是一種名花,家中沒有的,或雖有,已開過了,便將正事撇在半邊,依依不捨,永日忘歸。” 清 陳夢雷 《生年不滿百》詩:“永日恣揮觴,沉醉勿復醒。”

(3).多日;長久。 南朝 陳 徐陵 《文帝登祚尊皇太后詔》:“皇嗣元良,藐在 崤 渭 。二臣奉迎,川途靡從。六傳還朝,淹留永日。”

(4).謂消磨時日。《詩·唐風·山有樞》:“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後漢書·崔駰傳》:“聊優遊以永日兮,守性命以盡齒。” 唐 張九齡 《登郡城南樓》詩:“閉閣幸無事,登樓聊永日。”

了不

絕不;全不。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宋 蘇軾 《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詩:“十年臥江海,了不見慍喜。” 金 元好問 《忻州天慶觀重建功德記》:“鶴既至,翔舞階庭,了不驚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清僧》:“既歸,灰心木坐,了不勾當家務。”

鞭撲

見“ 鞭撲 ”。

亦作“ 鞭朴 ”。亦作“ 鞭撲 ”。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鄧析子·轉辭》:“聖人逍遙一世,罕匹萬物之形,寂然無鞭朴之罰,莫然無叱吒之聲。”《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 韋昭 註:“鞭,官刑也,撲,教刑也。”《漢書·刑法志》:“薄刑用鞭撲。” 顏師古 註:“撲,杖也。”《宋書·少帝紀》:“親執鞭撲,毆擊無辜,以為笑樂。” 唐 元稹 《哭子》詩之五:“鞭朴校多憐校少,又緣遺恨哭三聲。”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夫人奴蓄之,無禮已甚;聞又鞭撲之。” 鄭振鐸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七》:“她是這樣掙扎的挨過畜類的生活,一天又一天的,受了多少的鞭撲。”

新詩

(1).新的詩作。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2).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 毛 * 《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建安

東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公元196—219年)

漢末 建安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簡遠

(1).簡古深遠。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 蘇子卿 、 李少卿 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 鄭 之音亦雜,而辭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 淵明 《停雲》、《時運》等篇,清腴簡遠,別成一格。”

(2).簡樸閒遠。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志銘》:“父 良臣 ,有塵外趣,雖在田野,而散朗簡遠,言不及利,對之泊如也。” 明 宋濂 《天竺靈山教寺慈光圓昭法師塔銘》:“法師風度簡遠,不妄言笑。”

錦囊

(1).用錦製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或 * 。《南史·徐湛之傳》:“以錦囊盛 武帝 納衣,擲地以示上。”《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宋 蘇舜欽 《送王楊庭著作宰巫山》詩:“落筆多佳句,時應滿錦囊。”《花月痕》第四回:“忽奉令箭一枝,錦囊一個,內固封密札。”

(2).借指詩作。 宋 楊萬里 《雲龍歌贈陸務觀》:“金印斗大值幾錢?錦囊山齊今幾篇?” 清 趙翼 《周長庚邂逅山塘具述傾注之意答詩志愧》:“錦囊倖免遭投厠,紅袖知誰肯拂塵。”參見“ 錦囊佳句 ”。

(3).吐綬雞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吐綬雞》:“﹝吐綬鷄﹞《古今注》謂之錦囊。”

故山

舊山。喻家鄉。 漢 應瑒 《別詩》之一:“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唐 司空圖 《漫書》詩之一:“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宋 秦觀 《呂與叔挽章》之一:“追惟獻歲發春間,和我新詩憶故山。” 凌景堅 《寄十眉》詩:“應被故山猿鶴笑,我偏無計渡 汾 南。”

把玩

拿著賞玩

讀之喜笑,把玩無厭。——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

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複再三;翻來覆去。《易·乾》:“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義:“反復,重復踐行之意。”《孟子·萬章下》:“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後漢書·陳蕃傳》:“言及反覆,誠辭懇切。” 殷夫 《放腳時代的足印》詩:“春給我一瓣嫩綠的葉,我反覆地尋求著詩意。”

(2).變化無常。《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反覆。” 朱熹 集傳:“反覆,傾側無常之意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和親》:“反復無信,百約百叛。” 宋 蘇軾 《罷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詩之四:“歲月如宿昔,人事幾反覆。” 明 王瓊 《雙溪雜記》:“故世道反覆,相尋亦無一定。” 陳白塵 《大風歌》第五幕:“當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時,我等大都說他是反覆亂臣?”

(3).翻轉,顛倒。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夫 莊周 安知有毀譽哉!彼蓋不勝天下之顛倒反覆於名實者,故激而為是言耳。”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音律》:“調得平仄成文,又慮陰陽反覆。”

(4).傾覆;傾動。《戰國策·趙策二》:“欲反覆 齊國 而不能。”《文選·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 李善 註:“反覆,猶傾動也。”

(5).動盪,動亂。《後漢書·伏湛傳》:“遭時反覆,不離兵凶。” 宋 李綱 《議迎還兩宮札子》:“宗社顛危,天下反覆。” 清 顧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將反覆,故出此書示臣鵠。”

(6).來回;往返。《後漢書·耿弇傳》:“我至 長安 ,與國家陳 漁陽 、 上谷 兵馬之用,還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數十日。”《陳書·周文育傳》:“﹝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里。” 唐 羅隱 《芳樹》詩:“春夏作頭,秋冬為尾,循環反覆無終已。” 宋 曾鞏 《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 鞏 辭不能,書反復至五六,辭不獲。”《西遊記》第二八回:“乘龍福老,往來必定皺眉行;跨鶴仙童,反覆果然憂慮過。”

(7).再三考慮;再三研究。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沉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 宋 蘇舜欽 《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續資治通鑑·宋哲宗紹聖元年》:“願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輕事改易。”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傳》,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粵 土司之地,漢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反覆。”原註:“舉一字而誦,皆成句,無不押韻,反覆成文也。 李 公《詩格》有此二十字詩。” 郭紹虞 校釋引《冰川詩式》所舉一例為:“碧天臨逈閣,晴雪點山屏。夕煙侵冷箔,明月歛閒亭。”並謂“此二十字,連環讀,反覆成詩四十首”。

(9).修辭格之一。用同一語句,反覆申說,以表現強烈情感的修辭手法。《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萬章上》:“ 子產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以上例句都採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山反覆而參錯,水遶灌而縈薄。” 明 馮夢龍 《掛枝兒·送別》:“那瓦兒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韶濩

亦作“ 韶護 ”。亦作“ 韶頀 ”。 湯 樂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韶濩》者。” 杜預 註:“ 殷湯 樂。” 孔穎達 疏:“以其防濩下民,故稱濩也……韶亦紹也,言其能紹繼 大禹 也。”一說, 舜 樂和 湯 樂。《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步中《雅》《頌》,驟合《韶》《護》。” 李善 注引 鄭玄 曰:“《韶》, 舜 樂;《護》, 湯 樂也。”後亦以指廟堂、宮廷之樂,或泛指雅正的古樂。 漢 桓寬 《鹽鐵論·論菑》:“蓋 越 人美蠃蚌而簡太牢,鄙夫樂咋唶而怪韶濩。” 唐 元結 《欸乃曲》之三:“停橈靜聽曲中意,好是雲山《韶濩》音。” 宋 陸游 《次金溪宗人伯政見寄韻》:“讀君長句還增氣,俗耳那聞《韶頀》聲?”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夫不朽無如金石,相感莫如音樂,斯蓋藝術之鼎彝,詞林之《韶濩》矣。”

鏘然

(1).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 唐 蔣防 《幻戲志·葉法善》:“金翠珠玉,間廁其內,樓高百五十尺,微風所觸,鏘然成韻。” 宋 蘇軾 《石芝》詩:“忽驚石上堆龍蛇,玉芝紫筍生無數。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雞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壁》:“忽聞吉莫靴鏗鏗甚厲,縲鎖鏘然。” 徐遲 《大場的一夜》:“挺一挺胸,甲上的冰柱迸落,鏘然有聲。”

(2).形容書聲琅琅。 宋 葉適 《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銘》:“入其塾,誦讀之鏘然,覃思之悠然,人雅多公父子不窮於儒也。” 清 曾國藩 《仁和邵君墓志銘》:“飢餓圍城之中,猶著《禮經通論》。誦聲鏘然,徹於巷外。”

岩谷

亦作“嵒谷”。猶山谷。《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土鬱之發,巖谷震驚。”《南齊書·杜京產傳》:“謂宜釋巾幽谷,結組登朝,則嵒谷含懽,薜蘿起抃矣。” 唐 張喬 《題玄哲禪師影堂》詩:“巖谷藏虛塔,江湖散學人。” 清 吳偉業 《贈王鑑明五十》詩:“桓榮抱詩書,拾梠逃巖谷。” 謝覺哉 《訪廣西的筆記三則》:“ 龍勝 完全是山區,入境,車即行岩谷中。”

淺陋

(1) 狹窄簡陋

山庵淺陋

(2) 貧乏

學識淺陋

學海

(1). 漢 揚雄 《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至於山,是故惡夫畫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動,所以不至於山。謂做學問當如河川流向大海,日進不已。 北齊 邢卲 《廣平王碑》:“志猶學海,業比登山。”

(2).謂學問淵博。亦指學問淵博的人。 晉 王嘉 《拾遺記·後漢》:“ 何休 木訥多智,三墳五典、陰陽算術、河洛讖緯及遠年古諺、歷代圖籍,莫不成誦也……京師謂 康成 為‘經神’、 何休 為‘學海’。” 宋 司馬光 《送導江李主簿君俞》詩:“學海無涯富,辭鋒一戰勛。” 清 王晫 《今世說·賞譽》:“ 朱 名 鶴齡 , 江 南 吳江 人,貫穿六籍,折衷百氏,著書滿家,群推學海。”

(3).喻指學術界。 唐 崔珏 《哭李商隱》詩:“詞林枝葉三春盡,學海波瀾一夜乾。” 宋 陸游 《答發解進士啟》:“將鴻漸於天庭,姑龍驤於學海。” 明 吳承恩 《賀少岩傅公晉秋卿障詞序》:“學海文龍,仕途威鳳。”

(4).比喻廣闊無邊的學問領域。 清 趙翼 《上元後三日芷堂過訪草堂》詩:“學海迷茫未有涯,何來捷徑指 褒斜 。”

一掬

亦作“ 一匊 ”。兩手所捧(的東西)。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數量。《詩·小雅·采綠》:“終朝采緑,不盈一匊。” 毛 傳:“兩手曰匊。”《文子·上德》:“土之勢勝水,一掬不能塞江河。”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胡荽》:“一升子與一掬濕土和之。” 唐 賈島 《望山》詩:“虬龍一掬波,洗盪千萬春。” 清 丘逢甲 《去歲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憮然》詩:“西風一掬哀時淚,流向秋江作怒濤。” 聞一多 《收回》詩:“留心那一掬溫存,幾朵吻。”

東溟

東海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毛 * 《清平樂·會昌》

短綆

綆,汲水用具的繩索。短綆,常比喻才識淺陋。《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 楊倞 註:“綆,索也。” 北周 庾信 《奉和永豐殿下言志》之七:“自憐循短綆,方欲問 長沮 。” 宋 陳造 《贈錢郎中》詩:“效奇乏良策,汲深慙短綆。” 清 唐孫華 《戊寅除夕》詩之一:“短綆有心探卷帙,長繩無策繫 羲娥 。”參見“ 短綆汲深 ”。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詩詞推薦

寄宗室趙伯言朝請原文_寄宗室趙伯言朝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