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吐番霞氎貢,成褥取冬溫。
織毛易生蟲,食齧成篆文。
中人鋪設告畢事,物壞那問柳宗元。
時偶見之因失笑,常朝地即同廊廟。
銀鐺偽約我鄙其,命即易施勤政要。
此乾此惕世餘年,萬民念念切恫瘝。
有災籌賑恤,無災優逭蠲。
百億帑金曾不惜,一褥之費何有焉。
暴殄天物德實否,惟辟玉食必有理。
大禹卑宮力溝洫,然於黻冕亦致美。
私1*1服浣濯事之常,持以示儉斯小矣。
詩詞問答
問:《勤政殿氆氌褥蟲齧命易之戲成是作志意》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六十二
參考注釋
吐番
見“ 吐蕃 ”。
冬溫
謂冬天溫暖。 晉 陸雲 《登台賦》:“游陽堂而冬溫,步陰房而夏涼。”《舊唐書·南蠻傳·林邑》:“ 林邑國 , 漢 日南 象林 之地,在 交州 南千餘里。其國延袤數千里,北與 驩州 接。地氣冬溫,不識冰雪,常多霧雨。”
生蟲
活蟲。《詩·周南·麟之趾》“於嗟麟兮” 孔穎達 疏引 三國 吳 陸璣 曰:“﹝麟﹞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竹書紀年》卷上“ 黃帝 二十年,景雲見” 南朝 梁 沉約 註:“ 洛水 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
食齧
咬食,咬齧。《釋名·釋天》:“霓,齧也。其體斷絶,見於非時。此災氣也,傷害於物,如有所食齧也。” 唐 柳宗元 《天說》:“蟲之生而物益壞,食齧之,攻穴之。”
篆文
漢字字型
飾以篆文。——《後漢書·張衡傳》
題名並篆文。——明· 魏學洢《核舟記》
中人
(1) 在兩方之間調解、做見證或介紹買賣的人
(2) 一般人;中等人
中人之家
(3) 宦官
中人監織造者。——《明史》
(4) 普通人
才能不及中人。——漢· 賈誼《過秦論》
鋪設
配置;用築路材料牢固地鋪起來
鋪設 *
畢事
完畢其事;了事。《荀子·堯問》:“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之士者百有餘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 唐 韓愈 《答張徹》詩:“畢事驅傳馬,安居守牕螢。” 宋 岳珂 《桯史·機心不自覺》:“﹝ 秦檜 ﹞約以翌午畢事,院官不敢違,唯而退。” 明 汪道昆 《洛水悲》:“寡人 陳思王 曹植 ,應詔入朝,畢事之國,願聞仙子起居。”
柳宗元
(773—819)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人,世稱“柳河東”。出身仕宦家庭。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後任集賢殿正字、京兆府藍田縣尉、監察御史里行等職。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實行政治革新,他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遷為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任上,年僅四十七歲。著有《柳河東集》。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並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出了許多富有戰鬥性的哲學、政治、歷史方面的論文,如《貞符》、《天對》、《天說》、《非國語》、《封建論》、《六逆論》、《時令論》等。柳宗元在永州還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包括傳記、寓言、山水遊記、詩歌等。代表作品有《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段太尉逸事狀》、《捕蛇者說》等
失笑
忍不住發笑
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蘇軾《文與可笑篔簹谷偃竹記》
啞然失笑
常朝
(1).固定的朝廷。《晉書·李重傳》:“然承 魏 氏彫弊之跡,人物播越,仕無常朝,人無定處,郎吏蓄於軍府,豪右聚於都邑,事體駁錯,與古不同。”
(2).舊時臣子對皇帝的一般的朝見。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兩省官文武百官,日赴 文德殿 ,東西相向對立,宰臣一員押班,聞傳不坐,則再拜而退,謂之常朝。”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洗象》:“凡大朝會,役象甚多,駕車馱寳皆用之。若常朝止用六隻耳。”
廊廟
指朝廷
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國語·越語下》
廊廟之寶,棄於溝渠。——《後漢書·孟嘗傳》
廊廟無才天下求
政要
(1) 施政要領
披露失得,指陳政要。——《後漢書》
(2) 政府要人
至目前為止,決定出席會議政要為數不多
萬民
眾百姓,人民
外朝以詢萬民。——清· 劉開《問說》
念念
(1).一個心念接一個心念;每一個心念。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邪!”《西遊記》第二七回:“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引申為一心一意。 吳樾 《< * 時代>自序》:“予於是念念欲殺盡此輩。”
(3).佛教語。謂極短的時間,猶言剎那。《百喻經·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恆不變。”《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此身念念浮雲改,寄語長 淮 今好在。”
(4).讀一讀。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二四章:“ 老楊 謙虛說:‘我念念可以,講解可不行呵。’”
恫瘝
病痛,疾苦。《書·康誥》:“嗚呼,小子 封 ,恫瘝乃身,敬哉。” 孔 傳:“恫,痛;瘝,病。治民務除惡政,當如痛病在汝身欲去之,敬行我言!”《後漢書·和帝紀》:“朕寤寐恫矜,思弭憂釁。” 宋 黃庭堅 《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兼簡運使張仲謀》詩:“遠方不異輦轂下,詔遣中使哀恫鰥。” 清 鈕琇 《觚賸·惠士陳言》:“撫綏加諸百 粵 ,恫瘝應未懸殊。”
賑恤
賑濟撫恤
振恤遺孤
百億
(1).極言數目之多。 三國 蜀 諸葛亮 《答李嚴書》:“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賦》:“傳貴質於竹素,晦深聲於百億。”
(2).佛教語。指世界及眾生。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道洽大千,化均百億。”
帑金
錢幣。多指國庫所藏。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蘇文忠公 知 杭州 ,以私帑金五十兩助官緡,於城中置病坊一所,名 安樂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戶部·歲入》:“今宇內歲入各項帑金,不及千萬,然惟正之供入太倉者,不滿四百萬。” 清 林則徐 《勸諭捐賑告示》:“撫恤賑濟,不惜百萬帑金。”
不惜
(1)
不顧惜
不惜工本
(2)
捨得
為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暴殄天物
任意糟蹋東西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書·武成》
玉食
珍貴的飲食
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有理
(1) 有道理
有理、有利、有節
(2) 只包括加減乘除和有盡倍數的;不含有不盡根的
3和2+3 / 5 是有理式
大禹
對 夏禹 的美稱。《書·大禹謨》:“曰若稽古 大禹 。” 孔 傳:“ 禹 稱大,大其功。” 唐 李白 《公無渡河》詩:“ 大禹 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卑宮
見“ 卑宮菲食 ”。
溝洫
(1).田間水道。《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鄭玄 註:“主通利田間之水道。” 晉 左思 《蜀都賦》:“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三幕:“我們要開溝洫。”
(2).借指農田水利。《論語·泰伯》:“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3).泛指田野。 南朝 宋 鮑照 《代貧賤愁苦行》:“運圮津塗塞,遂轉死溝洫。” 嚴復 《論中國教化之退》:“其富也,僭侈逾度,國家聽之;其貧也,轉乎溝洫,國家亦聽之。”
黻冕
古時祭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朱熹 集註:“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宋書·禮志五》:“ 夏後 崇約,猶美黻冕。” 宋 葉適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袞衣兮襏襫。”
浣濯
亦作“澣濯”。1.洗滌。《太平御覽》卷八八五引 漢 桓譚 《新論》:“ 呂仲子 婢死,有女四歲,數來為沐頭浣濯。”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王恭勤備至,浣濯必親。”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結繭》:“若 嘉 湖 產絲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質尚存。”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醒世文》:“遍體泥污難浣濯,受多風寒便生瘟。”
(2).指洗過多次的衣服;舊衣。《新唐書·食貨志二》:“是時,因 德宗 府庫之積,頗約費用,天子身服澣濯。”
(3).洗雪、清除(恥辱、過惡等)。《後漢書·第五倫傳》:“三輔論議者,至雲以貴戚廢錮,當復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酲當以酒也。” 清 歐陽巨源 《<官場現形記>序》:“而現在之恥,則未有不思浣濯之以滌其污,彌縫之以泯其跡者。”
示儉
表現節儉。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敦本示儉,慶裕格天;恩翔春風,仁育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