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德洪的《送常上人歸黃龍省侍昭默老》
全文:
心花發明照十方,死生窟宅無隱藏。
此老唾笑生馨香,法中骨髓僧中王。
平生一子傳餘芳,譬如少林有神光。
只今孤憤昭默堂,天魔外道走且僵。
夢寐想見猶清涼,況子徑歸侍其傍。
明日扁舟浮渺茫,我不得俱空嘆傷。
但餘一句煩寄將,幕阜山前為舉揚。
仰山久不見臨濟,瘦損法身三尺長。
參考注釋
仰山
山名。在今 江西 宜春 南。 唐 屬 袁州 。佛教禪宗溈仰宗始祖之一的 唐 高僧 慧寂 曾修行於此,並以此為號。 唐 韓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 袁州 刺史 韓愈 ,謹以少牢之奠,祭於 仰山 之神。”
見臨
猶光臨。 唐 韓愈 《答楊子書》:“學問有暇,幸時見臨。” 宋 蘇軾 《答趙德麟書》:“無事見臨幸甚。”
瘦損
消瘦。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 清 吳偉業 《永和宮詞》:“貴妃瘦損坐匡床,慵髻啼眉掩洞房。” 魯迅 《彷徨·傷逝》:“她的勇氣都失掉了,只為著 阿隨 悲憤,為著做飯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並不怎樣瘦損。”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三尺
(1)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釋德洪名句,送常上人歸黃龍省侍昭默老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