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山房為楊孔直題原文
黃華之山起城市,山人卜築偎山址。
幽棲豈愛糜鹿群,萬卷藏修遺孫子。
風回澗道松泠泠,濯纓亭畔竹琮琤。
午涼吹醒芸囪夢,塵心一洗秋空清。
地雄景勝天開設,長價騰聲屬髦傑。
萬里橋西一草堂,千古人猶誇筆舌。
山房主人元功孫,構堂仰止多殷勤。
請看廟貌南山處,文公文敏伊何人。
詩詞問答
問:黃華山房為楊孔直題的作者是誰?答:李堅(貞夫)
問:黃華山房為楊孔直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堅(貞夫)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堅(貞夫)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四百六十二
參考注釋
黃華
見“ 黃花 ”。
城市
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山人
(1) 指隱士
山人墨客
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唐· 王勃《贈李十四》
(2) 舊稱以卜卦、算命為職業的人;方士
也不索喚師婆擂鼓邀神,請山人占卦揲蓍。——元· 羅國賓《羅李郎》
卜築
擇地建築住宅,即定居之意。《梁書·外士傳·劉訏》:“﹝ 劉訏 ﹞曾與族兄 劉歊 聽講於 鐘山 諸寺,因共卜築 宋熙寺 東澗,有終焉之志。” 唐 孟浩然 《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詩:“卜築依自然, 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順之傳》:“﹝ 唐順之 ﹞卜築 陽羨山 中,讀書十餘年。” 清 趙翼 《華峒》詩:“他年擬抽簪,卜築於此寄。”
山址
見“ 山趾 ”。
幽棲
(1).幽僻的棲止之處。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羇人感幽棲,窅映轉奇絶。” 宋 范仲淹 《與孫元規書》:“肺疾未愈,賴此幽棲,江山照人,本無他望,以此為多。” 明 練子寧 《二月望日與饒隱君游玉笥山》詩:“上有 梅仙 採藥之幽棲,下有 蕭雲 讀書之故基。”
(2).隱居。《宋書·隱逸傳·宗炳》:“ 南陽 宗炳 、 雁門 周續之 ,並植操幽棲,無悶巾褐,可下辟召,以禮屈之。” 唐 白居易 《與僧智如夜話》詩:“懶鈍尤知命,幽棲漸得朋。”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這確是一座好山……是理想的幽棲之所。”
藏修
亦作“ 藏脩 ”。 《禮記·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鄭玄 註:“藏謂懷抱之;脩,習也。”後以“藏修”指專心學習。 唐 牟融 《題孫君山亭》詩:“長年樂道遠塵氛,靜築藏修學隱淪。” 明 宋濂 《恆山精舍記》:“恆山精舍者, 盱江 王君 伯昭 藏脩之所也。”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今日特請 微之 過來,撮其要旨,講論一番,庶麗澤不虛,藏修有待。”
孫子
兒子的兒子
澗道
山澗通道。 南朝 梁 王台卿 《奉和往虎窟山寺》:“飛梁通澗道,架宇接山基。”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之一:“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明 張羽 《遊方山觀梅》詩:“尋芳正及上春時,澗道縈紆恨到遲。”
泠泠
(1) 形容清涼;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
濯纓
洗濯冠纓。語本《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絶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秊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琮琤
象聲詞,形容敲打玉石的聲音、流水的聲音
溪水琮琤
涼吹
涼風。 唐 錢起 《早下江寧》詩:“暮天微雨散,涼吹片帆輕。” 宋 蘇舜欽 《暑中閒詠》:“北軒涼吹開疎竹,臥看青天行白雲。” 清 曹寅 《飲浭酒》詩:“永夜舒清光,榱桷浮涼吹。”
塵心
指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唐 白居易 《馮閣老處見與嚴郎中酬和詩因戲贈絕句》:“縱有舊遊君莫憶,塵心起即墮人間!” 宋 梅堯臣 《送曇穎上人往廬山》詩:“塵心古難洗,瀑布垂秋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寳玉 聽到這裡,又覺塵心一動,連忙斂神定息,微微的笑道:‘據你説來,我是有造化的。’” 孫犁 《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我紅塵觀念很重,塵心很重。”
景勝
風景名勝
香山景勝美不勝收
開設
(1) 開辦;設立
在河岸上開設一座工廠
(2) 設定
開設新課
長價
提高聲價。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庶青萍、結緑,長價於 薛 卞 之門。” 唐 李白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詩之一:“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
騰聲
傳揚名聲。《宋書·謝靈運傳論》:“爰逮 宋 氏, 顏 謝 騰聲。” 清 劉大櫆 《金復堂先生八十壽序》:“季子與諸孫曾,皆騰聲庠序之中。”
髦傑
俊傑。《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近世有 樂安 任昉 ,海內髦傑。” 李周翰 註:“髦傑,喻英彥也。” 唐 李德裕 《贈陳夷行司徒制》:“永言髦傑,宜峻舊章。” 清 薛福成 《李氏藏書目錄序》:“日與士大夫稽經諏史,搜其髦傑而登進之。”
萬里橋
橋名。在 四川省 成都市 南。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上·成都縣》:“ 萬里橋 架 大江 水,在縣南八里, 蜀 使 費禕 聘 吳 , 諸葛 祖之。 禕 嘆曰:‘萬里之路,始於此行。’因以為名。” 唐 杜甫 《狂夫》詩:“ 萬里橋 西一草堂, 百花潭 水即滄浪。”
草堂
草廬。隱者所居的簡陋茅屋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筆舌
宣道立言
孰有書不由筆,言不由舌?吾見天常為帝王之筆舌也。——揚雄《法言·問道》
房主
房屋所有者。《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王九媽 ﹞道:‘ 齊衙內 又來約過兩三次了,這是我家房主,又是辭不得的。’”
人元
夏 歷的歲首。亦借指夏曆。元,歲之始。《漢書·李尋傳》:“蓋聞《尚書》‘五曰考終命’,言大運壹終,更紀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歷定紀,數如甲子也。”《後漢書·陳寵傳》:“ 寵 奏曰:‘夫冬至之節,陽氣始萌,故十一月有蘭、射干、芸、荔之應……天以為正, 周 以為春。十二月陽氣上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 殷 以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 夏 以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統。 周 以天元, 殷 以地元, 夏 以人元。’” 李賢 註:“十三月今正月也,天子迎春東郊,陰陽交合,萬物皆出於地,人始初見,故曰‘人以為正, 夏 以為歲首’也。”
構堂
《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孔 傳:“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後因以“構堂”喻先人的基業。《舊唐書·高宗紀贊》:“伏戎於寢,構堂終墜。自藴禍胎,邦家殄瘁。”
仰止
仰慕;嚮往。止,語助詞。語出《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宋 姜夔 《饒歌吹曲·沅之上》:“真人方興,百神仰止。” 清 魏源 《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之一:“山形果象蹲,遺躅空仰止。” 孫中山 《革命原起》:“二人死節之烈,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每一念及,仰止無窮。”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養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2) 熱情周到
殷勤的服務員
(3) 勤奮
殷勤小心
(4) 禮物
日後致殷勤
廟貌
《詩·周頌·清廟序》 鄭玄 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因稱廟宇及神像為廟貌。 三國 蜀 諸葛亮 《黃陵廟記》:“廟貌廢去,使人太息。”《桯史》附 宋 岳珂 《籲天辯誣通敘》:“ 孝宗 皇帝嗣位之初,首加昭雪,復其宮爵,又錫之冢地……旌以廟貌而俾有以尉部曲三軍之心。”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形骸雖肖何如覺,廟貌徒嚴妄設陳。”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公文
政府機關或官員處理公務往來的檔案
下了一紙公文
伊何
(1).為何,作什麼。《詩·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實維伊何?” 高亨 註:“伊,猶為也,作也。此二句言戴弁是要作什麼?”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其祜伊何?宜爾子孫。” 金 王若虛 《哀雁詞》:“捕者伊何?貪於貨鬻,用者伊何?悅乎口腹。”
(2).誰,何人。 晉 陶潛 《勸農》詩:“哲人伊何?時維 后稷 。” 宋 蘇軾 《和陶詩·和時運》:“昔人伊何,誰其裔苗?”
(3).如何,怎樣。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三:“我心伊何,其芳若蘭。” 南朝 宋 鮑照 《代空城雀》詩:“辛傷伊何言,怵迫良已多。”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董生》:“﹝女﹞笑曰:‘如何?醉態矇矓,不知伊何,遂誣妄若此。’”
標籤: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