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雁塞奇木無不有,海蘭亦得同名松。
樵蘇不到歷賢劫,老龍鱗甲含煙濃。
渺予無德御中外,所藉餘業致混同。
守在四夷吾夙志,干戈絕域息戰攻。
繕茲守禦備無患,薄遣戍卒更番重。
戍回或致是筆室,虬枝想像碧蔭崇。
毛穎特立伴清詠,墨池霏潤雀台銅。
昔曾獲此木筆格,未知其膚知其中。
是物雲即削皮為,文如碧水含微風。
拘墟妄分體內外,辭林漫憶山蔥瓏。
由來朴物盡可玩,志求奇巧將焉窮。
詩詞問答
問:《詠塞上達蘭海蘭松木皮筆筒用舊題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五
參考注釋
雁塞
亦作“鴈塞”。山名。《初學記》卷三十引 南朝 齊 劉澄之 《梁州記》:“ 梁州縣 界有 鴈塞山 ,傳雲此山有大池水,鴈棲集之,故因名曰 鴈塞 。”其地當在今 陝西 漢中 一帶。
亦作“鴈塞”。泛指北方邊塞。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山連鴈塞,野接龍坰。” 宋 裴湘 《浪淘沙·並門》詞:“雁塞説 並門 ,郡枕 西汾 ,山形高下遠相吞。”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同名
具有相同的名字或名稱
樵蘇
(1).砍柴刈草。《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樵,取薪也。蘇,取草也。”《梁書·武帝紀下》:“越界分斷水陸採捕及以樵蘇,遂致細民措手無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勞山道士》:“道士問眾:‘飲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寢,勿悞樵蘇。’眾諾而退。”
(2).打柴砍草的人。 晉 左思 《魏都賦》:“樵蘇往而無忌,即鹿縱而匪禁。” 唐 虛中 《石城金谷》詩:“狐兔閒生長,樵蘇靜往來。” 清 吳偉業 《蘆洲行》:“樵蘇猶到 鐘山 去,軍中日日燒陵樹。”
(3).柴草。 晉 潘岳 《馬汧督誄》:“城中鑿穴而處,負戶而汲,木石將盡,樵蘇乏竭,芻蕘罄絶。” 唐 杜甫 《哭李尚書》詩:“樵蘇封葬地,喉舌罷朝天。”《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後遭 安祿山 賊黨 史思明 攻陷 東都 ,殺戮僧眾,將鐘磬毀為兵器,花果伐為樵蘇。”
(4).指日常生計。《南齊書·東昏侯紀》:“郊郭四民皆廢業,樵蘇路斷,吉凶失時。” 唐 曹松 《己亥歲》詩之一:“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明 謝榛 《秋日懷弟》詩:“生涯憐汝自樵蘇,時序驚心尚道途。”
不到
(1)
不足,少於…
不到四分鐘駛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師抱怨那個孩子不到學校上課
(3)
不周到
我們是粗人,照顧不到,請多原諒
賢劫
佛教語。梵語bhadrakapa。指有 釋迦佛 等千佛出世的現在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並稱為三大劫,為佛教巨觀的時間觀念之一。 晉 法顯 《佛國記》:“賢劫千佛,共用此鉢;鉢去也,佛法漸滅。” 南朝 梁 沉約 《千佛頌》:“不常不住,非今非曩,賢劫雖遼,倐焉如響。”《魏書·釋老志》:“ 釋迦 前有六佛, 釋迦 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我眼盲冥,於茲已久,有佛興世,我眼輒明,賢劫之中,過去三佛出興世時,已得明視。” 許地山 《綴網勞蛛·無法投遞之郵件》:“就是遍游億萬塵沙世界,經過莊嚴劫、賢劫、星宿劫,也找不著呀!”
老龍
(1).指 老子 。語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 老子 ,其猶龍邪!”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春遊有感》詩之五:“自知勳業輸 雛鳳 ,且學心神似 老龍 。”
(2).龍圖閣學士的別稱。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上:“舊制,直龍圖閣謂之‘假龍’,龍圖閣待制謂之‘小龍’,龍圖閣直學士謂之‘大龍’,龍圖閣學士謂之‘老龍’。” 清 方以智 《通雅·稱謂》:“老龍、大龍、小龍,皆龍圖學士之稱也。”
鱗甲
動物用以蔽護軀體的甲殼。泛指一切有鱗和甲的水生動物
含煙
帶著煙或雲霧氣。 南朝 宋 顏延之 《庭誥》:“猶火含煙而妨火,桂懷蠹而殘桂。” 南朝 梁元帝 《 * 秋思賦》:“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 唐太宗 《詠小山》:“徑細無全磴,松小未含煙。” 後蜀 毛文錫 《柳含煙》詞:“映水含煙拂路,幾回攀折贈行人。” 明 陳子龍 《江南曲》之一:“綺閣罷含煙,江清促採蓮。”
無德
(1).謂言行不合社會的準則和規範;沒有德行。《左傳·閔公二年》:“無德而祿,殃也。”《國語·晉語九》:“君子哀無人,不哀無賄;哀無德,不哀無寵。”《史記·龜策列傳》:“漁者利其肉,寡者貪其力,下為不仁,上為無德。”
(2).指無德行之人。《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鬼神不順無德,災殃將及吏人,朕甚懼焉!”
(3).不用感恩。《管子·明法解》:“以法誅罪, * 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 * 受賞而無德也。”
(4).見“ 無德而稱 ”。
(5).見“ 無得 ”。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混同
(1) 將本質上不同的人或事物同等看待
(2) 統一
天地混同
四夷
(1).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鹹賴。” 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髮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後漢書·東夷傳》:“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雲。”
(2).泛指外族、外國。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中國 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
夙志
平素的志願。《南史·陳紀上·武帝》:“永言夙志,能無慚德。”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夙志莫伸,幽憤何極!” 宋 歐陽修 《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苟遂乞於殘骸,庶少償其夙志。” 明 張居正 《祭敕封翰林檢討陳公文》:“嘔血呼天,不能自止,誠憾夫夙志之有違,而痛乎追養莫逮也。”
干戈
乾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爭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絕域
極其遙遠的地方(多指國外)
願從谷吉,效命絕域。——《後漢書·班超傳》
戰攻
進攻;征戰。《尉繚子·攻權》:“故明主戰攻之日,合鼓合角,節以兵刃,不求勝而勝也。”《韓非子·亡徵》:“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史記·匈奴列傳》:“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無患
(1).無所憂懼;沒有災禍。《書·說命上》:“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處大無患者恆多慢,處小有憂者恆思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犀角刀子》:“而密誦咒七遍,無患矣。”
(2).指無患木。 晉 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拾櫨木一名無患者,昔有神巫名曰 寳眊 ,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畏,競取為器用,以卻厭邪鬼,故號曰‘無患’也。”參見“ 無患木 ”。
遣戍
舊時謂放逐罪人至邊地、軍台戍守。《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 陸梁 地,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以適遣戍。” 清 秦鑅 《歸州紀事》詩:“放盜歸山何猖獗,囹圄長羈待遣戍。”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時在戊戌八月十五日,由刑部解赴兵部,遣戍 新疆 。”
卒更
漢 徭役名稱。謂踐更、居更、過更三種徭役。《史記·吳王濞列傳》“卒踐更” 司馬貞 索隱引《漢律》:“卒更有三,踐更、居更、過更也。”一說卒更為更三品之一。《史記·遊俠列傳》“每至踐更” 裴駰 集解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有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為之,一月一更,是為卒更也。”
虬枝
亦作“虯枝”。盤屈的樹枝。 元 吳師道 《廬山紀游贈黃伯庸》詩:“入門雙劍色,夾道萬虯枝。” 清 納蘭性德 《金山賦》:“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葉而吟風。” 茅盾 《白楊禮讚》:“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
想像
構想
把原子專家們想像成長鬍子的老頭
毛穎
毛筆的別稱。因 唐 韓愈 作寓言《毛穎傳》以筆擬人,而得此稱。 宋 陳淵 《越州道中雜詩》之十二:“我行何所挾?萬里一毛穎。” 金 龐鑄 《冬夜直宿省中》詩:“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清 唐孫華 《筆床》詩:“毛穎禿時應避席,君苗燒後漸生埃。”
特立
(1).謂有堅定的志向和操守。《禮記·儒行》:“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東觀漢記·周澤傳》:“少修高節,耿介特立。” 宋 歐陽修 《<蘇氏文集>序》:“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醉反恥》:“聖王重特立之人,而遠苟同之士。”
(2).獨立;挺立。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漸臺臨池,層曲九成,屹然特立,的爾殊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北城上有 齊斗樓 ,超出羣榭,孤高特立。”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清 陳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綿花歌》:“挺生奇樹號木綿,特立南州持絳節。”
(3).孤立。 明 張煌言 《上監國啟》:“萬里孤蹤,一軍特立。” 魯迅 《三閒集·在鐘樓上》:“孤孑特立,無從考查。”
清詠
清雅的吟詠。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芙蓉出秋渚,繡段流清詠。”
墨池
(1).洗筆硯的池子。著名書法家 漢 張芝 、 晉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傳說著稱後世。 唐 裴說 《懷素台歌》:“ 永州 東郭有奇怪,筆家墨池遺跡在。” 宋 曾鞏 《墨池記》:“﹝ 臨川 ﹞ 新城 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硯。 宋 范正敏 《遯齋閒覽·墨地皮棚》:“ 王僧彥 父名 師古 ,常自呼硯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文房四寶都拈住,謾把松煙試,墨池點得兔毫濃,拂拭錦箋一紙。” 郁達夫 《采石磯》七:“他拿起筆來,往墨池裡掃了幾掃,就模模糊糊的寫了下去。”
(3).指習書寫字處。 唐 元稹 《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墨池憐嗜學,丹青羨登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誰子?後生是畏,前聖有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玩具·高麗貢紙》:“其表文咨文俱鹵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陳矣。”
(4).制筆時,以羊青毛為最內層,以兔毫為次層,做成“墨池”(又稱“筆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筆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齊,亦使平均。”
雀台
即 銅雀台 。 漢 建安 十五年 曹操 所建,在今 河北省 臨漳縣 西南古 鄴城 的西北隅。 南朝 宋 鮑照 《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 雀臺 ,東下望雲闕。” 北周 庾信 《擬連珠》之十二:“是以 隋 珠日月,無益 驪山 之火; 雀臺 絃管,空望 西陵 之松。”
筆格
(1).筆架。 南朝 梁 吳筠 《筆格賦》:“幽山之桂樹……翦其片條,為此筆格。” 唐 陸龜蒙 《和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之一:“自拂煙霞安筆格,獨開封檢試砂牀。”
(2).字畫詩文的格調。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東坡一》:“《東觀餘論》…… 曹將軍 畫馬,神勝形; 韓丞 畫馬,形勝神; 鶠 從容二人間,第筆格差不及耳。”
膚知
膚淺的見聞。《宋書·建平宣簡王宏傳》:“考心跡事,如或有在,妄陳膚知,追懼乖謬。”
其中
那裡面;那中間
樂在其中
削皮
用刀斜切 皮
碧水
綠水。 南朝 梁簡文帝 《採蓮曲》:“桂檝蘭橈浮碧水,江花玉面兩相似。” 唐 李白 《早春寄王漢陽》詩:“碧水浩浩雲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詞:“御溝澄碧水,轉池塘,時時微雨洗風光。” 元 戴表元 《苕溪》詩:“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微風
(1).輕微的風。《荀子·解蔽》:“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漢 班婕妤 《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宋 范成大 《春晚》詩之二:“微風盡日吹芳草,蝴蝶雙雙貼地飛。” 清 劉純熙 《日暮》詩:“宿鳥樹高下,微風雲重輕。”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綠色的繡有和平鴿的旗幟,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風裡輕輕地飄蕩。”
(2).指日趨衰微的風俗。 唐 杜甫 《杜鵑行》:“ 蜀 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微風。”微,一本作“ 遺 ”。
拘墟
見“ 拘虛 ”。
體內
(1) 位於或來源於生物體內部的
(2) 屬於或關於身體內部的
(3) 體內感覺到的
從滑行鐵道上急驟下降時體內的那種感覺
強烈的體內快感
辭林
(1).著述之林。指詩文的總匯。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歷觀文囿,泛覽辭林。”
(2).舊時亦用作稱頌文人飽學的敬詞。《陳書·周弘正傳》:“尚書右僕射、領國子祭酒、 豫州 大中正 弘正 ,識宇凝深,藝業通備,辭林義府,國老民宗,道映庠門,望高禮閣。”
山蔥
見“ 山蔥 ”。
亦作“ 山蔥 ”。生於山地的野蔥。《爾雅·釋草》:“茖,山蔥。” 郝懿行 義疏:“蔥之生於山者名茖。”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蔥》﹝集解﹞引 蘇恭 曰:“蔥有數種,山蔥曰茖蔥,療病似胡蔥。”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奇巧
(1) 奇異機巧;新奇而精巧
奇巧的工匠
奇巧的漆器
(2) 奇譎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