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林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祗林原文

到處祗林倚翠微,半居白足半黃衣。

可知像教聯中外,何必其間辨是非。

詩詞問答

問:祗林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祗林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祗林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微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

參考注釋

到處

各處;處處

陪客人到處參觀

到處找他

倚翠

(1).女子美好的眉色。 唐 高適 《秋胡行》:“妾本 邯鄲 未嫁時,容華倚翠人未知。”

(2).親近女性。 元 高文秀 《黑旋風》第三折:“小子 白衙內 ,平生好倚翠,拐了 郭念兒 ,一日七箇醉。”

白足

(1).指白足和尚。 唐 李白 《登梅岡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詩:“ 吳 風 謝安 屐,白足傲履韈。” 宋 陳師道 《送法寶禪師》詩:“慇懃禮白足,吾為 泰山 溜。” 明 袁宏道 《別黃道元信筆題扇上》詩:“乞飯隨白足,傭經皈大聖。” 清 孫枝蔚 《勝音上人持張虞山書見訪兼示與淮上諸子唱和》:“謝客常晏坐,觀心頗自如。白足忽到門,手持老友書。”參見“ 白足和尚 ”。

(2).赤足;光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屍變》:“乃從被底漸漸出手得袴,遽就著之,白足奔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 萊陽生 ﹞因過叩 朱氏 之門, 朱 白足出逆。”

黃衣

(1).黃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黃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黃服。《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參見“ 黃冠 ”。《禮記·玉藻》:“﹝君子﹞狐裘,黃衣以裼之。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楊伯峻 註:“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顏色應該相稱。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裼衣。這裡的‘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晉 王嘉 《拾遺記·後漢》:“ 劉向 於 成帝 之末,校書 天祿閣 ,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登閣而進…… 向 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唐 韓愈 《華山女》詩:“黃衣道士亦講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賣炭翁》詩:“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元年》:“初, 太宗 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廩食,守門傳命而已。”《宋史·太祖紀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 太祖 身。”參見“ 黃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鹹通 中降聖之辰,二教論議,而黃衣屢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後輩新入內道場,有能折衝浮圖者,許以自薦。”《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註:“此所謂制舉也。時詔應天下諸色人中,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詔。”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食貨》:“ 中宗 時,黃衣乃二千員,外置千員。”

(3).用以釀酒和制醬用的蒸熟的澱粉製品在發酵過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塵。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醬法》:“《食經》‘作麥醬法’:小麥一石,漬一宿,炊。臥之,令生黃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黃蒸》﹝集解﹞引 蘇恭 曰:“黃蒸,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麻葉裹,待上黃衣,取曬。”

可知

見“ 可知道 ”。

像教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 唐 劉得仁 《送智玄首座歸蜀中舊山》詩:“像教得重興,因師説大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道人靈一》:“至 唐 累朝,雅道大振,古風再作,卒皆崇衷像教,駐念津梁,龍象相望,金碧交映。”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其間

(1) 在中間

兩幢房子及夾在其間的院子

頹然其間者。——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北與寇往來其間。——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袍敝衣處其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時出於其間焉。——蔡元培《圖畫》

(2) 指某一段時間

參加這項工作已有半年了,這其間,他學到不少新的知識

是非

(1)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詩詞推薦

  • 羅大經宋代〕日占出海時,月驗仰瓦體。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鎖南枝

    沈受先明代〕吾先父綱運時。把官糧運折無措陪。末:後來怎么。貼:只得賣家私。家私盡傾廢。末:賣盡家私。後來怎么。貼
  • 石榴花

    董嗣杲宋代〕猩巾縐折亞枝紅,獨現精神萬綠中。帶種歸來傳博望,動人詠處想荊公。獨風絳彩逃春艷,縈火朱房爍暑空。別有
  • 奉繼馮使君韻

    夏世雄宋代〕神物堅持多聖境,新詩開僻信賢能。磨崖永作山中景,讀處留行亦好僧。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過林忠甫山房

    顧逢宋代〕雖是無猿鶴,何殊林麓間。從教居近市,不必入深山。白日窗如炙,清風門自關。留連詩酒樂,坐久竟忘還。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偈頌一百零三首·其二十五

    釋月澗宋代〕定乾坤句,雷厲風飛。提佛祖令,厓崩石裂。法主大寶,自然而至。
  • 次德修仙岩韻

    陳傅良宋代〕我家仙岩人跡稀,客從何來此何時。岷山之陽適海嶠,萬里欲寫心精微。瀑泉自雨一丘壑,有龍蟄不隨群飛。病樵
  • 將至杉木鋪望野人居

    陳與義宋代〕春風漠漠野人居,若使能詩我不如。數株蒼檜遮官道,一樹桃花映草廬。
  • 獻天壽令

    佚名宋代〕閬苑人間雖隔,遙聞聖德彌高。西離仙鏡下雲霄。來獻千歲靈桃。上祝皇齡齊天久,猶舞蹈、賀賀聖朝。梯航交湊
  • 寄張相公

    夏竦宋代〕台司金印護諸侯,沖氣均和耐素秋。戶牖舊謀方倚重,菟裘前計合遲留。豈同少傅輕辭漢,況有維師永佐周。秉燭
  • 蘇武慢(雪)

    辛棄疾宋代〕帳暖金絲,杯乾雲液,戰退夜□飂飄。障泥系馬,掃路迎賓,先借落花春色。歌竹傳觴,探梅得句,人在玉樓瓊室
  • 觀燈口號

    姜夔宋代〕珠絡玻璃到地垂,鳳頭銜帶玉交枝。君王不賞無人進,天竺堂深夜雨時。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和借景樓

    趙希逢宋代〕靜夜延孤月,清觴酌九霞。歌聲傳皓齒,悲思類鳴笳。窺聽酤樓管,真成獻佛花。無端惱狂客,酒興滿天涯。
  • 釋鼎需宋代〕頂門豎亞摩醯眼,肘後斜懸奪命符。瞎卻眼,卸卻符,趙州東壁掛葫蘆。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寄潤之弟兼附呈伯兄·其三

    彭汝礪宋代〕風規落落已非俗,氣宇堂堂知有才。安得驊騮歸道路,不甘楩梓滯蒿萊。青陽路徑新萌柳,白雪林亭欲放梅。願逐
  • 江城子(次洪如晦韻)

    黃機宋代〕醉來玉樹倚風前。興吟鞭。指青簾。烏帽低昂,搖兀似乘船。傍路誰家妝束巧,斜映日,半窺簾。尋歡端合趁芳年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和胡俛學士游西池書事

    蘇頌宋代〕皇都有滄池,近在金商陌。淵源控河汴,襟帶引京索。眾派瀉寒光,一鑒涵空碧。晴明天垂幕,陰靄地滋脈。煙嵐
  • 案上梅

    李彌遜宋代〕橫枝當案雪未融,夜窗印月影若空。人憐太瘦不奈冷,自抱綱獨無愁容。春風雜花豈不好,一知難與孤芳同。寧來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卜運算元(和興國守周少隱餞別萬山堂)

    王之道宋代〕拄頰看西湖,屢對綸巾岸。江上相從醉萬山,六見年華換。君唱我當酬,我醉君休管。明日醒時小艇東,莫負傳書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
  • 與蔡吏部林直院別江樓

    方岳宋代〕又拋蓑笠出山來,那得江鷗不見猜。一醉真成吞溟涬,三人曾共住蓬萊,翰林詞伯玉為骨,直指繡衣霜作台。莫笑
祗林原文_祗林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