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題子瞻墨竹》
全文:
眼入毫端寫竹真,枝掀葉舉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無象,問取人間老斲輪。
參考注釋
無象
(1).失去常態、常道。《左傳·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杜預 註:“言國無道,則災變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穎達 疏:“若國家昏亂,無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選·王粲<七哀>詩之一》:“ 西京 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 伊洛 既燎煙, 函崤 沒無象。”一本作“ 無像 ”。
(2).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管子·幼官》:“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 趙守正 註:“無象,指軍行隱蔽,使人們看不到形象。”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譬若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 唐 張九齡 《請東北將吏刊石紀功德狀》:“觀變早於未萌,必取預於無象。”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或兀坐冥搜,求聲於寂寥,寫真於無象。”
(3).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後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 南朝 梁 沉約 《雅樂歌·諴雅之一》:“懷忽慌,瞻浩蕩……出杳冥,降無象。”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道行無跡,妙極無象:謂體性空,而本源清淨;謂諸見滅,而覺照圓明。” 宋 蘇轍 《郊祀慶成》詩:“治道初無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卷下:“ 吳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鈍翁 記其數詩,有云:‘……有形皆是假,無象孰為真?悟到無生地,梅花滿四鄰。’”
問取
問,詢問。取,助詞,無義。 唐 岑參 《與鮮于庶子泛漢江》詩:“ 山公 醉不醉,問取 葛疆 知。” 宋 黃庭堅 《清平樂》詞:“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清 納蘭性德 《洞仙歌·詠黃葵》詞:“鉛華不御,看道家妝就。問取旁人入時否?”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斲輪
亦作“斵輪”。1.斫木製造車輪。《莊子·天道》:“ 輪扁 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 宋 黃庭堅 《次韻吉老十小詩》:“學似斵輪 扁 ,詩如 飯顆山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降及 春秋 ,植杖之叟,耦耕之夫,販牛之商,斲輪之工,散見於傳記諸書,猶往往不絶。”
(2).借指經驗豐富、水平高超。 宋 范成大 《寄題王仲顯讀書樓》詩:“人云太痴絶,我自斲輪妙。” 清 顧紹敏 《秋日感懷》詩之三:“ 中郎 應自憐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輪。”
(3).指經驗豐富、水平高超的人。 明 徐渭 《注<參同契>序》:“援筆於既悟之後則可,牽文於未悟之前則不可。不然,搏控糟粕,希不見誚斵輪矣。”參見“ 斲輪手 ”。
黃庭堅名句,題子瞻墨竹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