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通偈

作者:釋慈辯 朝代:宋代

答大通偈原文

黑相白相,擔枷過狀。

了不了兮,無風起浪。

若問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於《止觀》深有所契,每與禪衲游。嘗以道力扣大通,通一日作書寄之。師發緘睹黑白二圓相,乃悟。答偈云云。)。

詩詞問答

問:答大通偈的作者是誰?答:釋慈辯
問:答大通偈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漾韻

2. 《五燈會元》卷一六 《五燈會元》:(師

參考注釋

白相

(1) 〈方〉∶遊玩;玩耍

我們白相了多年

(2) * ;玩弄女人

過狀

遞交文狀、訴狀。 唐 張固 《幽閒鼓吹·張長史》:“ 張長史 釋褐為 蘇州 常熟 尉……有老父過狀,判去,不數日復至。” 宋 歐陽修 《乞再定奪減放應役人數》:“近累據減放公人等過狀,卻乞收敘。” 蔣禮鴻 曰:“過狀是送進文狀。”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過》。

不了

(1).不明了;不明白。《春秋·莊公二四年》“ 郭公 ” 晉 杜預 註:“自 曹羈 以下,《公羊》、《穀梁》之説既不了,又不通之於 左 氏,故不採用。”

(2).未完;沒完。《晉書·庾純傳》:“旦有小市井事不了,是以後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王翁 夫妻﹞雖不知這些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怖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些孩子就象蠢牛一般,一時照顧不到,就溜到外邊去打瓦踢毬,每日淘氣不了。” 趙樹理 《套不住的手》:“會議一共開三天半,老人又是聽報告,又是準備發言,和大家一樣忙個不了。”

(3).常置動詞後,強調動作的不可能。 唐 韋應物 《溫泉行》:“作官不了卻來歸,還是 杜陵 一男子。” 張天翼 《最後列車》:“不乾鬼子咱們活不了!”

(4).謂不能了結。 清 薛福成 《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夫壹意欲戰,則將使彼不能轉圜,兵連禍結,致成不了之局。”

無風起浪

原為佛教語。 唐 希運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達摩 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後多用以喻平白無故地生出是非;憑空引起事端。 明 楊柔勝 《玉環記·富童譖非》:“ 富童兒 之言慣會無風起浪,如何聽得?”亦作“ 無風生浪 ”、“ 無風作浪 ”。 清 嚴如煜 《三省邊防備覽》卷十一:“山內差役多客民充當,無風生浪,遇棚民有事,敲骨吸髓,弁兵附和為奸。” 魯迅 《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卻於‘她’字沒有諷過。答曰:那是譯She的,並非無風作浪。”按,《太平御覽》卷六十引《海內十洲記》:“ 蓬丘 者, 蓬萊 也……別有 圓海 繞山, 圓海 水正黑,而謂之 冥海 ,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 唐 白居易 《初入峽有感》詩有“未夜黑巖昏,無風白浪起”之句,或以為為此語所本。

究竟

到底

他究竟想乾什麼?

在這方面,他究竟是行家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太湖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正常水位時2250平方公里。周圍河流水網密布,為著名遊覽區

止觀

(1).停下來觀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宋王 與 齊 仇也,築 武宮 。謳 癸 倡,行者止觀,築者不倦。”

(2).佛教修行法門之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意為掃除妄念,專心一境;“觀”為梵文(毗缽舍那)的意譯,意為在“止”的基礎上發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張通過“止觀”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國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 智顗 著有《摩訶止觀》、《童蒙止觀》等書。《法苑珠林》卷一○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 齊 鄴 西 龍山 雲門寺 釋 僧稠 姓 孫 ,元出 昌黎 ……初從 道房禪師 受習止觀。” 唐 杜甫 《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詩:“重聞西方《止觀經》,老身古寺風泠泠。”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夫 思大 乃 天台 智者,本師親受三種《止觀》。”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禪衲

(1).僧衣。 宋 曾慥 《類說·衡山老虎》:“食訖,即脫班衣而衣禪衲,熟視,乃老僧也。”

(2).以指僧人。 明 袁宗道 《巡撫福建右副都御史傅野司公墓志銘》:“公為太常時,常與同里一禪衲談衲。”

道力

因修道而得之功力。 南朝 梁元帝 《香爐銘》:“蘇合氤氳,非煙若雲,時穠更薄,乍聚還分,火微難盡,風長易聞,孰雲道力,慈悲所薰。” 唐 呂岩 《敲爻歌》:“得者須由道力人,道力人,真散漢。” 宋 惠洪 《二十日偶書》詩之二:“臨事無疑知道力,讀書有味覺身閒。”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思重見,憑著咱道力無邊,特地把神通顯。”亦指一般的修養功夫。 梁啓超 《新民說》十:“制之有節,行之有恆,實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善觀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然而我的師父究竟道力高深,他不說戒律,不談教理,只在當天大清早,叫了我的三師兄去。”

大通

(1).猶大道。《莊子·大宗師》:“ 顏回 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成玄英 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故古人仰準陰陽,俯協剛柔,中識理性,使三才相善,同會於大通,所以窮理而盡物宜也。”

(2).通於大道。謂順應自然。《淮南子·詮言訓》:“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服不視,行不觀,言不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窮,異而不見怪,容而與眾同。無以名之,此之謂之通。”

(3).謂寬宏豁達。 晉 陳壽 《表上諸葛氏集目錄》:“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4).謂大亨通,吉利。《清平山堂話本·契約文字記》:“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將著 劉二 兩口兒骨殖還鄉,認他伯父。”

通一

謂融通為一。 漢 賈誼 《新書·道德說》:“外內通一,則為得失。” 唐 陸龜蒙 《復友生論文書》:“《禮》《樂》二記,雖載聖人之法……未能通一純實,故時有齟齬不安者。”

作書

(1).謂作典冊。《國語·楚語上》:“ 武丁 於是作書,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

(2).指撰寫獻與天子的書或策。 唐 韓愈 《贈族侄》詩:“作書獻雲闕,辭家逐秋蓬。”

(3).創製文字。《韓非子·五蠹》:“古者 蒼頡 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蒼頡 固以知之矣。”

(4).寫信。《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枯魚過河泣》:“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唐 李善 註:“太祖遣 徐劭 孫郁 至 吳 ,將軍 石苞 令 孫楚 作書與 孫皓 。 劭 至 吳 ,不敢為通。”

(5).謂寫作。《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曹公 聞 權 以土地業 備 ,方作書,落筆於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夏侯太初 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

(6).練字;寫字。 清 馮班 《鈍吟雜錄·日記》:“余教童子作書,每日只學十字,點畫體勢,須使毫髮畢肖。” 清 馮班 《鈍吟雜錄·日記》:“作書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

發緘

揭開器物或書札的扎束或封口。 唐 獨孤及 《清簟賦》:“發緘而冰氣驚客,入座而波文滿目。” 唐 李商隱 《為河東公謝相國京兆公啟》:“伸紙發緘,悸魂流汗。”《元史·成宗紀一》:“凡上封事者,命中書省發緘視之,然後以聞。”

黑白

(1) 黑色和白色的統稱

(2) 比喻是非、善惡、清濁

圓相

佛教徒參禪,在地上或空中畫一個圓圈,叫“圓相”。《景德傳燈錄·慧忠國師》:“師見僧來,以手作圓相,相中書日字,僧無對。”《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法空長老 手捻火把;打個圓相。”

云云

如此,這樣

他來信說讀了不少新書,很有心得云云

鳥具對所得詩句云云。——明· 魏禧《大鐵椎傳》

詩詞推薦

答大通偈原文_答大通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