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曇頌·其四·神咒六首

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悉曇頌·其四·神咒六首原文

奚利異。

奚利異。

第十流通神咒世間希。

羯諦不思議。

波羅羯諦秘深微。

波羅僧羯諦會無為。

菩薩婆訶間利㖶。

㖶怚例雞。

雞怚例㖶。

魯留盧樓奚利異。

此之四句甚慈悲。

能去邪魔顛倒疑。

誦讀觀照證菩提。

流布鹹令遣受持。

所求之者應心隨。

得出三界不思議。

移離利怚。

利奚屣娑。

唏移㖷計。

詩詞問答

問:悉曇頌·其四·神咒六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悉曇頌·其四·神咒六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參考注釋

通神

通於神靈。形容本領極大、才能非凡。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非夫通神之俊才,誰能剋成乎此勛。” 唐 李商隱 《王昭君》詩:“ 毛延壽 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 清 張德彝 《隨使法國記·馬賽波爾多紀事》:“因 郎柏爾 病癒……深贊 惕庵 之能,察脈通神,為今日之 和緩 。”

世間

人世間;世界上。《百喻經·觀作瓶喻》:“諸佛大龍出,雷音徧世間。”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有飲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唐 裴鉶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 宋 陸游 《高枕》詩:“高枕閒看古篆香,世間萬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藝到極精處,皆可成名,強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 楊朔 《滇池邊上》:“自古以來,人們常有個夢想,但願世間花不謝,葉不落,一年到頭永遠是春天。”

思議

想像或理解

不可思議

波羅

(1).即虎。古代 南詔 語。 唐 趙叔達 《星回節避風台驃信命賦》詩:“法駕避星回,波羅毘勇猜。”原註:“波羅,虎也;毘勇,野馬也。”

(2).悲愁貌。 元 李愛山 《集賢賓·春日傷別》套曲:“嘴古都釵頭玉燕,面波羅鏡里青鸞,畫不盡春山宛轉。”一本作“魔羅”。

(3).梵語“波羅蜜”之省。 明 李贄 《得上院信》詩:“世事由來不可論,波羅忍辱是玄門。”參見“ 波羅蜜 ”。

(4).即鳳梨。亦寫作“波蘿”。 清 趙翼 《題嶺南物產圖六十二韻》:“蜜有波羅甜,綿豈班枝燠。”參見“ 鳳梨 ”。

深微

指變化深奧、差別微妙

天文學是一門深微的學問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菩薩

(1)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四句

(1).指近體詩中的絕句。因一首四句,故稱。 唐 韓愈 《酬馬侍郎寄酒》詩:“一壺情所寄,四句意能多。秋到無詩酒,其如月色何!” 宋 蘇軾 《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之六:“君知早落坐先開,莫著新詩四句催。”

(2).指佛經中的偈。因四句合為一偈,故稱。 唐 胡伯崇 《贈釋空海歌》:“説四句,演毘尼,凡夫聽者盡歸依。”

慈悲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邪魔

(1).妖魔。《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點檢邪魔百萬般,擬捉如來似等閒。”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四折:“囑付那 開封府 戶尉鬥神當住他那外道邪魔。”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打鬼》:“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

(2).舊謂魔鬼造成惑亂慧性、妨礙修行的變態心理。《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但願他從此一心巴結正路,把從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只因為貪戀利慾,埋沒了你的智慧,生出無窮的魔障,今 * 命光發露,透出你的智慧,還不趁勢用你本來具足的慧劍,斬斷你的邪魔嗎?” 曹禺 《日出》第四幕:“他沒有表情,呆滯地望著 李石清 ,如同中了邪魔一樣。”

顛倒

(1) 反而

好意叫他洗腳,顛倒嫌冷嫌熱!——《水滸傳》

(2) 又

你顛倒問!我等是小本經紀,那裡有錢與你。

(3) 究竟;所以

只被你打的來不知一個顛倒。——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

誦讀

(1) 讀出聲音來

誦讀詩文

(2) 唸

觀照

(1).佛教語。指靜觀世界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楞嚴經》卷二:“﹝佛告 阿難 :﹞汝雖強記,但益多聞,予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唐 李華 《衢州龍興寺故律師體公碑》:“於人法得無我,於觀照得甚深。” 明 李贄 《心經提綱》:“然則觀者但以自家智慧時常觀照,則彼岸當自得之矣。” 魯迅 《<華蓋集>題記》:“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歷大苦惱,嘗大歡喜,發大慈悲。”

(2).顯示;反映。 郭沫若 《今昔集·今天創作的道路》:“文藝活動當然不能除外。要站在這樣一種批判的立場以觀照人生,批判人生,領導人生。” 茅盾 《如何擊退頹風》二:“凡是現實所有事,應當都在他觀照之下,應當都在他的寫作範圍之內。”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流布

廣泛流傳;傳布

受持

佛教語。謂領受在心,持久不忘。《百喻經·婦詐稱死喻》:“如彼外道,聞他邪説,心生惑著,謂為真實,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吾嘗夢梵僧告予曰:‘世且亂, 定光佛 再出世,子有難,能日誦千聲,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 清 惲敬 《金剛經書後》二:“若復有人聞是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受持誦讀,為人解説。”

之者

唐 宋 時習語,相當於“之人”、“之物”。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下:“乃作《劉弘傳》,雕印數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燒煉之者。”《敦煌變文集·祇園因由記》:“非但此金,世間一切伏藏未出之者,我能盡見。”《景德傳燈錄·司空山本淨禪師》:“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

應心

(1).隨心所欲。語出《莊子·天道》:“﹝ 輪扁 ﹞斲輪……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晉 張華 《勵志》詩:“末伎之妙,動物應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唐 方乾 《嘉興縣內池閣》詩:“指畫應心成,周迴氣象清。”

(2).符合心意,稱心。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三折:“爺,這個正叫做沒頭公事,便要問時怕也難應心么。” 孫犁 《白洋淀紀事·走出以後》:“她母親就把女兒送過婆家去……但那婆家並不叫這女孩子應心滿意。”

得出

(1) 獲得;達到

他得出這個結論是多次考慮的結果

(2) 算出

計算了這道題得出答案為46

三界

(1).佛教指眾生輪迴的欲界、 * 和無 * 。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輪,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三界裡,有取總災危。”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莊子 見道十三四, 列子 見道十七八,丁 * 之未東,皆未脫離三界。”道教沿用其說而稍異。 唐 呂岩 《敲爻歌》:“似此逍遙多快樂,遨遊三界最清奇。”

(2).猶三屆,三期。《元史·選舉志二》:“都監歷三界,陞務使,一周歲為滿,月日不及者通理。務使歷三界,陞提領。”

詩詞推薦

悉曇頌·其四·神咒六首原文_悉曇頌·其四·神咒六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