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深僻崎危不厭過,欲將涓滴助恩波。
躡雲高步三休在,踏雪清寒一倍多。
依約度溪投野店,逡巡扶杖歷新坡。
初春此去才旬日,屈指流年奈老何。
詩詞問答
問:《石泉道中和綿州通判李朝散見寄》的作者是誰?答:呂陶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2. 自註:山有極險如不可登者,里人謂之新坡。
參考注釋
深僻
(1).幽深偏僻。 唐 元稹 《天壇上境》詩:“野人性僻窮深僻,芸署官閒不似官。” 唐 康駢 《劇談錄·嚴史君遇終南山隱者》:“計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然而林岫深僻,風景明麗。”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札子》:“然今東南之隅,地方萬里,有山海江湖險絶之勢,溪洞林麓深僻之虞。”
(2).艱深冷僻。 唐 皎然 《詩式·詩有四離》:“雖期道情,而離深僻;雖用經史,而離書生。”《宋史·范杲傳》:“﹝ 范杲 ﹞為文深僻難曉,後生多慕效之。”
崎危
險峻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三·懿徽二宗事相類》:“ 唐懿宗 於苑中取石造山,崎危詰屈,有若天成。”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涓滴
點滴的水;比喻極少量的錢、物或貢獻
涓滴歸公
恩波
謂帝王的恩澤。 南朝 梁 丘遲 《侍宴樂游苑送張徐州應詔》詩:“參差別念舉,肅穆恩波被。” 唐 劉駕 《長門怨》詩:“御泉長繞 鳳皇樓 ,只是恩波別處流。”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所謂 天波谿 者,由 景龍門 實籙宮 循城西南以至 京 第。其子 絛 上書其父,謂今日恩波,他年禍水。”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恩波自喜從天降,浴罷粧成趨彩仗。”
躡雲
(1).高聳入雲。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 汴京 故宮,躡雲蔽日,常在夢寐,稍能記憶。”
(2).騰雲。 晉 葛洪 《神仙傳·劉根》:“仙道有昇天躡雲者。” 宋 蘇軾 《武昌鋼劍歌》:“雨餘 江 清風卷沙,雷公躡雲捕黃蛇。” 清 張景崧 《晚渡平望湖同舟話舊》詩:“空江鴉散遙衝霧,絶巘樵歸盡躡雲。”
高步
(1).闊步,大步。 晉 左思 《詠史》之五:“被褐出 閶闔 ,高步追 許由 。” 明 雷士俊 《寄王築夫》詩:“琴書敦宿好,高步蹈 顏 曾 。”
(2).猶高蹈。指隱居。 唐 劉長卿 《潁川留別司倉李萬》詩:“想君疇昔高步時,肯料如今折腰事。” 宋 曾鞏 《送鄭州邵資政》詩:“雋游追幕府,高步集 蓬萊 。”
(3).超群出眾。 唐 顏真卿 皇甫曾 等《七言重聯句》:“頃持憲簡推高步,獨占詩流橫素波。”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下》:“ 戣 ( 孔戣 )高步公卿間,以方嚴見憚。” 明 胡應麟 《詩藪·國朝上》:“ 成化 以還,詩道旁落, 唐 人風致,幾於盡隳。獨 李文正 才具宏通,格律嚴整,高步一時,興起 李 何 ,厥功甚偉。”
三休
(1). 漢 賈誼 《新書·退讓》:“ 翟王 使使至 楚 , 楚王 欲夸之,故饗客於 章華 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後因以“三休”為登高之典。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宮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 唐 顏真卿 《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百里而遙,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 宋 蘇轍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人八詠·寶峰亭》:“今聞 寶峰 上,縹緲陵朝陽,三休引蘿蔓,一覽窮蒼茫。”
(2). 唐 司空圖 晚年以足疾乞退,居 中條山 王官谷 ,築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蓋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聵三宜休。又少而惰,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濟時之用,又宜休也。”見《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後因以“三休”為退隱之典。 清 錢謙益 《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詩之三:“他年終作三休侶,乘興先為結隱期。”
(3).指 三國 魏 金尚 (字 元休 )、 第五巡 (字 文休 )、 韋端 (字 甫休 )三人。《三國志·魏志·呂布傳》“ 布 自稱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 元休 名 尚 , 京兆 人。 尚 與同郡 韋甫休 、 第五文休 ,俱著名,號為‘三休’。”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名臣下·三休》:“ 金尚 元休 , 第五巡 文休 , 韋端 甫休 ,號‘京兆三休’。”
(4).猶三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 紅娘 覷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動腳,這急性的郎君三休飯飽。”
踏雪
行走在雪地上
踏雪尋梅
清寒
(1) 清朗而有寒意的;清冷的
月色清寒
(2) 清貧的;貧寒的
家境清寒
倍多
成倍增加。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又其本軍各須資遣,道路遼遠,勞費倍多。”
依約
(1).依據;沿襲。《隋書·王劭傳》:“採民間歌謡,引圖書讖諱,依約符命,捃摭佛經,撰為《皇隋靈感誌》,合三十卷,奏之。”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今謹依約廟則,每歲以二至、二分暨正旦,與宗 積 彼此奉祀於治所。” 明 梅鷟 《尚書考異》:“出 孔 壁中者,盡後儒偽作,大抵依約諸經《論》《孟》中語,並竊其字句而緣飾之。”
(2).仿佛;隱約。 唐 劉兼 《登郡樓書懷》詩:“天際寂寥無雁下,雲端依約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詞:“風流妙舞,櫻桃清唱,依約駐行雲。”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詩:“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約兩行書。” 胡懷琛 《與仲兄夜話》詩:“隔江依約聞絲竹,往事悽辛話亂離。”
(3).大約;大概。 唐 元稹 《和樂天示楊瓊》詩:“腰身瘦小歌圓緊,依約年應十六七。” 宋 蘇軾 《江神子》詞之三:“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 湘靈 。”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四章:“ 馮均 依約早到大半個時辰,他不知道開什麼會。”
(4).形容情意 * 。 元 舒遜 《感皇恩》詞:“誰道小窗蕭索?青燈相伴我,情依約。” 明 吳承恩 《千秋歲》詞:“芳草閒愁遠,情依約,寸心剛被春拘管。”
野店
(1).指鄉村旅舍。 唐 牟融 《送羅約》詩:“月明野店聞雞早,花暗關城匹馬遲。” 元 薩都剌 《宿大橫驛》詩:“村舂千澗落,野店四山齊。” 清 魏源 《三龍洞》詩之一:“野店不成眠,中宵夢神 禹 。”
(2).指鄉村飯店、茶館。 清 濮淙 《聞梁蘧玉已寓京口》詩:“已辭野店中山酒,望斷煙江 北固峯 。” 許地山 《危巢墜簡·東野先生》:“星期日,他每同孩子們出城去,在野店裡吃。”
逡巡
(1) 因為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逡巡而不敢進。——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大閹亦逡巡畏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逡巡不前。
舅犯謝罪,逡巡河上。——《三國演義》
(2) 一剎那
雁翎金甲逡巡得,鉤引徐寧大解危。——《水滸傳》
(3) 時光消失
逡巡過了一年,當年是正月初一日。——《喻世明言》
扶杖
拄杖。《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萬石君 以 元朔 五年中卒,長子郎中令 建 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唐 韓愈 《人日城南登高》詩:“扶杖陵圮阯,刺船犯枯葑。”《宋史·儒林傳七·真德秀》:“深村百歲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
初春
開春頭一個月,即陰曆正月
旬日
十天
旬日內必有大禍。——《鍾馗傳——捉鬼傳·平鬼傳》
屈指
彎著指頭計數
屈指一算,離家已經十五年了
流年
(1) 流逝的歲月;年華
似水流年
(2) 相命者指人在一年中的運氣
看流年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