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明制瓦硯原文
內府庫藏分典守,各司存不相授受。
偶搜所弆舊陶泓,復得三十皆瓊玖。
或端溪舊或澄泥,乃識天家何不有。
此瓦雖非漢唐宋,亦二百年用以久。
質堅制古與墨宜,佐我文房之四友。
一以惕是召公言,一以慚非坡翁手。
翁於二猶以為多,題此紛呈徒自醜。
詩詞問答
問:題明制瓦硯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明制瓦硯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六
2. 內府藏硯分貯各處因命內廷翰林檢之於懋勤殿藏者擇其十四養心殿藏者擇十二御書房藏者擇四視之皆舊物也遂各為題詠
參考注釋
府庫
舊指國家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孟子·梁惠王下》:“君之倉廩實,府庫充。”《周禮·天官·大府》:“凡萬民之貢,以充府庫。”《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開府庫,出幣帛。”《禮記·曲禮下》:“在府言府,在庫言庫。” 鄭玄 註:“府謂寳藏貨賄之處也;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
典守
主管;保管。《明史·后妃傳序》:“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 唐 減百四十餘人,凡以服勞宮寢、祇勤典守而已。”《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莫翁 聽見大怒道:‘此乃你的典守,人多説你只是貪睡,眼見得坑了我頭口!’”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九章二:“所以這百數十年來的文藝復興的時間,我們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在‘典守’。”
司存
(1).執掌;職掌。《論語·泰伯》:“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晉書·桓沖傳》:“臣司存閫外,輒隨宜處分。”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經說·周禮六官》:“有六卿,分職率屬,各有司存。”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東方主生,西方主殺,各有司存,豈宜並用?”
(2).有司;官吏。 南朝 陳 沉炯 《為周弘正讓太常表》:“儻九賓闕相,封禪失儀,責以司存,雲誰之咎。”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自餘常事,請付司存,巨細以聞,恐疲神思。”
授受
交付和接受
私相授受
陶泓
陶製之硯。硯中有蓄水處,故稱。 唐 楊炯 《登秘書省閣詩序》:“陶泓寡務,紬素多閒。” 唐 韓愈 《毛穎傳》:“ 穎 與 絳 人 陳玄 、 弘農 陶泓 及 會稽 褚先生 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按, 毛穎 指筆, 陳玄 指墨, 陶泓 指硯, 褚先生 指紙,皆為擬托人名。 金 龐鑄 《冬夜直宿省中》詩:“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三十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歲。《穀梁傳·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贈王威古》詩:“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3).指三十年。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瓊玖
(1).瓊和玖。泛指美玉。《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玖。” 毛 傳:“瓊、玖,玉名。”
(2).後世常用以美稱禮物。 唐 錢起 《酬長孫繹藍溪寄杏》詩:“芳馨來滿袖,瓊玖願酬篇。” 元 朱晞顏 《擬<古詩十九首>》之一:“願勗瓜李心,為君報瓊玖。”
(3).喻冰雪。 宋 張孝祥 《憶秦娥·雪》詞:“天花落,千林瓊玖,滿空鸞鶮。”《群音類選·椒觴記·師生讌雪》:“想仙姬搖珮 瀛洲 ,巧將紈素,剪成六出,紛紛瓊玖,幻景果誰收。”
(4).喻賢才。 宋 葉適 《送陳彥群》詩:“雍容入儒雅,磨錯見瓊玖。”
端溪
溪名。在 廣東省 高要縣 東南。產硯石。製成者稱端溪硯或端硯,為硯中上品。後即以“端溪”稱硯台。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未落筆,花箋上淚珠垂;長吁氣,呵軟了毛錐;恓惶淚,滴滿了端溪。” 明 唐順之 《答茅鹿門知縣》:“此後便得燒卻毛穎,碎卻端溪,兀然作一不識字人矣。”
澄泥
見“ 澄泥硯 ”。
天家
(1).對天子的稱謂。 漢 蔡邕 《獨斷》:“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稱。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魏書·鹹陽王禧傳》:“ 禧 聞而嘆曰:‘我不負心,天家豈應如此!’” 宋 范仲淹 《知府孫學士見示五首因以綴篇》詩之二:“紅霞緑竹忘機地,未免天家下詔求。”
(2).指帝王家。《後漢書·宦者傳·曹節》:“盜取御水以作魚釣,車馬服玩擬於天家。”《晉書·胡奮傳》:“歷觀前代,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 清 顧炎武 《桃葉歌》:“中官採取來天家,可憐馬上彈琵琶。”
何不
為什麼不——用反問語氣,表示應該或可以
你何不大膽試一試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文房
(1) 書房。借指筆、墨、紙、硯
文房四寶
文房清玩
(2) 官府掌管文書的地方
四友
(1).指 周文王 四個親信大臣 南宮括 、 散宜生 、 閎夭 、 太顛 。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 文王 四友: 南宮括 、 散宜生 、 閎天 、 太顛 。”一說 太顛 作 太公望 。見《聖賢群輔錄》卷上。《詩·大雅·文王序》 孔穎達 疏引《殷傳》云:“ 西伯 得四友獻寶,免於虎口而克 耆 。”
(2).指 孔子 四個學生 顏淵 、 子貢 、 子張 、 子路 。《孔叢子·論書》:“ 孔子 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 回 ( 顏淵 )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乎?自吾得 賜 ( 子貢 )也,遠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乎?自吾得 師 ( 子張 )也,前有光,後有輝,是非先後乎?自吾得 仲由 ( 子路 )也,惡言不至於門,是非禦侮乎?’”一說四友中或有 子夏 。 晉 陶潛 《與子儼等疏》:“ 子夏 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3).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國志·吳志·孫登傳》以 諸葛恪 、 張休 、 顧譚 、 陳表 為太子 孫登 四友;《晉書·王澄傳》以 王敦 、 謝鯤 、 庾敳 、 阮修 為 王衍 四友;《南齊書·褚炫傳》以 褚炫 、 劉俁 、 謝朏 、 江斅 為四友;《新唐書·文藝傳上·杜審言》以 崔融 、 李嶠 、 蘇味道 、 杜審言 為“文章四友”。
(4).借指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 宋 謝翱 《文房四友嘆》:“兵後四友流落,有訪而得之者,則頂禿足折,笏碎幅裂。”
公言
(1).公開談論。《史記·孝文本紀》:“ 宋昌 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魏書·劉昶傳》:“ 高祖 曰:‘國家本來有一事可慨。可慨者何?恆無公言得失。’” 明 唐順之 《鈍齋吳公墓碣銘》:“獨念先君性剛直,恥為譎祕媕婀之態,其遇事雖不關己利害,亦公言激發無所避。”
(2).公眾的言論。 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明 楊慎 《詞品·吳夢窗》:“ 陰 君 煥 序其辭云:求辭於吾 宋 ,前有 清真 ,後有 夢窗 。此非 煥 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紛呈
紛紛呈現:色彩~ㄧ戲曲匯演,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