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四十二首·其七十五

作者:釋廣聞 朝代:宋代

原文

二千年前舊公案,九十日夏過一半。

雪竇道得十成,猶虧一半。

諸人全身擔荷,未搆一半。

靈利漢不赴兩頭不住中間。

詩詞問答

問:《偈頌一百四十二首·其七十五》的作者是誰?答:釋廣聞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廣聞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廣聞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2. 中夏

參考注釋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公案

(1) 指官吏審理案件時用的桌子

令人排好公案,預備人犯來時在神前審訊。——沈從文《新與舊》

(2) 官府處理的案牘。後來指疑難案件,泛指有糾紛或離奇的事情

今來公案,見在戶部,可以取索案驗。——宋· 蘇軾《辨黃慶基彈劾剳印子》

府尹也巴不得了結這段公案。——《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九十

(1).泛指多數。《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鄭玄 箋:“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詩·小雅·無羊》:“九十其犉。” 鄭玄 箋:“今乃犉者九十頭,言其多矣。”

(2).指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二:“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唐 皮日休 《魯望以花翁之什見招因次韻酬之》:“九十攜鋤傴僂翁,小園幽事盡能通。”

(3).謂一季。一季九十日。 唐 陳陶 《春歸去》詩:“九十春光在何處,古人今人留不住。” 陳世宜 《得天梅書卻寄》詩:“九十春光一夢醒,江南無數亂峯青。”

一半

部分地

欠收原因一半由於乾旱,一半由於蟲災

雪竇

(1).山名。山在 浙江省 奉化市 西,為 四明山 別峰,有 雪竇寺 、 妙高台 、 飛雪亭 、 千丈岩瀑 、 三隱潭瀑 等名勝。《景德傳燈錄·明州雪竇山常通禪師》:“ 明州 雪竇山 常通禪師 , 邢州 人也,姓 李 氏,入 鵲山 出家…… 大順 二年,郡守請居 雪竇 ,鬱然盛化。” 元 成廷珪 《送澄上人游浙東》詩之一:“曉飯 天童 筍,春泉 雪竇 茶。”

(2).寺名。在 雪竇山 。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 雪竇 在 四明 ,與 天童 、 育王 俱號名剎。”

(3). 唐 宋 時的一些高僧名號,因掛單 雪竇寺 而得名。 宋 蘇軾 《再和並答楊次公》:“高懷卻有 雲門 興,好句爭傳 雪竇 風。” 王十朋 集註:“ 次公 曰:‘ 雪竇禪師 有集行於世。’ 堯卿 曰:‘師諱 重顯 ,字 隱之 , 遂州 李氏 子。後出家,受供,學經論業於鄉里。晚參 隨州 智門祚 和尚,遍游叢林,遷 四明 之 雪竇 。由是雲門之道,復振於 江 浙 。’”

十成

(1).十層。《楚辭·天問》:“璜臺十成,誰所極焉?” 洪興祖 補註:“ 郭璞 注《爾雅》云:‘成,猶重也。’”

(2).十分。謂達到完滿程度。 宋 許月卿 《多謝》詩:“園林富貴何千萬,花柳功勳已十成。”

(3).猶完全。 宋 洪邁 《夷堅支志癸·李大哥》:“妹久昏眩不醒,是夜頓蘇。今十成無事,但未敢出風耳。”

諸人

(1).眾人。《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梁書·劉顯傳》:“ 任昉 嘗得一篇缺簡書,文字零落,歷示諸人,莫能識者。”《紅樓夢》第二九回:“過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 薛蟠 生日,家裡擺酒唱戲,來請 賈 府諸人。”

(2).別人。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崔玄微》:“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 元 楊暹 《西遊記》第十一出:“諸人怕你吃,恁爺不怕你吃。”

全身

(1) 整個身體

她全身都疼

(2) 外文活字一個字母的長度(m字寬),為破折號一半的短劃線

擔荷

(1).肩挑背負。《管子·小匡》:“今夫商羣萃而州處,觀凶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

(2).引申為擔負的重物。 漢 嚴忌 《哀時命》:“負擔荷以丈尺兮,欲伸腰而不可得。”

(3).承當。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女子為天生之人,即當同擔荷天下之事者也。”

(4).承受的壓力或擔負的責任。 明 李贄 《復周柳塘書》:“若特地出來,要扶綱常,立人極,繼往古,開群蒙,有如許擔荷,則一言之失,乃四海之所觀聽,一行之謬,乃後生小子之所效尤,豈易放過乎?” 郭沫若 《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木刻工作者的擔荷和責任是多么地加重了呀!”

靈利

靈巧,麻利

兩頭

(1) 兩端

甘蔗沒有兩頭甜

(2) 兩方面

我招誰惹誰了,弄得個兩頭受氣

不住

(1).不停;不斷。 南朝 梁 沉約 《千佛頌》:“不常不住,非今非昔。” 唐 李白 《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宋 岳飛 《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茅盾 《小巫》:“ 菱姐 看見老爺臉上有點喜色,不住的點頭。”

(2).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目的沒有實現。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伊﹞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裡,禁不住很詫異了。” 艾蕉 《雨》:“母親忍不住了,連忙幫女兒脫下了濕衣。”

中間

(1) 中心

中間突破

(2) 在事物兩端之間或兩個事物之間

中間馳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傳》

坐在他們兩個中間

(3) 在裡面

生活在人民民眾中間。

詩詞推薦

偈頌一百四十二首·其七十五原文_偈頌一百四十二首·其七十五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