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更赤晴平旦雨,愁雲不開風勁怒。
霰雹夜落大如芋,日月不出愁烏兔。
兄曰嗟予季行役,道阻且修日雲暮。
泥深一尺水交注,仆肩不任馬蹄駐。
一車十牛不能御,晨征忽忽立乘遽。
恐汝悲啼不還顧,昔知為快今知誤。
恨不赭陽一月住,人生百年惟所遇。
曲折萬變皆歸數,乾坤與人同寄寓。
擾擾眼前皆細故,慎勿動心悲景露。
九阪王陽猶叱馭,平明天晴捲雲霧。
驊騮安穩行道路,一日千里如跬步。
詩詞問答
問:《方城與君時相別遇雨因寄是詩》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2. 原缺,據嘉慶本補
參考注釋
五更
(1) 舊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 指第五更
夜夜達五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赤晴
指沒有一點雲翳的晴空。 宋 王禹偁 《酬安秘丞歌詩集》詩:“又似赤晴乾撒一陣雹,打折瓊林枝倒卓。”
平旦
清晨;平明;平日,平時
愁雲
雲氣陰霾暗淡,比喻憂慮鬱悶的神情或淒涼的情景
愁雲滿面
開風
方言。指解手。《西遊記》第二五回:“我才自也要領你些油湯油水之愛,但只是大小便急了,若在鍋里開風,恐怕污了你的熟油。”
日月
(1) 生計;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陽和月亮
烏兔
神話謂日中有烏,月中有兔,故以“烏兔”指日月。 晉 左思 《吳都賦》:“籠烏兔於日月,窮飛走之棲宿。”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五八:“但得煙霞供歲月,任他烏兔走乾坤。” 明 高啟 《青丘子歌》:“不問龍虎苦戰鬭,不管烏兔忙奔傾。向水際獨坐,林中獨行。”
行役
(1).舊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詩·魏風·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 賈公彥 疏:“行謂巡狩,役謂役作。”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行役留三 楚 ,思歸又一春。”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計之,二十歲而入伍,五十歲而出伍,始終三十年,止歷七踐更耳。”
(2).泛稱行旅,出行。 南朝 梁 柳惲 《搗衣詩》:“行役滯風波,遊人淹不歸。” 唐 李白 《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三:“天下名山福地,類因行役窮日力,且為姑俟回程來觀之語所誤,竟失一往,貽終身之恨者多矣。” 清 戴名世 《憂庵記》:“余好游,時時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憂庵也。” 郁達夫 《星洲既陷厄蘇島困孤舟中賦此見志》詩:“傷亂倦行役,西來又一關。”
深一
猶專一。謂深刻了解某一事物的詳情。《韓非子·八經》:“深一以警眾心,泄異以易其慮。” 陳奇猷 集釋:“深一,即《內儲説上》所謂‘深知一物,眾形皆變’之術也。此謂人君深知一事之詳情,則可警眾人之心也。”
尺水
小股水流;淺水。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遁》:“寸膠不能理 黃河 之濁,尺水不能卻 蕭丘 之熱。” 唐 竇臮 《述書賦上》:“猶尺水之含眾象,小山之擬萬仞。”《宋史·洪邁傳》:“ 馮湛 創多槳船,底平檣浮,雖尺水可運。”
不任
(1).不能忍受;不能勝任。《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壽》:“ 操 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捨。’” 唐 韓愈 《復志賦》:“既識路又疾驅兮,孰知餘力之不任。”
(2).猶不勝,表示程度極深。 南朝 梁 沉約 《謝賜甘露啟》:“慈旨曲洽,頒此祥賚,不任欣荷,謹以啟事謝以聞。” 唐 韓愈 《答魏博田僕射書》:“即日 愈 蒙免,蒙恩改職事,不任感懼。”
馬蹄
馬的蹄子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晨征
清晨遠行。 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鳴雞戒旦,則飄爾晨征;日薄西山,則馬首靡託。”《南齊書·高帝紀上》:“公奉辭伐罪,戒旦晨征。” 唐 柳宗元 《送濬上人歸淮南覲省序》:“杖錫東顧,振衣晨征。”
忽忽
(1) 失意貌
忽忽如狂。——《漢書·李廣蘇建傳》
(2) 時間快速飛逝的樣子
離開杭州,忽忽又是一年
悲啼
哀傷啼哭;哀鳴。 唐 李白 《夜坐吟》:“冰合井泉月入閨,金釭青凝照悲啼。”《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姑娘這才止住了悲啼。” 郭沫若 《失巢的瓦雀》詩:“不息的鳴蟬喲,都只死呀死呀地悲啼。”
還顧
(1).回視;回頭看。《史記·滑稽列傳》:“即入見辭去,疾步數還顧。” 漢 劉向 《九嘆·思古》:“還顧高丘,泣如灑兮。” 南朝 宋 謝靈運 《君子有所思行》:“總駕越 鍾陵 ,還顧望京畿。” 清 顧炎武 《王家營》詩:“還顧旅舍中,空囊故相惱。”
(2).後顧;顧及。《三國志·魏志·徐奕傳》:“今使君統留事,孤無復還顧之憂也。” 唐 元稹 《捉捕歌》:“盡力窮窟穴,無心自還顧。”
一月
(1).一年的第一月。《書·泰誓序》:“一月戊午,師渡 孟津 。” 孔 傳:“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與諸侯期而共伐 紂 。”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唯 秦始皇 以父 莊襄王 名 楚 ,稱 楚 曰 荊 ;其名曰 政 ,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
(2).一個月。《詩·小雅·採薇》:“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鄭玄 箋:“一月之中三有勝。”《漢書·律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及見 武皇帝 試閉 左慈 等,令斷穀近一月,而顏色不減,氣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捻指之間,在家中早過了一月有餘。”
(3).第一個月。《淮南子·精神訓》:“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十月而生。” 唐 陳陶 《種蘭》詩:“一月薰手足,兩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腸。”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曲折
(1) 彎曲
一條曲折的小路
(2) 委曲
巷道曲折
(3) 複雜的、不順當的情節
這件事情裡面還有不少曲折
(4) 違背自己本意的奉承
據經正對,無所曲折
乾坤
(1) 天地
扭轉乾坤
(2) 男女
與人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國語·越語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 韋昭 註:“與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勢》:“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 尹知章 註:“能安危者,則與人合。”
寄寓
(1) 寄居,依附
寄寓於表。——《資治通鑑》
(2) 寄託
他借用典故,寄寓新義,來表他的決心
擾擾
形容紛亂的樣子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唐· 杜牧《阿房宮賦》
眼前
(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農舍
(2) 目前,當前或面臨
眼前的問題
細故
瑣事
非煙數以細故撻其 * 。——《警世通言》
動心
指思想情感發生變化;意志動搖
叱馭
漢 琅邪 王陽 為 益州 刺史,行至 邛郲 九折阪 ,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因折返。及 王尊 為刺史,“至其阪…… 尊 叱其馭曰:‘驅之! 王陽 為孝子, 王尊 為忠臣。’”見《漢書·王尊傳》。後因以“叱馭”為報效國家,不畏艱險之典。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下 岷關 而叱馭,寄切全都。” 宋 曾鞏 《酬王正仲登嶽麓寺閣見寄》詩:“叱馭犯冰雪,迴鑣馳九關。” 清 方文 《送萬茂先應徵北上》詩:“ 陳君 既叱馭, 劉子 亦彈冠。”
明天
今天的第二天;也泛指未來
相聚在明天
明天更美好
捲雲
分離散開處呈白色細絲狀,或白色(或主要是白色)碎片狀或窄條狀的一種基本雲型
驊騮
亦作“ 驊駵 ”。 周穆王 八駿之一。泛指駿馬。《荀子·性惡》:“驊騮騹驥纖離緑耳,此皆古之良馬也。” 楊倞 註:“皆 周穆王 八駿名。”《史記·秦本紀》:“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溫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廵狩,樂而忘歸。” 唐 耿湋 《上將行》:“櫪下驊騮思鼓角,門前老將識風雲。”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井蛙驊騮》:“井蛙不可以語海,其見小也;驊騮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雖殊,其不適用一也。” 清 李漁 《蜃中樓·義舉》:“恨不得一步驊騮騁到 瀟湘 。” 柳亞子 《叔老病中惠題<羿樓客籍>第一冊次韻奉和》:“搖筆書生盛唱酬,天馬行空似驊騮。”
安穩
(1) 安全而穩當
她丟了那安穩的職務,情願到這裡來冒險,這一份精神,多么可愛!——茅盾《鍛鍊》
(2) 安定平穩
船走得很安穩
行道
〈方〉∶行業
一日千里
(1) 一天前進一千里路程。比喻馬跑得極快
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史記·秦本紀》
(2) 比喻進展極快
跬步
亦作“蹞步”。1.半步,跨一腳。《大戴禮記·勸學》:“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聘珍 解詁:“跬,一舉足也。”《荀子·勸學》作“蹞步”。 楊倞 註:“半步曰蹞,蹞與跬同。”《北史·魏收傳》:“跬步無已,至於千里;覆簣而進,及於萬仞。” 宋 范成大 《土門》詩:“顛墜較分寸,商略營蹞步。” 梁啓超 《新民說》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鈞儒 《寄大兒》詩:“小妹居對房,跬步無我離。”
(2).舉步;邁步。 宋 蘇軾 《靈壁張氏園亭記》:“使其子孫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 明 陸樹聲 《清暑筆談》:“士大夫逢時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難,而歸田為難。”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青雲之路,跬步可階;五尺之童,便思奔競。”
(3).指極近的距離。《舊唐書·肅宗紀下》:“忽大風飛沙,跬步之間,不辨人物。” 宋 蘇軾 《答陳季常書》:“自失官後,便覺三山跬步,雲漢咫尺,此未易遽言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時昏霧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極少。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計倪》:“ 桓 稱仲父, 文 稱太公,計此二人,曾無跬步之勞,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 司馬光 《辭賜金第一札子》:“今臣等雖備位五使,猶在京城,跬步之勞,亦未嘗有,以何勛效再受重賜。”《朱子語類》卷五九:“自來見得此理真無內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覺此心慊然。”
(5).喻指小節。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夫細行不矜,終為大德之累,跬步必謹,猶憂其過舉也。”《明史·張邦奇傳》:“﹝ 張邦奇 ﹞與 王守仁 友善,而語每不合。躬修力踐,跬步必謹。” 清 姚鼐 《復張君書》:“是故古之士,於行止進退之間,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慮之長而度之數矣。”
(6).人跡。 唐 杜甫 《溪漲》詩:“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仇兆鰲 註:“跬步疏,人跡稀也。” 清 曹寅 《葺治亭後竹徑和牧中丞韻》:“跬步春園空,蒼然隔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