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努銅印原文
厄魯和通以次平,徐籌考牧及屯耕。
葉奇已慶春膏溥,海努曾無兵燹驚。
收拾金經皈淨業,分明銅印返神京。
天驕猖獗今何有,蠲忿因之益凜盈。
詩詞問答
問:海努銅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海努銅印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海努銅印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
2. 厄魯特謂回人為和通
參考注釋
和通
(1).調和;和暢。《鬼谷子·陰符》:“安靜五臟,和通六腑。” 宋 李廌 《師友談紀》:“四肢百骸,無不和通。”
(2).中和通達。《韓詩外傳》卷三:“《詩》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中庸和通之謂也。”
(3).和洽。 漢 王粲 《贈士孫文始》詩:“和通箎塤,比德車輔。”
(4).通好。《後漢書·張奐傳》:“潛誘 烏桓 ,陰與和通,遂使斬 屠各 渠帥,襲破其眾。”
以次
(1) 按次序
以次購物
(2) 某點以下
以次各位
(3) 其他
俺家也無以次人丁,便要訪問李郎訊息,也沒個人。—— 明· 湯顯祖《紫釵記》
考牧
謂牧事有成。《詩·小雅·無羊序》:“無羊, 宣王 考牧也。” 鄭玄 箋:“ 厲王 之時,牧人之職廢, 宣王 始興而復之,至此而成,謂復先王牛羊之數。” 孔穎達 疏:“牧事有成,故言考牧也。” 明 何景明 《題大司馬王晉溪先生十年圖》詩:“攻駒不羨三千牝,考牧還歌九十犉。”
屯耕
屯田耕作。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昔 石勒 之隸 師懽 ,屯耕於 茌平 。”《元史·世祖紀十四》:“﹝ 至元 三十年﹞詔邊境無事,令本軍屯耕以食。”
春膏
(1).指春雨。 唐 李鹹用 《春晴》詩:“簷滴春膏絶,憑欄晚吹生。良朋在何處?高樹忽流鶯。”
(2).紙名。參見“ 春膏紙 ”。
(3).春天肥沃的泥土。 元 任士林 《吉祥草賦》:“方其根移露本,盆壅春膏,擬紫莖之逞瑞,伉蘭蕙於亭皋。”
兵燹
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宋史·神宗紀二》:“丁酉,詔: 岷州 界經 鬼章 兵燹者賜錢。”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端陽游賞》:“聞兵燹選俊豪, 文華 特命仗旌旄。”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 江蘇 久遭兵燹,創痍呻吟,元氣未復。” 郁達夫 《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你的故鄉連年兵燹,房屋田產都已毀盡。”
收拾
(1) 整理;布置;整頓
收拾房間
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故鄉》
(2) 修理
收拾鞋子
收音機壞了,你給收拾收拾
(3) 料理
收拾莊稼
(4) 懲治
收拾這個壞蛋
“我早晚要收拾你!”奧楚蔑洛夫向他恐嚇說。——《變色龍》
(5) 殺死
非收拾了他不可
(6) 收斂
收拾起笑容
(7) 收攏;收攬
收拾人心
(8) 烹調
到廚下去收拾幾樣菜
(9) 準備
收拾行李
(10) 消除
收拾了憂愁
(11) 消滅
游擊隊只用了二十分鐘就把據點裡的敵人給收拾了
(12) 整治
國事遂不可收拾。——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金經
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閱金經。——唐· 劉禹錫《陋室銘》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銅印
銅製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 漢 代祿六百石以上佩之, 南朝 諸州刺史多用銅印, 唐 諸司、 宋 六部以下用銅印, 清 府、州、縣皆用銅印。《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墨綬。” 唐 李頎 《送崔嬰赴漢陽》詩:“纔年三十佩銅印,知爾弦歌 漢水 清。”《宋史·輿服志六》:“印製。兩 漢 以後,人臣有金印、銀印、銅印。 唐 制,諸司皆用銅印, 宋 因之。”
神京
京城
天驕
漢代人稱北方匈奴單于為天之驕子,後來稱某些北方強盛的民族或其君主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猖獗
(1) 兇惡而放肆
外受流言,沉迷猖獗。——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舊時中國猖獗多年的天花,後來滅跡了
(2) 失敗;傾覆
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三國志·諸葛亮傳》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蠲忿
消除忿怒。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欲蠲忿,贈以青棠,青棠一名合歡,則忘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