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作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放鶴亭作原文

孤山山北聖湖濆,雲有林家處士墳。

自是傲時尚高逸,豈關綴景事華紛。

桑田海水殊當代,鶴子梅妻屬此君。

暫對拈毫非不可,慮無佳句繼餘芬。

詩詞問答

問:放鶴亭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放鶴亭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放鶴亭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

參考注釋

孤山

山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中,孤峰獨聳,秀麗清幽。 宋 林逋 曾隱居於此,喜種梅養鶴,世稱 孤山處士 。 孤山 北麓有 放鶴亭 和梅林。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二》:“ 林逋 隱居 杭州 孤山 ,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 宋 林逋 《宿姑蘇淨惠大師院》詩:“ 孤山 猿鳥 西湖 上,懶對寒燈詠《式微》。” 清 趙翼 《寓西湖十日雜記以詩》:“ 孤山 好林館,丹碧隱青漣。” 清 秋瑾 《梅十章》之九:“ 孤山 林下三千樹,耐得寒霜是此枝。” 郭沫若 《瓶》詩之四:“我是憑倚在 孤山 的水亭,我是佇立在亭外的水濱。”

山北

古時泛指 終南 、 太華 二山以北之地。《戰國策·魏策三》:“所亡乎 秦 者, 山 北、 河 外、 河 內大縣數百,名都數十。” 吳師道 補正引《史記正義》:“山, 華山 也。”《舊唐書·竇建德傳》:“請自 滏口 之道,乘 唐國 之虛,連營漸進,以取 山 北。”

家處

家居。 漢 賈誼 《新書·時變》:“廉吏釋官而歸,為邑笑。居官敢行姦而富,為賢吏;家處者,犯法為利,為材士。故兄勸其弟,父勸其子,則俗之邪至於此矣。”

家庭住處。 唐 杜甫 《東西兩川說》:“今富兒非不緣子弟職掌,盡在節度衙府州縣官長手下哉。村正雖見面,不敢示文書取索,非不知其家處,獨知貧兒家處。”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時尚

當時的風尚;一時的習尚

仿照當時宮廷婦女服裝的樣式和時尚

高逸

(1).高雅脫俗,俊逸跌宕。 晉 孫統 《吏部郎虞存誄》:“ 存 幼而卓拔,風情高逸。”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眾禽中,唯鶴標緻高逸。”《四庫全書總目·別集五·和靖詩集》:“其詩澄澹高逸,如其為人。” 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現在有許多人以為 晉 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

(2).高隱的人。《宋書·王敬弘傳》:“今內外英秀,應選者多,且版築之下,豈無高逸。” 明 吳承恩 《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飲招隱庵》詩:“多幸山公憐病客,許陪高逸侍清嚴。”

桑田

(1).種植桑樹與農作物的田地。《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説於桑田。”

(2).也專指植桑之田。 唐 韋應物 《聽鶯曲》詩:“伯勞飛過聲跼促,戴勝下時桑田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過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 肇慶 去巡閲,他便説出來要順便踏勘桑田。這個風聲傳了出去,嚇得那些承辦蠶桑的鄉紳,屎屁直流!”

(3).指桑田滄海的相互變化。 明 楊珽 《龍膏記·遊仙》:“看人間幾變桑田,忙提覺柱下仙官,早喚醒繡戶嬋娟,休戀著舞鏡飛鸞。” 清 吳偉業 《海戶曲》:“遂使 相如 夸陸海,肯教 王母 笑桑田。”參見“ 桑田滄海 ”。

(4).古地名。 虢 地。《左傳·僖公二年》:“ 虢公 敗 戎 於 桑田 。” 楊伯峻 註:“ 桑田 即今 河南省 靈寶縣 之 稠桑驛 。”

海水

(1) 海中或來自海中的水

海水浴

(2) 海洋中的水

(3) 海

海水不可斗量

當代

目前這個時代

鶴子梅妻

指 宋 隱士 林逋 以鶴為子、以梅為妻事。 清 董以寧 《河滿子·同程村閒話》詞:“若比 孤山 林處士 ,但非鶴子梅妻。”亦喻指妻子兒女。 清 復儂氏 等《都門紀變百詠》之 * :“健兒擁護出京都,鶴子梅妻又橘奴。”

此君

《晉書·王徽之傳》:“﹝ 徽之 ﹞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 徽之 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後因作竹的代稱。 唐 岑參 《范公叢竹歌》:“此君託根幸得地,種來幾時聞已大。” 唐 白居易 《東樓竹》詩:“樓上夜不歸,此君留我宿。” 宋 蘇軾 《於潛僧綠筠軒》詩:“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 揚州 鶴?” 宋 姜夔 《念奴嬌·謝人惠竹榻》詞:“梅風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拈毫

見“ 拈毫弄管 ”。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慮無

古代軍中前衛部隊持以報警的旗幟。《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 杜預 註:“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絳及白為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慮有無也。”

佳句

詩文中精闢的語句

詩詞推薦

放鶴亭作原文_放鶴亭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