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涼榭原文
今歲逢閏秋,七月如六月。
炎曦熾溽土,蒸熱歊猶勃。
水榭曰招涼,循名實弗越。
崇陰下石壁,爽風拂林樾。
對以清淨心,浡暑去如忽。
幼齡承歡地,瞥眼宣白髮。
景物故不殊,繼繩力勉竭。
詩詞問答
問:招涼榭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招涼榭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月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今歲
指今年
今歲是個豐收年
閏秋
指閏九月。 唐 白居易 《閏九月九日獨飲》詩:“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七月
《詩·豳風》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農奴終年辛勞而不得溫飽的苦況。全詩八章八十八句,為《國風》中第一長篇。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衣無褐,必盈《七月》之嘆。” 宋 梅堯臣 《依韻吳沖卿秋蟲》:“今者《秋蟲》篇,不異《七月》章。”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詩序》:“蓋,《詩》有詠古而意在傷時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類是也。”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炎曦
(1).指熾烈的日光。 唐 韓愈 《鄭群贈簟》詩:“倒身甘寢百疾愈,卻願天日恆炎曦。” 唐 皎然 《苦熱行》:“炎曦曝肌膚,毒霧昏檐楹。” 宋 陸游 《秋雨初晴有感》詩:“炎曦赫赫尚餘威,冷雨蕭蕭故解圍。”
(2).比喻高熱。 明 高啟 《驅瘧》詩:“俄頃水火爭,寒冰繼炎曦。”
(3).比喻君恩。 清 翁志琦 《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區故新,君子秉貞節,炎曦會有時,誰雲恩義絶?”
水榭
靠水的供遊憩的房屋樓閣
東都立第於 集賢里,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舊唐書·裴度傳》
招涼
亦作“ 招涼 ”。1.招致涼氣;避暑。 晉 王嘉 《拾遺記·燕昭王》:“ 昭王 常懷此珠,當隆暑之月,體自輕涼,號曰‘銷暑招涼之珠’也。” 宋 陶穀 《清異錄·木》:“ 崔鳳 蹉跎失志。 洛南 天慶觀 頗幽雅,常陪友生夏月招涼於古槐下。”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楹聯賸話》:“﹝ 張詩舲 ﹞又題 風洞山 云:‘ 灕江 水緑招涼去,常侍詩清賞雨來。’” 龐樹柏 《病鶴避暑小雲棲寺挐舟訪之留贈》詩:“大火流金苦久晴,招涼地僻有誰爭!”
(2).著涼;受涼。 魯迅 《書信集·致邵文熔》:“上月中旬又因不慎招涼,終至大病。”
見“ 招涼 ”。
名實
名稱與實際:名實相符|深察名實。石壁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
爽風
方言。通風。 周立波 《艾嫂子》:“這裡很爽風,又朝陽。”
林樾
林木;林間隙地。 唐 皮日休 《桃花塢》詩:“夤緣度南嶺,盡日寄林樾。” 宋 朱熹 《西寮》詩:“畬田種胡麻,結草寄林樾。” 清 杜岕 《游嘉善寺》詩:“旭日穿林樾,嵐光宕屋檁。” 清 魏源 《重遊百泉》詩:“遙山白於曉,林樾失翠黛。” 許地山 《綴網勞蛛》:“她看見一個人攜著她底女兒從海邊上來,穿過林樾,一直走到跟前。”
淨心
心裡清淨,沒有干擾;安心
淨心的日子
幼齡
幼年。 晉 曹毗 《對儒》:“奇發幼齡,翰披儒童。” 唐 孟郊 《送黃構擢第後歸江南》詩:“幼齡思奮飛,弱冠游靈臺。”
承歡
迎合人意,博取歡心。多指侍奉父母、君王等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楚辭·九章·哀郢》
承歡侍宴無閒暇。——白居易《長恨歌》
承歡膝下
瞥眼
轉眼,極言時間之短;忽然,迅速地
宣白
講說;告白。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另有一人執鑼在旁宣白題目。”《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黃妙修 ﹞同兩個道童齊聲朗誦經典,執著意旨,跪在聖像面前毯上宣白,呼 吳氏 也一同跪著。” 葉聖陶 《倪煥之》一:“‘人’應該把他培養成什麼樣?‘人’應該怎樣把他培養?--這非有理想不可。 煥之 清朗地說著,仿佛連帶代表了 蔣先生 向一般人宣白。”
物故
(1) 亡故;去世
前以降及物故。——《漢書·李廣蘇建傳》
親友盡已物故
(2) 世事
(3) 指變故
物故不可論
不殊
(1).沒有區別;一樣。 漢 揚雄 《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唐 杜甫 《小至》詩:“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人情物理,大抵不殊。”
(2).謂身首尚未分離。指 * 未死。《漢書·淮南王傳》:“太子自刑,不殊。” 顏師古 註:“殊,絶也,雖自刑殺,而身首不絶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楊貞婦》:“ 靜安 守節不嫁,權貴爭求之,至截髮自剄,不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 劉藻 ﹞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燈默坐,驅侍者出,自剄不殊,宛轉於牀榻間,七日乃死。”
(3).未絕。《新唐書·吳兢傳》:“皇運不殊如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