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丞相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

作者:張守 朝代:宋代

原文

大老歸周慶有源,中興吾宋屬雲孫。

五龍夾日三辰正,一虎當溪百獸奔。

何事雲山遽招隱,向來金鼎厭調元。

追鋒早晚求黃髮,三徑還荒靖節園。

詩詞問答

問:《建炎丞相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張守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張守的名句有哪些?答:張守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參考注釋

老歸

年老致仕歸休。《史記·秦始皇本紀》:“ 王翦 謝病老歸。” 漢 班固 《 * 通·謚》:“卿大夫老歸死者,有謚何?謚者所以別尊卑,彰有德也,卿大夫歸無過,猶有祿位,故有謚也。”

中興

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國家中興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雲孫

(1).從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孫。亦泛指遠孫。《爾雅·釋親》:“仍孫之子為雲孫。” 郭璞 註:“言輕遠如浮雲。” 唐 杜甫 《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之五:“ 大曆 三年調玉燭, 玄元皇帝 聖雲孫。” 宋 陸游 《鏡湖西南有山作短歌》:“雲孫相遇不相識,笑問塵世今何年。”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二》:“當年始祖初遷地,此日雲孫再造家。”

(2).即天孫。星名。 元 薩都剌 《雪米》詩:“雲孫捧出南箕簸,月姊舂來北斗量。”

五龍

(1).遠古傳說中的五個部落首領。《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五龍 比翼, 人皇 九頭。” 李善 注引《春秋命歷序》:“ 皇伯 、 皇仲 、 皇叔 、 皇季 、 皇少 ,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 祝融氏 為 火帝 ,君南嶽; 五龍氏 乘雲登仙。”

(2).古代傳說中五個人面龍身的仙人,道教稱為五行神。《鬼谷子·本經陰符》:“盛神法五龍。” 陶宏景 註:“五龍,五行之龍也。”《文選·郭璞〈遊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 李善 注引《遁甲開山圖》 榮氏 解:“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 角龍 ,木仙也。次曰 徵龍 ,火仙也。次曰 商龍 ,金仙也。次曰 羽龍 ,水仙也。次曰 宮龍 ,土仙也。”亦謂五龍的法術。 唐 李邕 《葉有道碑》:“專精五龍,遍游群岳。”

(3).譽稱同時以才名著聞的五人。(1)指 漢 公沙穆 五子。 晉 陶潛 《集聖賢群輔錄下》“ 公沙紹 字 子起 , 紹 弟 孚 字 允慈 , 孚 弟 恪 字 允讓 , 恪 弟 逵 字 義則 , 逵 弟 樊 字 義起 ,右 北海 公沙穆 之五子,並有令名,京師號為 公沙 五龍。”(2)指 晉 索靖 、 氾衷 、 張甝 、 索紾 、 索永 五人。《晉書·索靖傳》:“ 靖 少有逸羣之量,與鄉人 氾衷 、 張甝 、 索紾 、 索永 俱詣太學,馳名海內,號稱 敦煌 五龍。”(3)指 南朝 齊 張岱 兄弟五人。《南齊書·張岱傳》:“ 岱 少與兄太子中書舍人 寅 、 新安 太守 鏡 、征北將軍 永 、弟 廣州 刺史 辨 ,俱知名,謂之 張氏 五龍。”(4)指十六國 前涼 辛攀 兄弟五人。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若夫 於公 之宅,駟馬高驅, 辛氏 之門,五龍齊駕。”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氏族·五龍》:“ 涼 辛攀 ,兄 鑒 、 曠 ,弟 寳 、 迅 。”(5)指 宋 竇儀 兄弟五人。《宋史·竇儀傳》:“ 儀 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 儼 侃 偁 僖 ,皆相繼登科……當時號為 竇氏 五龍。”

夾日

在太陽兩旁。《左傳·哀公六年》:“是歲也,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史記·楚世家》:“十月, 昭王 病於軍中,有赤雲如鳥,夾日而蜚。”後世以喻輔佐天子。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奇逢舊侶》:“今朝暫捨吹簫侶,來日還圖夾日功。”

三辰

指日、月、星。《左傳·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預 註:“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麗於天,滔滔猶四瀆之紀於地。” 宋 梅堯臣 《效阮步兵一日復一日》詩:“四序相盛衰,三辰運光魄。” 清 唐孫華 《進呈御覽詩一百韻》:“紫極三辰正,黃圖九域清。”

百獸

眾獸。《周禮·地官·囿人》:“囿人掌囿游之獸禁,牧百獸。” 漢 班固 《西都賦》:“六師發逐,百獸駭殫。” 唐 韓愈 《猛虎行》:“猛虎雖雲惡,亦各有匹儕。羣行深谷閒,百獸望風低。” 宋 蘇軾 《司竹監燒葦園因召都巡檢以其徒會獵園下》詩:“黃狐老兔最狡捷,賣侮百獸常矜誇。” 續範亭 《射獵》詩:“聲威遠播百獸驚,南山狐狸不敢出。”參見“ 百獸率舞 ”。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雲山

(1).雲和山。 南朝 梁 吳均 《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雲山離晻曖,花霧共依霏。”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雲起 太華山 ,雲山共明滅。” 宋 蘇舜欽 《無錫惠山寺》詩:“雲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

(2).高聳入雲之山。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雲山萬里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詩:“西塞雲山遠,東風道路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既而 秋圃 揭換壁紙,又得數詩……又一首曰:‘咫尺樓窗夜見燈,雲山似阻幾千層。’”

(3).遠離塵世的地方。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南朝 梁 江淹 《蕭被侍中敦勸表》:“臣不能遵煙洲而謝 歧伯 ,迎雲山而揖 許由 。” 胡之驥 註:“ 阮嗣宗 《勸晉王牋》曰:‘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許由 。’” 唐 元稹 《修龜山魚池示眾僧》詩:“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元 劉因 《贈狂道士》詩:“得意雲山是處過,逢人對酒即高歌。”

招隱

(1).徵召隱居者出仕。 唐 高適 《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明 楊慎 《春興》詩:“難教遲暮從招隱,擬把生涯學醉歌。” 清 周亮工 《與王啟伯總戎》詩:“ 小山 有賦人招隱,大樹無心世任看。”

(2).招人歸隱。 唐 駱賓王 《酬思玄上人林泉》詩:“聞君招隱地,髣髴 武陵 春。” 明 薛蕙 《草堂》詩:“珍重故人招隱意,草堂南郭可淹留。” 清 楊承憲 《三姝媚》詞:“拂拂空香,引訪秋騷客,來歌招隱。”

向來

(1) 一貫如此

(2) 先前

向來之煙霞。——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向來不過籠絡耳。——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金鼎

(1).黃金炊具。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

(2).為鼎類炊具的美稱。 宋 陳師道 《滿庭芳·詠茶》詞:“華堂靜,松風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煉丹之鼎爐。 南朝 宋 鮑照 《代淮南王》詩:“琉璃作盌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聶夷中 《訪嵩陽道士不遇》詩:“先生五嶽游,文焰滅金鼎。” 唐 呂岩 《漁父·神異》詞:“金鼎內,迴朦朧。換骨添筋處處通。”

(4).借指煉丹或煉丹之術。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懷》詩:“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 明 陸采 《明珠記·訪俠》:“願棄了升斗微官,早學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傳說 夏 鑄九鼎,奉為傳國之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 夏 鑄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肅慎 之楛矢。”《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旄頭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後亦用以喻指國家宰輔大臣。 宋 曾鞏 《送沉諫議》詩:“金鼎鹽梅須大用,九霄應已夢儀刑。” 元 李獻卿 《劉寓叔先生輓詩》:“便調金鼎佐無為,鳳池坐數 汾陽 考。”

(6).鼎形的金香爐。《紅樓夢》第七六回:“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

調元

(1).謂調和陰陽,執掌大政。多用以指為宰相。 唐 李益 《述懷寄衡州令狐相公》詩:“調元方翼聖,軒蓋忽言東。” 元 柳貫 《江浙行省左右司題名序》:“夫自建官以來,由是而調元揆路,執法南端者,代不乏人。” 清 唐孫華 《長椿寺拜瞻明慈聖李太后御容恭賦四十韻》:“調元歸保傅,預政戒中涓。”

(2).調理元氣。 李東陽 《孝宗皇帝御書贊》引 明孝宗 《靜中吟一絕》:“習靜調元養此身,此身無恙即天真。”《紅樓夢》第八十回:“ 王一貼 道:‘若問我的膏藥……內則調元補氣,養榮衛,開胃口。’”

追鋒

見“ 追鋒車 ”。

早晚

(1) 早晨和晚上

他每天早晚都練氣功

(2) 時候

他已走了多半天了,這早晚多半已經到家了

(3) 〈方〉∶泛指將來某個時候

你早晚進城來,到我們這裡坐坐

(4) 或早或晚

人早晚要死的

黃髮

指老人。老人發白,白久則黃

黃髮垂髫。——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三徑

亦作“ 三逕 ”。 晉 趙岐 《三輔決錄·逃名》:“ 蔣詡 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從之游。”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晉 陶潛 《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唐 蔣防 《題杜賓客新豐里幽居》詩:“退跡依三逕,辭榮繼二 疏 。”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邊掛著一副對聯是:一簾秋影淡於月,三徑花香清欲寒。”

靖節

見“ 靖節徵士 ”。

詩詞推薦

建炎丞相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原文_建炎丞相呂忠穆公退老堂詩·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